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浅论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及其战略决策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浅论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及其战略决策

浅论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及其战略决策(1)论文论文论文关键词:中俄经贸关系;市场特性分析;经贸发展战略论文论文摘要: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2007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

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双方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俄经贸关系发展 (一)中俄贸易发展的几个阶段 1991年至今,中俄贸易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3年),苏联解体后,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1991年双边贸易额为39.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减1 0.8%;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8.6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50.2%;1993年达到76.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31.0%。

第二阶段(1994~1998年),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双边贸易额下滑,1994年为50.76亿美元(-33.9%),1995年为54.63亿美元(+7.6%),1996年为68.46亿美元(+25.3%),1997年达到61.24亿美元(-11.2%),1998年降至54.81亿美元(-10.5%)。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双边贸易额止跌回升,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31.5%),1999年为57.20亿美元(+10.4),2000年为80.03亿美元(+39.9%),2001年为106.70亿美元(+33.3%),2002年为119.30亿美元(+11.8%),200 3年为157.60亿美元(+32.1%),2011年为212.30亿美元(+34.7%),2005年为291.00亿美元(+37.1%),2006年为334亿美元,2007年前9个月就达349亿美元,增幅高达42%。

(二)中俄经济科技合作在经济科技领域,中俄两国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管道、多层次的合作格局。

1、投资合作。

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协议投资额约9.77亿美元。

投资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信、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俄罗斯在华投资项目1849个,合同投资额约14.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约5.41亿美元。

俄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

投资合作是发展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只有扩大相互投资,才能拉动两国贸易大幅度增长,2003年,在俄罗斯境内有由中国商务部批准的中国资本参与的企业482家,这些企业的双边投资总额为3.2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07亿美元。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

据中国方面统计,截至2003年1月1日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有俄罗斯资本参与的企业共1413家,俄罗斯在中国的累计投资额为3.032亿美元。

2011年在中国境内新建有俄资参与的企业116家,增长8.9%。

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和农机组装、化工、建筑等领域。

俄资在这些项目上的合同金额为6.74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3亿美元。

近年来两国采取了包括建立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在内的多种合作方式,推进中俄投资合作。

在第一、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双方共签约19个项目,中方投资总计21.5亿美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既为俄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进一步增强了双方深化投资合作的信心。

在第三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中俄双方又签约了10个项目,涉及矿业开采、森林工业、汽车装配与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0亿美元。

中国在俄罗斯的最大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13.46亿美元的“波罗的海明珠”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该项目由上海实业集团牵头、多家上海企业参与。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对俄累计投资额将达到120亿美元。

2、科技合作。

两国政府鼓励国家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领域进行长期合作。

多年来,双方在激光、超导、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首先,两国政府积极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两国政府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立了科技合作分委会,在分委会框架下成立了创新合作工作组、重点院所合作工作组和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

1997~2005年,共有300多项目列入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涉及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包括精密机械、机器人)、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光电子、网络技术、超级计算机研制)、新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冶金、能源动力、高能物理(大功率激光器、核物理)、海洋(包括造船、渔业)、天文、地质、矿业、地震、遥感、水利、石油、化工、农业(农业栽培技术)、医药(SARS等病毒性传染病防治)、生态等诸多领域。

其次,在两国有关部委间进行对口的合作,尤其是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已呈稳步发展的势态。

此外,联合建立科技园区以及民间科技合作,均取得较好的结果。

联合建立科技园区是中俄科技合作形式的创新。

双方在中国境内建立了“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及产业化合作中心”三个国家级高科技合作基地。

“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从俄罗斯以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引进高新技术项目80个,其中6个项目建成投产,9个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形成了新材料、机电设备、生物制药和高效农业四个产业合作重点。

“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同俄方合作生产聚四氟乙烯,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左右,并向欧、美、日出口。

