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生态条件概述:
我镇位于东西两湖之间,南与宋店乡接壤,北与新店、临淮乡相邻,面积58平方公里,年降水量751-110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221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年平均气温15—16℃,大于0℃积温5250—5700℃,小麦生长季节积温约2266℃,能满足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对热量的需求,小麦生长季节太阳辐射量为283.47—291.2
千焦/厘米2,日照1101—1195小时,能满足小麦对光照的需求,前茬作物主要是水稻。
土壤多为马肝土和水稻土,适宜种植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
1、小麦一生
2、我镇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针对我镇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1、品种布局上扩大半冬性品种,减少春性品种
1991年夏季大水后,我地退水较迟,引进了河南省迟播早熟的豫麦18春性品种。
该品种当时无论在丰产性还是粉质食用性方面都深受农民欢迎。
以后逐年扩大,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初期,包括豫麦18—64系和江苏扬麦系列等春性品种占全镇小
麦面积50%以上,但豫麦18等春性品种在我地较早播种或遇暖冬年份会提早到春节前拔节,因此易受倒春寒低温冻害,造成减产。
近几年来,我地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引进了部分半冬性品种,丰产优质的半冬性品种,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潜力比春性品种提高75-100千克。
所以,在品种布局上我地要扩大半冬性品种,减少春性品种。
3.2、实施小麦“六改”技术
小麦是秋种夏收生长期较长的跨年作物,在过去施肥水平不高和生长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是“三分种,七分管”的庄稼,也就是说即使未能种好,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劳力来加强田间管理弥补不足,获得较好的产量收成。
而当今时期,农村由于各种原因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小麦常规田管技术措施难以实施。
因此,小麦种植的环节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是“七分种,三分管”,种好是关键。
近几年生产实践总结证明:我地要想种好麦,必顼实施小麦“六改”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产走向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集成化。
3.2.1、改老品种为优质、高产、稳产的品种
过去群众自留小麦种子,并且一个品种沿用多年,造成种子混杂,品质、产量降底,商品价质不高,也很难提高产量。
近几年通过小麦高产攻关,实行优良品种与补贴挂钩以后,群
众逐渐认识到要想提高产量、提高商品价值必须选优良品种。
适合我地种植的品种有:
3.2.2改早晚播种为趁墒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关系到小麦生育进程是否合理,能不能充分利用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环境中有利因素,并克服不利因素。
播期试验表明,我地半冬性品种在10月18日至23日,春性品种在10月20日至28日播种较为理想。
因为这样可使播种至越冬前(节气:冬至)分别有60—65天、50—55天的生长时间,600—650℃、550—600℃的活动积温用来生根、长叶、增加冬前分蘖,形成单株具有3—4个一级分蘖的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可以达到6—7叶,春性品种主茎叶龄达到5—6叶,幼穗发育至二棱期,保证壮苗安全越冬(按照种子出苗需120℃积温,每生长一片叶子需要75-80℃来计算)。
播期提早则由于播种至越冬前的天数延长,活动积温增高,主茎叶龄增大,幼穗分化达到小花分化期,易遭冬春低温的冻害。
相反,播期推迟,播期至越冬前活动积温减少,主茎叶龄偏小,幼穗发育处在单棱期以下,达不到壮苗要求。
3.2.3 改大播量为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我地农民受过去自留种子质量差和马肝土、水稻土整地质量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习惯采用大播量来取得足够的出苗数
以增加主茎成穗来获得产量。
众所周知,大播量带来前期麦苗拥挤,生长细弱,分蘖缺位与根系发育受阻,中后期田间郁闭,分蘖成穗率低,退化小穗增多以及病害加重等诸多危害。
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减少播量,适宜的基本苗是保证小麦整个生育进程都有一个既合理又高光效的田间群体结构的基础。
由于田间群体从基本苗开始就比较合理,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根系能够充分生长,较易形成多分蘖的个体越冬,因而增强对冬春之间经常出现的低温冻害和干旱等不良气候的抗御能力,同时也由于麦田中期的群体适中,通风透光性好,为小麦春后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和小花发育结实创造了高光效生态条件。
我地在适期播种与高施肥水平下,以17万—18万基本苗较为适宜。
稻茬麦播种量667平方米9一10千克。
3.2.4 稻茬麦改撒播为条播,大墒子、浅沟子为标准墒(8尺)机开沟
我镇稻茬麦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小麦高产攻关前撒播占70%—80%,主要原因是水稻土土壤黏重,适耕性差,传统耕整地方法既费时又难以达到地面平整细碎要求,因而采取撒播与人工开沟。
