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研究领域:金融学(行为金融)中国股民的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1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个人交易数据,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及过度交易现象。

我们发现,对应着不同的股票持有期,投资者购进的股票的表现劣于他们售出股票的表现,或者说投资者进行了不应该的交易,也即过度交易。

这一结论在不同的市场走势下都是成立的。

同时,通过对不同性别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男性和女性投资者都存在过度交易现象,但是男性投资者过度交易的程度要高于女性投资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交易现象是与过度自信相关的。

关键词:过度自信,过度交易,行为金融一、引言传统金融理论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以有效市场假说,尤其是关于理性人的假定为基石,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认识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理论与实际的背离让我们感受到传统金融理论在解释某些问题时的无能为力。

这当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我们在金融市场上观察到的交易规模过高的问题。

对此,De Bondt和Thaler(1994)曾经指出,金融市场过高的交易规模“可能是唯一令传统金融学最为尴尬的事实。

”金融市场过高的交易规模在中国股市表现的尤其突出。

无论是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是与新兴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的年平均换手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也就是说,股票平均2-5年换手一次。

即便到了格林斯潘认为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狂躁(irrational exuberance)”的1999年,NYSE的年均换手率也只有75%。

同年,东京、伦敦、香港、泰国、新加坡的证券市场的换手率分别为49%、57%、51%、78%和75%(见《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

与这些国家相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沪市平均换手率最高时达到1134.65%(1994年);深市平均换手率最高达到1350.35%(1996年)。

在我国股票市场交易状况陷入低迷的2002年,深沪市场换手率也分别达到198.8%和214%(见表一)。

表一中国股票市场平均换手率与成交金额单位:(%、亿元)1994 1996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沪市换手率1134.7 913.4453.6471.5492.9269.3214250.8深市换手率583.8 1350.4406. 6424.5509.1227. 9198.8214.2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41作者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博士讨论班中各位同学对本文修改提出的意见。

合理的交易规模是多大?传统金融理论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方面,在经典的Merton模型中,每个投资者购买的股票都是市场投资组合,此时,股票市场应该不会发生任何交易。

另一方面,在没有交易成本的连续动态对冲模型中,交易是连续的,此时在任何时间段内的交易量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要求我们跳出传统金融理论的框架,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股票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交易的现象,经济学家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释:一是引入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或者流动性交易者(liquidity trader)的概念,这些交易者由于外生于模型的一些因素而进行交易,如个人禀赋的波动等(Shleifer 和Summers 1990);二是认为投资者先验信念不同或者投资者诠释公共信息的方法不同(Varian 1985,1989);三是从行为金融的角度通过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的验证解释过度交易的存在(Odean 1998)。

关于过度自信,De Bondt和Thaler(1994)在对行为金融的微观基础进行总结的时候曾经说过:“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robust)结论可能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同时,他们还指出“理解交易之谜的关键的行为因素在于过度自信”。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的情况,这包括:心理学家,医生和护士,工程师,律师,谈判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投资银行家,证券分析师以及经济预测人员(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1998)。

对于个人过度自信的表现,Odean(1998)曾经进行过详细的总结,其中最主要的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人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知识的准确程度;人们过高的估计自己做好某件事情的能力,而且个人在某项任务中的重要性越高,他对自己能力的高估程度也越大;人们经常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而且,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要比别人对他的评价高,等等。

同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与理性人相比,过度自信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股票市场上,过度自信的存在使得股票市场交易量增加。

Alexandros V. Benos(1998)和Odean(1998)的模型证明,过度自信降低了交易者的期望效用,增加了股票市场上期望交易规模;Deaves,Luders和Luo(2003)的试验研究显示,过度自信产生了额外的交易;Glaser和Weber(2003)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投资技巧或者以往的投资收益表现超过平均水平的人们交易的更多。

Kim和Nofsinger(2002)利用日本股票市场的数据再度证实了上述结论,同时,他们还发现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相比,亚洲的文化使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

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对金融市场的过度自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过度自信会导致过度交易。

