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在绵阳市科技城技术创新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规范市级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行为,依据《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并参照《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企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的平台,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载体,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让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条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级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经公示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复公布。

市经信委负责市级技术中心评价管理工作。

第二章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责第四条企业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一)负责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工作。

开展以企业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的产业化研究开发应用。

负责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和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申报和专利管理工作。

(二)组织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进步规划的制定,组织企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评估和论证。

(三)组织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活动。

(四)发挥技术中心的纽带作用,凝聚企业科技人员,形成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力量。

(五)跟踪和研究行业和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在行业、区域和企业技术开发体系中发挥特色作用。

第三章认定第五条市级技术中心的申报认定每年5月15日止。

一年组织一次。

第六条申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原则上在6000万元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可适当放宽此项)。

(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技术中心适应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市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具有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技术创新机制健全,在市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企业组建技术中心一年以上,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创新绩效显着。

(六)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最低标准(见附件四)。

(七)企业两年内(指申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之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1)有确定的偷税漏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

(2)涉嫌涉税违法正在接受审查的。

第七条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程序:(一)企业申请。

县(市)区、园区所属企业向当地工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他企业直接向市经信委提出申请,并按要求上报《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见附件一)。

(二)材料上报。

各县(市)区、园区工业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推荐企业名单,并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和推荐意见(一式2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市经信委。

(三)材料初评。

市经信委按照《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四),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评。

(四)现场核实。

依据初评结果,市经信委会同有关县(市)区、园区工业主管部门对初评得分在60分(含60分)以上的技术中心进行现场核实,确定市级技术中心认定初步名单。

(五)按照本规定第六条(七)的要求,书面征询市级税务部门的意见。

(六)专家答辩。

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财政局、科技局和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答辩评审。

(七)公示公布。

市级技术中心认定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政府审批。

由市经信委负责按市府批复文件对认定结果予以正式公布。

第八条因评价不合格被撤消市级技术中心认定资格的,企业重新申请认定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申报。

第四章评价第九条市经信委依据《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四),对市级技术中心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评价,并负责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告。

第十条评价程序:(一)市级技术中心于当年5月15日前将评价材料报市经信委。

评价材料包括:《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年度工作总结》(见附件五)和《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见附件二)。

(二)市经信委对上报的评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实地核查和集中核查等。

(三)市经信委对经核查后的数据按照《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四)的规定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市级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8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8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价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2.连续两次评价得分在65分(含65分)至60分之间;3.逾期一个月不上报评价材料的技术中心。

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最低标准(见附件四)。

第五章调整与撤销第十二条已认定的市级技术中心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调整,暂停使用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称号。

(一)连续三年产品销售收入未达到6000万元最低认定规模的。

(二)连续三年新产品产值率低于10%的。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市级技术中心资格:(一)连续两次评价不合格或连续三次评价得分在65分(含65分)至60分之间;(二)企业自行要求撤销其市级技术中心资格;(三)市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四)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五)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六)因第十二条原因调整三年后,企业仍未达到标准的;第十四条市经信委负责对调整与撤销的市级技术中心以正式文件形式予以颁布。

第六章管理与政策第十五条企业上报的市级技术中心申请材料和市级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内容和数据应真实可靠。

提供虚假材料的企业,经核实后,三年内不受理该企业认定申请。

已是市级技术中心的撤消其认定资格,三年内不受理该企业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市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30个工作日内由企业将有关情况报市经信委,及时办理技术中心名称更名手续。

第十七条市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申报的项目,将被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市技术创新项目支持。

第十八条市级技术中心为推荐省认定技术中心的必要条件。

第十九条年度考核评价优秀的市级技术中心,由市经信委组织专家进行核实,并择优给予表彰奖励(三年内不重复奖励)。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2016年1月10日附件1《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一、企业(集团)概况1、企业名称,企业代码,所有制性质,法人代表,详细通讯地址,中心主任及电话,联系人姓名及电话;2、企业职工人数、专职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数、总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3、主导产品及市场占有率、技术来源等;4、近三年(含当年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税金、上交所得税额、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产值率等。

二、现有技术开发机构状况1、现有技术开发机构活动的主要领域及优势,近三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经济效益;2、现有技术开发机构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建立,组织建设、研发经费的保障,激励机制,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等;3、人员编制数、技术素质状况、主要技术带头人概况、对科技人员主要的激励措施;4、技术开发经费来源渠道及近两年支出构成情况;5、主要技术开发手段、科研仪器设备原值及净值;6、现有技术开发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7、现有技术开发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原创性创新、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企业间技术合作等。

三、申请技术中心认定的理由1、技术中心定位、作用与认识;2、现有技术开发机构存在的问题;3、行业或技术发展或市场竞争与技术中心建设的影响评估;4、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四、技术中心组建与运行方案1、技术中心组织结构(附框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方案;2、技术中心主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规划与近期(1-2年)目标等;3、技术中心主要研究与开发方式、主要合作伙伴;4、技术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及人才激励机制措施;5、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来源与保障措施;6、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

五、技术中心建设经费筹措与投资概算1、技术中心主要建设内容与周期(含科研仪器设备投入、科研基础建设设施投入、人才队伍培训与软件引进,以及中心开展工作所需的其他硬件投入);2、实施方案;3、资金筹措方案。

六、绵阳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见附件二)七、县(市)区、园区工业主管部门推荐意见(需说明推荐的理由并加盖推荐部门公章)八、其他需说明和补充的附件1、申报年度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须经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签章);2、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总部和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

包括工业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与旅游酒店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

3、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

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

包括企业的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各种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4、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工业企业销售产成品、试制半成品的收入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总额。

5、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

6、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术改造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

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指企业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

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

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赎买自制设备支出、其他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7、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指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8、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不包括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的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