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的历史了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
难点: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
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
尤其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
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千里跋涉,还有鉴真法师横波万里的弘法。
其九死一生,坚忍不拔之精神至今传唱。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
成为一代高僧,被大唐誉为国宝。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
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
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涛九死一生,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以大无畏心,大慈悲心。
遂决意东渡。
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
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
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
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
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三亚一带。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鉴真以忘我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彦、而又届66岁高龄之时,不顾生死,坚持“东渡理想”,不顾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劝阻,义无反顾,发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众生,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
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体现了普济天下的
志向、一诺千金的信义、百折不挠的执著和勇于献身的情怀。
大唐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日本天平胜宝五年,经过四十天惊心动魄的海上颠簸,六十六岁的鉴真踏上了日本国土。
整整十二年,六次启行,三次航海,几经绝境,随从人员中先后有三十六人为此丧生,更有二百八十多人彻底黯然退出,而最后,经历了可怕的飓风、绝望的漂流、炼狱般的饥渴……鉴真还是站在了大海东岸。
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一行抵达奈良,封号“传灯大法师”,佛教中有个说法:一灯可灭千年暗,一智可灭千年愚。
以此封号来表示鉴真为日本带来了光明和智慧。
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
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造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
鉴真按照中国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
鉴真携来的乾漆夹纻(zhù)像,及其弟子技工们指导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说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点。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传说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仓院所藏药物一一加以辨证,还为人治病,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在很长时期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
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日本人民热爱中国书法艺术至今不衰;同时,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