关于过度交易的实证研究,Odean(1999)验证了美国股票市场存在过度交易现象,并发现这种过度交易是与过度自信相关的。

这里的过度交易指的是投资者进行了不应该的交易。

换手率的高低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发生的交易是否合理。

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交易与过度自信现象?我们不能因为中国股市的换手率远高于美国股票市场,就断言中国股市一定存在过度交易与过度自信。

由于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其禀赋、信息以及目的等因素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交易频率要求。

因此,是否存在过度交易的检验是很难通过横截面比较来进行,而只能考察投资者的交易是否合理,或者说只能通过对投资者交易时的收益与如果不进行交易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来判断。

在中国,直接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个人交易数据对股民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目前在我们掌握的资料范围内仅发现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曾利用中国某证券营业部的近 1万个投资者帐户的交易信息,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问题。

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利用了一个类似的数据研究了同样的问题,丰富并深化了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的结论(注2)。

然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过度交易以及投资者过度自信问题我们尚未发现系统的实证研究文章。

2相关研究报告见/finalpage/2002-04-22/10091720.PDF。

本文利用1999-2003年期间中国某证券营业厅的个人股票交易数据来检验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

我们认为,任何投资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用手中现金购进股票或者售出某支股票购进其他股票,其前提必然是在一定的股票持有期内,投资者购进股票的市场回报率高于如果该交易没有发生投资者将资金投向其他项目时能够获得的回报率(其他项目包括将资金存入银行、购买其他股票或者投资在其他领域等)。

因此,如果购进的股票在持有期内能够获得的收益低于其机会成本的话,我们就认为这笔交易是不该发生的。

至于过度交易是否由过度自信引起的,直接的检验是困难的。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某一部分的投资者比另一部分的投资者更加自信,并且发现更自信的投资者具有更严重的过度交易现象,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排除过度交易是由过度自信的假设。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比较了男性投资者与女性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差异并发现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有更严重的过度交易倾向。

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来说,市场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中所没有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行为会呈现出什么特点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人交易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

其次,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问题是金融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为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结论。

此外,本文使用的数据跨越的时间段恰好覆盖中国股票市场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过程。

通过分时段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大市走势不同时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强化我们的结论。

文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二节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情况;第三节讨论实证研究的方法;第四节给出实证研究的结论;第四节总结完文。

二、数据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1999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DataStream中深沪市场调整后的日股价数据。

二是中国某证券营业厅开户状况数据。

本数据包含了1994年以来在该营业厅开户的所有个人的年龄、性别、开户时间和资金帐号(注3)。

截至2004年12月31日,该营业所共有16577个资金帐户,其中每年新开户数、截至每年年底开户总数以及在该年实际进行了股票买卖交易的帐户数(或者实际活动帐户数)(注4)分别如表二所示:表二1999-2003年营业厅帐户状况描述年份当年新开户数开户总数实际活动帐户数1999年以前58261999 21838009 41422000 499113000 82632001 213615136 87652002 106616202 63163由于该数据涉及投资者个人信息状况,因此数据经过了一定的处理,资金帐号并非投资者原始帐号,但这种处理并不影响我们区分不同的投资者,也就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研究。

同样,在股票交易记录数据中,资金帐号也经过相应的处理,隐藏了投资者真实身份。

4有些帐户的证券帐户上可能存有股票,他们参与了公司的分红、配股等活动但是在该年度没有发生股票买卖交易;也有一些帐户只发生了国债、基金等证券交易,但是由于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股票交易,因此也没有将这部分帐户计算在内。

2003 37516577 5892三是1999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期间在该证券营业厅发生的所有股票交易记录。

本数据包含交易发生时间、资金帐号、买卖标志、股票代码。

在上述时间段内,本数据共包含707239条交易记录。

其中,发生的卖出股票的交易共327050笔,买进股票的交易共380189图一1999-2003年期间每年买卖交易发生笔数从表二可以看出,每年实际活动帐户数目要低于截至该年底开户总数,也就是说,每一年都会有部分投资者处于非活动状态或者退出股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