中俄在这一基地的合作已从氟化工向人工晶体、工程塑料、复合肥等领域拓展。

“黑龙江中俄科技及产业化合作中心”合作的领域宽广,形式多样,成果显着。

3、工程项目合作。

随着双方一系列经贸协议的签署,两国的大中型企业在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显着增强,工程项目合作不断增多并且跨越了两国的许多重要领域。

例如,中国石油总公司2002年1月份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气和输至上海工程的45%交给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公司承包,这是俄罗斯大型企业打入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俄国防出口公司与中国签署了向中国出售两艘“现代”级驱逐舰总价值14亿美元的合同;中俄政府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核电站一号核岛安全壳已经封顶;关于铺设从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输油管道,俄联邦生态、技术及核监督局的专家委员会,于2006年3月3日批准了修建这一项目。

这一输油管道第一期工程建设将于2008年11月完工。

石油运送到太平洋沿岸后,将通过载重量30万吨的运油船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此外,在斯科沃罗基诺地区(离中国边界60公里),还将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输油管道,预计每年可向中国出口3000万吨原油。

上述两国的这些合作举措预示着两国大中型企业将成为未来两国经贸关系的主角,并且牵动着两国的重大经济利益,对今后两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俄双方共签署劳务和工程承包合同金额55.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约为27亿美元,在俄人数约2.2万人。

中国对俄劳务合作集中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建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制衣、医疗及其它服务行业。

(三)能源合作 1、石油。

石油领域的合作是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重点。

2011年,俄方通过陆路交通向中国出口石油1000万吨,根据协议,未来几年每年向中国输送石油不少于1500万吨。

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泰纳线”已开始施工。

这是中俄能源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泰纳线”全长4000多公里。

一期工程将从泰舍特铺设到斯科沃罗季诺,全长2400公里,预计2008年11月完工,届时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

根据协议,中国将出资4亿美元,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支线。

也就是说,一期工程完成后,俄罗斯每年通过这条管道向中国输送原油3000万吨。

中俄能源合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即从单纯的能源贸易型转向生产加工型转变。

根据2006年3月达成的《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双方将于今年底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各建立石油合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活动,在中国境内开展石油加工和销售业务。

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投资开发东西伯利亚的万科尔油气田和萨哈林大陆架的油气区。

2、天然气。

1999年双方签订了管道建设技术经济论证总协议。

当时计划铺设从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京斯克天然气凝析气田到中国山东,然后到韩国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年输气量为200亿立方米。

2006年3月普京总统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

天然气将通过新建的“阿尔泰”管道由西伯利亚输至中俄西段边界进入中国新疆,最终与中国的西气东输主管道连接。

俄罗斯计划铺设东西两条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按照计划,东西两条管道,从2010年起向中国输送200~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2020年向中国输送的天然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

3、核能。

根据1992年的协议,俄罗斯援助建设兰州核能浓缩铀工厂,该厂利用俄罗斯设备和工艺对铀进行浓缩。

中俄核能合作领域的最大项目是江苏田湾核电站。

电站始建于1999年,总投资约265.27亿元人民币。

2006年1月第一、二号机组已并网发电,两台机组发电能力为212万千瓦。

这将使中国核电装机总容量提高30%。

目前俄方正争取参加第三、第四号机组的建设。

江苏田湾核电站第一期工程为中俄今后在这一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中俄在核能合作方面亦有很大潜力。

按中国发展核电站的计划,今后15年至少要修建30座核反应堆。

俄罗斯准备积极参与,现在俄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正与美国西屋公司和法国海法公司竞标中国四座核反应堆工程。

4、电力。

上世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用于8个热电站的16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10万千瓦,总价值为20亿美元。

2005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就输电方式、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达成一致。

20 06年3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今后在电力方面的合作,设想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扩大边境输电规模,到2008年由俄远东向中国黑龙江省输电,钲输送36亿~43亿千瓦时;第二阶段,到2010年向中国辽宁省电网输电,年供电量为165亿千瓦时—180亿千瓦时;第三阶段,到2015年由俄远东向中国东北、华北输电,年输电量为300亿千瓦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