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这里有赤子之心、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创设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
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人入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
随《故乡》中“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读出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

”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走进作品的
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

? ??????? 三、出情入理??????? 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维的层面上。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
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

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