其结果是播种偏晚,出苗不整齐,杂草较多。
人工开沟浅,田间“三沟”不配套,春雨渍害严重,产量水平低,一般亩产250—300千克。
近几年我地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在高
产攻关示范片改撒播为机条播,改大墒子、浅沟子为标准墒机开沟,不但保证了适期播种,出苗整齐,而且沟深、沟直,排水良好,产量水平比撒播每亩高出100千克以上,近几年已创稻茬麦单产400—450千克的高产纪录,较一般大田增加20%—30%。
总结其增产的途径主要依靠选用优质、高产、稳产的主推品种,改革耕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为早苗全苗壮苗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改革耕整地技术是抓适墒抢耕整,建立墒平土碎的种床,利用大型机械浅旋碎土整平后播种;也有在稻板田间采用江南2BG6A型条播机,灭茬、开槽、播种、盖籽联合作业一次完成来提高播种质量,减少露籽、深籽、丛籽。
其次是有健全的田间配套沟系,提高排水降渍能力。
3.2.5 改“一炮轰”施肥为底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
一次性施底肥是我地在20世纪70—80年代小麦中低产水平下的一种施肥方式,当时是以农家肥为主加少量化肥。
随着增施化肥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直至农家肥从少施到不施而以化肥为主的当今时期,农村种麦仍然流行这种施肥方式。
农业专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通过试验提施出拔节肥的增产效果,但始终推不开,农民普遍认为一次性底施肥既简单又不担心遇春早施不下肥料。
实际上,全量化肥一次性底施不仅会促使苗期旺长,而且一部分肥料经冬季雨雪淋失受损导致中后期
脱肥早衰,肥料利用率和小麦产量均大为降低。
我地小麦生产中还有施返青肥的习惯,这也是过去以农家肥为主的中低产水平下的施肥方式。
由于农家肥迟效,冬季麦田生长缓慢,春节前后有雨雪天气,农民便撒下氮素化肥,促进返青生长。
而小麦生产进入中高产阶段,尤其是高产攻关田要注重年前增加大分蘖,壮苗越冬,并控制春季无效分蘖增生,而施了返青肥却促进春季无效分蘖增生,使群体过大,导致麦行通风不良,基部茎节生长细长,并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因此,除非是冬前晚播的小弱苗可施返青肥促其加快生长,增加春季分蘖以增大光合群体,而适期播种正常生长的越冬壮苗不能施返青肥。
要改施返青肥为拔节肥,实现氮肥后移。
生产实践证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亩产500千克小麦,氮、磷、钾适宜用量分别为14千克、7千克、9千克,肥料运筹采取“前期促,返青期控,拔节以后攻穗重”模式,基追比例为7:3或6:4
为宜。
3.2.6 改重治虫轻防病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危害我地小麦病虫害主要是纹枯病、赤霉病、地下害虫和蚜虫,还有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这些病虫害主要通过农药防治。
生产上往往是防治不及时,群众对病害不重视,等到看见病害症状才去治疗,往往治疗效果很差,又加之农药不
对路,防治方法不正确,造成严重减产。
小麦高产攻关后,农业部门加大了指导服务力度,发挥行业系统对麦田病虫发生的监测预报作用,提供市场上对路农药,拿出一部分资金购臵机动喷雾器下发到村,统一防治,解决了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并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麦田草害与渍害是稻茬麦地区影响产量较为突出的问题。
农民在化学除草上同样存在除草不及时、药剂不对路、喷药方法不正确的问题,通过农技部门指导服务到位,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在麦田除草方面近年重点推广秋防与春防相结合。
以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3叶期亩用6.9%的骠马乳剂40—5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
以普通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在小麦播种后,及时用60%的丁草胺乳油100—150毫升,对水40千克均匀喷雾。
混生杂草在小麦2叶1心期用磺酰脲类除草剂防除。
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次年2月中下旬气温上升到7—8℃时亩用75%的巨星干燥悬乳剂1—1.5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
野燕麦在3月上旬亩用6.9%的骠马乳剂50毫升、10%骠灵乳油50毫升,分别对水30千克喷雾,均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至于稻茬麦田渍害主要应从疏通沟渠,解决好田间“三沟”配套入手,保证在降大雨时排水有出路。
3.3实施小麦“三防”技术
3.3.1防倒伏
3.3.2防早衰防干热风
小麦生长后期,根系进入衰老阶段,吸收能力减弱,根系施肥利用率很低,同时有些养分如磷等往往供不应求,此时还需要适宜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籽粒产量。
实施根外追肥能弥补根系吸收能力减弱的不足,可以直接喷到叶面上被吸收,只要运用得当,既经济、效果又显著。
所以生长后期对叶片脱肥发黄呈现早衰趋势的小麦在抽穗到灌浆期间,可用的尿素溶液每亩50一100升进行叶面喷洒,以补充植株氮素营养不足。
缺磷麦田也可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粒重有明显的作用。
当有干热风时,喷洒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水等有防御干热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