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弱化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弱化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弱化崔利兵1,王慧芳2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89)2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E-mail:Cuilb1982@, Nblack@摘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其存在的根据,从本质上说,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群内企业可以获得而群外同类企业难以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以集群内部结构为基础带给群内企业的特殊利益。

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利益和风险同步锁定的过程,当风险锁定到足够量时会引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弱化。

此时产业集群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集群转移中图分类号:F062.91. 引言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各界关心的问题。

从经济层面上说,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可以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崛起。

世界上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发达区域经济体都是因为其中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硅谷和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产业集群现象呢?企业为何而集聚?从根本上说,产业集群可以使群内企业享有外部同类企业所难获得的某种独特资源,这会导致其竞争力提高,群中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形成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那么,这些“独特资源”又是什么呢?这些独特的资源是否能可持续地获取并如何获得呢?如果这些资源难以为继,那么产业集群及其内企业又如何发展呢?近年来,在中国某些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衰落甚至是消亡现象影响深远,引人深思。

事实上,从本质上说,产业集群的衰落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弱化。

那么,产业集群为何会出现竞争优势的弱化呢?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解释。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提出产业集群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是概述产业集群,解释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因;第三部分分析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以上两部分是下文的基础,明确我们分析的对象;第四部分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主要从成本和创新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分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弱化问题,初步探析产业集群可能的发展趋向;最后是全文的总结。

2. 产业集群概述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完整的产业集群可能延伸到销售渠道的经销商、原料供应商及与技术或者投入相关的公司与部门,也往往包括可以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研究及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根据不同的视角,产业集群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大小的分布及其关系,可将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

若以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关联度和创新度为核心指标,将产业集群区分为非正式产业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及创新型集群三个类型。

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产业集群本身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同时也说明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认识的深化。

现已逐步从产业集群内企业布局深入到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分析,并涉及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问题,表明学术界已经关注产业集群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发展问题。

产业集群的产生动因是个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较多。

有意思的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的偶然因素”。

在什么地方出现产业集群是随机的,具有很大的“历史性”或者“偶然性”。

虽然在产业集群产生的区域一定有其背景条件,比如历史传统、地区内工艺沉淀、而别企业家的创业精神[]2,但就产业集群产生本身而言却可能是偶然的。

其次,知名企业的带动效应[]3。

如果在某区内存在某个产业的知名企业,其生存和发展促生了一批专业化分工生产和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而后逐步集而成群。

再者,在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群居链复制”也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一大动因。

比如在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某些地区,首先是跨国公司旗舰公司的产业转移,然后是与其有着紧密生产业务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陆续进入该区,伴随着本地企业的加入,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最后,最新进入研究视野的集群转移现象,也是某些地区出现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因之一。

它是研究由于某些原因,某地产业集群出现整体或者部分搬迁,导致转入地突然出现产业集群的现象。

目前对此问题研究较少。

对于某个地区产业集群的产生,以上所述动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可能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过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主次之分。

3. 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主要在于产业集群内存在多种机构,数量也较多,各机构间也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是集群内部各个企业机构的关联性。

如果我们将每个机构都抽象地看做一个点,而各个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用线来表达。

那么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由有限个点和线联结而成的复杂的网络。

从产品视角上来看,产业集群类似一个大企业,是由众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共同提供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柔性生产综合体” []4。

企业之间存在提供上下游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在集群内部形成了一条贯穿各个企业的产业链[]5。

每个企业从本质上说都是产业链上的一个附着点。

需要注意的是,集群内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的工作一般不是由单个企业完成的,而是由若干生产同样或者同质产品的企业共同完成,形成多个企业的集合共同占据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分析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时,可以采取横向抽取产业链、纵向归类企业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我们以产业链的环节为依据将企业归类。

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两类企业:第一类是彼此之间存在大量生产、业务关系的企业,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关系,每个企业既是中间产品供应商,同时也往往是中间产品的需求商。

