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品德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

浅谈品德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

浅谈品德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了;见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它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等的重要,而其重要性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尤为突出。

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定位就是:《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新课程理念认为思品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教材,它期待着使用者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从而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

课程目标主要也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做中学”来实现的。

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因此,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便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是否有活力的关键。

如何为儿童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深化新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

下面我想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跟大家交流交流:一、“活动”于真实的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大胆创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的引导。

例如在教《我爱我的家》时,我设计了“说家人、说家事”的活动,让小朋友们把真实的家说给大家听,将真实的有关家里人的快乐事说给大家听,将真实的家人关心自己的事说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这些真实的叙说中感受了家的幸福和温馨,深化了爱家的情感。

另外,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材,教师也应创造性地使用,没有必要完全照搬,要学会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这样才易于儿童接受。

例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从图中塑料制品中找出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

教材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如果仅让学生看图找,一两分钟就解决了,但效果会怎样呢?不得而知。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将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设计了“妈妈的一天”的教学课件,将幻灯片配以旁白和背景音乐播放,具体内容如下:早上妈妈骑着电动车风风火火的到菜市场买菜,提着装着各种菜的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回家了。

到家顾不上休息,拿出绿色的塑料盆洗菜。

做饭的时候,妈妈从塑料制的瓶瓶罐罐里用各种调味品做出色香味美的中饭。

等到我和爸爸都回家了,妈妈立刻端上自己精心准备的午饭……吃完饭,我去看课外书,爸爸上网,而妈妈在厨房里又开始用塑料瓶装的洗洁净洗碗。

碗洗干净了,妈妈把各种垃圾倒进塑料袋扔进了垃圾车里。

妈妈拉开冰箱发现家里吃的东西不多了,慌慌忙忙去了趟超市,又用塑料袋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包装的食品拎回了家……结束放映后我问同学们:在妈妈这段家务小片段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塑料用品)过渡语:除了这些塑料用品,你知道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用塑料制成的吗?(在学生回答时,我分类点拨这是学习用品)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让学生从妈妈的辛劳中受到要孝顺妈妈的启发。

从而真正体现了品德教学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品德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活动”于真切的体验中。

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

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活动。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我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

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

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了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

又如在教学《家庭收支知多少》时,为了让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

同学们以前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听了我的布置,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

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在课后的总结中我补充说同学们的压岁钱也应有计划地使用,要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

这节课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

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了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三、“活动”于情感突破中。

依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品德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例如,在“按时回家”这一活动板块中,有这样的内容,几个小朋友在放学途中看到捏面人、卖棉花糖的有趣情景,不由驻足停留,这正是体现了孩子们身上非常显著的“游荡心理”。

这种“游荡心理”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为了走进孩子的心灵,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首先通过表演和谈话与孩子们一起体验那份游荡时快乐的感觉,并肯定他们的这种快乐。

接着,我又安排孩子们进行换位体验,请小朋友当妈妈,播放时针走动的声音,想象当你在外边玩耍的时候,妈妈却在家里等着孩子回家的那种急切和担心的心情。

这样,同学们通过换位的表演,突破了原有的游荡时的快乐感觉,产生了要按时回家的情感,从而达到了教育目标。

四、“活动”于行动的创意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

以此来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

其中四个方面是:1、健康安全地生活;2、愉快积极地生活;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就凭这第四个层面,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设计训练学生创意的活动。

在活动中打破教师话语的霸权,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动脑筋、出创意。

例如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成长的空间,我让学生查找教室不理想的地方,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开展设计“金点子”的活动,让学生为改善教室环境出主意,结果他们还真想出了不少很有创意的“金点子”:如设计会说话的垃圾筒啦、教室色彩如何改变啦、教室墙壁设置成书页啦等等,如此别样的设计真是令人欣喜,谁敢说他们不是在有创意地生活呢?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

意思是说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

我们以往的教学常常只局限于书本,很少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在《不乱用零用钱》的教学中就曾创设过这样一个模拟消费的情境实践活动: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情境题:同学们,明天咱们班组织去秋游,每人只准用二元钱买午餐,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份经济合适的午餐。

接着我又出示了部分商品的价格表:盒饭1元,汽水0.5元,面包0.5元……学生思索讨论一会儿后,开始纷纷举手了。

一学生说:“我买两个面包1元钱,一根火腿肠0.5元,再买一瓶汽水0.5元,正好2元。

”我对他点点头说:“你真会精打细算,买了2个面包和一根火腿肠,填饱肚子是没有问题了,而且还买了一瓶汽水来止渴,这当然是一份既经济又合理的购物清单。

”接着又有一学生说:“我买2个烧饼1元钱,还买了一杯牛奶1元钱,因为牛奶很有营养,我最爱喝。

”我也对他点点头说:“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但吃饱了,还买到了1杯自己最爱喝的牛奶,既是自己想要的,又很有营养,也是一份很不错的购物清单。

”第三个学生站起来了,他说:“我买一份盒饭1元钱,这就已经够吃饱了;水不用买,因为我可以从家里自己带水。

还剩下一元钱,我准备用0.3元买一本练习本。

这样我可以节省0.7元,放进我的储存罐,留着以后用。

”我再次对他点点头,夸赞道:“你真是个节约的孩子!不仅想到了从家里带水,还用余下钱买了自己所需的练习本,甚至还知道节约一些钱储存起来。

这么小就有了勤俭节约的意识,真是了不起,这真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购物清单。

”………就这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消费,尝试购物活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合理消费,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经济意识,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学生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活动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要艺术地、有机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刚才所讲这些都只是我们在备课时为达成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关注生成,艺术地捕捉每一个生成因素,艺术地处理好各种生成因素,让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有序地进行,让活动中将信息辐射地传递,形成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使活动有效,让课堂充满活力。

总之,“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我想这颗种子来源于生活。

种子的播种就在多彩的游戏和活动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努力找到品德与生活的切合点,设计有效的活动,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