每个厂商也往往有多个中间产品供应和需求对象,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

从整体来看,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此产业链的起始端是初始原材料供应商或者初始加工商,末端就是直接和各地代理商甚至是消费者相联系的销售终端。

需要强调的是,原材料供应商有可能不是产业链的起始端,因为某个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链有可能也是另外更高层次产业产业链的某个环节。

第二类是相关的配套机构,比如政府服务、科研咨询及其他服务机构等等。

我们假设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存在N ()N=1,2,3......个环节,每个环节上的企业有i N ()i=1,2,3......个企业。

那么仅考虑第一类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可以图示如下: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 环节N1N 个企业 2N 个企业 3N 个企业 4N 个企业 ..... i N 个企业图1产业集群内企业产业链图以上图形表达了由集群内第一类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

我们将政府和科研咨询企业等服务机构加入,那么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可以表达为: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 环节N1N 个企业 2N 个企业 3N 个企业 4N 个企业 ....... i N 个企业图2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图通过观察集群内部结构,我们发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分为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两类(我们将政府也认为是企业)。

从横向来看,集群生产产品存在若干个环节,分属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是生产的上下游关系,它们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纵向来看,每个环节都是附着在产业链上同一点上的企业的集聚,属于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是竞合关系,共同形成了企业的集聚状态。

集群内企业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共同构成复杂的集群网络。

政府和科研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则是提供均等的服务。

那么,从直观上说,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就是作为横向的产业链上分属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纵向的产业链内各个环节内部企业集聚、竞争关系的综合。

4.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关于集群竞争优势的讨论也较多,各个学者的观点也不一致。

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强调企业空间上的规模化效应,认为聚集使专业化成为可能,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基于马歇尔的具有创新环境的小企业集聚区理论的新产业区学派认为基于灵活性和专业化的“弹性专精”是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欧洲GREMI 小组则认为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引导创新行为,从而带来竞争优势;波特则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受到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相关要素的影响,集群竞争优势的延续关键是否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兰诺维特等人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网络性,集群内企业的网络组织化程度高低决定着集群的竞争力大小;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重新强调了规模经济和运费因素的影响[]6。

以上是极具代表性的观点,由于他们研究的视角和对象不同,所以得出的 结论也有所差异。

应当说各个结论之间是互补性的,它们共同给出了集群竞争优势来源这一问题答案的全貌。

我们发现,从根本上说,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上,而竞争优势是一个比较概念,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应将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将以上结论综合起来。

首先,成本领先。

我们从企业的微观视角来分析。

企业的经营活动要衡量成本和收益,其实,成本和收益从本质上说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假设集群内外企业收益是一定的,或者可以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使其处于相同的水平上。

那么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拥有较低成本的企业。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生存问题之一就是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

然后我们再对照比较集群内外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我们发现,处于集群中的企业所获得的很多资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降低企业生产生存成本。

如规模化就是使企业生产处于U型曲线的最低点,而专业化就是通过“干中学”[]7提高生产效率;而克鲁格曼强调的运费因素显然也能归结为成本的降低效应等等。

其次,市场效应。

企业生存问题之二就是产品的销售。

当然,销售也存在低成本销售的问题,但将其划归为成本领先是不确切的,产业集群带给集群内企业销售的便利不能用成本来全面概括。

产业集群会形成比较完备的销售网络,这无疑会给群内企业的产品销售带来便利。

不过,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身形成的品牌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产业集群品牌本质上是区域品牌[]8,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品牌扩散能力,会直接给区内企业带来收益。

比如意大利的皮革名闻遐迩,法国的香水世界闻名,这会成为区内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使其产品身价倍增。

最后,创新与升级。

每个处于集群内的企业,都是集群网络体系的一个结点,处于集群内复杂的网络中组织之中。

在与众多其他企业的竞合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及时传播给其接受创新和自我创新带来了巨大便利。

特别是对于缄默知识的传播,集群内企业的地理位置的集中优势更加明显。

同时,以创新网络的视角来看,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共同形成集群创新网络体系,可以完成单独一家企业无法完成的创新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