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摘 要: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丁尼生的诗《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和《橡树》,分析了诗中的隐喻特征及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

关键词:概念隐喻丁尼生深红的花瓣睡着了橡树引言隐喻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认知诗学将隐喻理论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比如:用于对诗歌的分析中。

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诗歌中往往展现出种种的意象,诗歌也充满隐喻的色彩。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人们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结果。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和华兹华丝一起被称为桂冠诗人。

1830丁尼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抒情诗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致笔耕不辍,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包括著名的《尤利西斯》,《过沙洲》,《公主》,其中《悼念》诗集共包括131首诗,是诗人花了17年时间为纪念友人哈勒姆而作。

丁尼生的诗歌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富于想象,呈现出形式美,韵律美和音乐之美。

在前期,他的诗歌继承了前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描写美丽的大自然,并表现大自然和文学世界的关系,在后期,作为达尔文的同龄人,他对宗教的力量不免产生怀疑,在组诗《悼念》中,他表现了一种对人生上帝的怀疑和一种完事皆空的忧郁的情绪。

目前国内对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很有必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研究这位伟大诗人的诗作。

2. 认知隐喻理论作为一种界面研究,认知诗学从其诞生以来,备受关注和重视。

它将认知科学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察角度。

认知诗学认为隐喻是源域在目标域的映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映射。

Stockwell认为,要理解认知诗学中的概念隐喻,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该隐喻意指什么?其概念模式的哪些成分被映射了?如果把这些成分在句子中倒转,会有什么效果?该隐喻是否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还是仅仅具有某种诗学效果?所有这些句子都是比喻性的,还是有些句子可以仅从字面上理解?哪些隐喻比其他隐喻更好一些?你是怎样系统地作出这种判断的?”(Stockwell: 112)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语言是充满着隐喻的。

如果没有隐喻,人类不能认识大千世界。

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为了表达更加抽象或丰富的思想。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人们认识的首先是事物的原型,在认识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会逐渐上升。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过程中,往往要遵循几个原则,如:相似原则,这就是说对于相似的事物是首先认识的。

接近原则,即接近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突显原则,即突出的事物是更容易被认识的。

在满足了基本的认识后,人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上升,从感觉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就是从感觉到抽象的认识。

有时人们觉得要表达抽象的思维会觉得非常困难,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时,隐喻显示出它非凡的功能和重要性。

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的已有的词汇往往是有限的,那么要充分的表达主客观世界,人类需要用到隐喻思维。

隐喻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可类必性。

人们把二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和联想,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隐喻而得以产生。

隐喻就是人们用简单喻抽象,用已知喻未知,用熟悉喻不熟悉。

隐喻的构建过程离不开人类的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经验,3. 《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的认知隐喻分析丁尼生的诗中处处可见隐喻的痕迹,诗人通过自己的诗作描写人生、爱情的美好、纪念友人和展现大自然的美。

下面以他的诗歌《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作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

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深红的花瓣睡着了》这首小诗中,丁尼生在多处运用了隐喻手段,在读者心中成功的塑造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象,从而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这首情诗让读者在心中还原一个干净,宁静和美丽的世界。

在诗的第一行,作者就使用了隐喻,作者提到深红的花瓣和白色的花瓣都睡着了。

在这行中,目标域是深红的和白色的花瓣,作者把人才具有的睡着了这一特征投射到深红和白色的花瓣上,让它们具有了人睡觉的动作特征。

而读者会在心中产生联想,会将人睡着了的神情和花瓣二者之间进行类比,会想到花瓣在夜晚萎缩,收敛的状态。

第四行中,萤火虫唤醒你我是一个隐喻,这里,目标域是萤火虫,而原域是人。

作者把人才具有的语言特征投射到萤火虫声上,读者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并会想象萤火虫开始鸣叫的意象。

在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解读丁尼生诗歌《鹰》摘 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桂冠诗人,现今仍是以为颇受欢迎的英国诗人。

《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

本文旨在从形式、韵律、视角、修辞手法及主题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鹰》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19世纪中期他的地位已与18世纪的亚历山大·蒲柏成就旗鼓相当。

丁尼生是一位精湛的诗人艺术家,他巩固并完善了他的前辈在浪漫主义运动留给他的成果,尤其是华兹华斯,拜伦,济慈。

他的诗歌格律多样,意象丰富,语韵精湛。

他的诗往往回答那个时期人们遇到困惑和疑虑,解决人们面临的困难,当时基督教信仰和传统的关于人的本性和命运的假设与科学和现代文明产生了冲突。

他的诗歌往往体现一种恢弘和高贵,诗句经典,意象独特、和谐。

他的诗歌能够给读者一种宁静的感觉。

丁尼生可能被视为第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他充分认识现代科学所揭示出来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虽然有时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类的处境的沉思引起他的恐惧和不祥的预感,但它也赋予了他更大的想象空间并为他的艺术增加了的深度和广度。

《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

虽然诗歌篇幅短小,然而它却是诗人借景抒情的一篇力作。

目前虽然已有许多对《鹰》的解读,然而,这些解读都不全面,本文试图从各个角度对《鹰》进行全面解读。

2. 对《鹰》的解读 2.1 形式诗歌《鹰》共两节,每节三行,采用了抑扬格四音步的格律。

抑扬格的特征是有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第一个音节是非重读音节,第二个音节为重读音节。

“四音步”的意思是有四个抑扬单位,或韵脚。

每一诗节是AAABBB的韵律。

2.2 语音语音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为了营造全诗的气氛,第一行,诗人就采用头韵,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使全诗充满活力。

第二行中,诗人使用相同的手法,给读者一种被空气包围了的窒息感。

在第二节中,诗人使用辅韵。

脚下苍海微皱面,远眺傲立崖巅,霎时落,直如雷霆下九天!这种景象使我们联想到风的声音,这反过来又突出了鹰的快速,迅捷和勇敢。

此外,诗人还使用元韵,从而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例如,claps—crag—hands;close —lonely;sea—beneath。

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特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韵律,从而使听者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仿佛正在听一场宏大、优美、动听的的交响乐。

2.3 视角这首诗还涉及到了视角的转换。

诗歌第一节描绘鹰的行为和外表,体现了他的力量,而第二节诗人通过鹰周围的风景向我们雄鹰王者风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文视角的转换。

2.4 修辞手法巧妙地应用修辞手法是加强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诗歌中的“he and hands”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使鹰有了人的特征,从而使得诗歌立显生动。

第二节第一行中的“wrinkled”显示出海的柔弱从而反衬了鹰的英雄形象,也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此外,诗的最后一行,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丁尼生运用比喻和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鹰霎时坠落九重天的画面。

这对我们的视觉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第一节的第二行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独立危崖,与日比肩,向我们展示了鹰的王者风范。

2.5 主题尽管诗歌整体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

诗歌第一节把鹰的爪子称为手,将鹰拟人化。

第二节,鹰傲视群雄,物色猎物。

整首诗将鹰刻画为一位勇者,象征一种力量。

丁尼生的想法在第五行尤为明显,他将“山壁”称为“峭壁”,这象征着雄鹰守护他的“堡垒”。

这首诗是丁尼生在其亲密朋友哈勒姆死后为其所作。

实际上,丁尼生的《鹰》有两种寓意,一是鹰是非常强大的。

正如他的朋友哈勒姆给了丁尼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老鹰的倒下简直是个晴天霹雳。

因为在1833年,哈勒姆突然死亡。

他的死亡对丁尼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丁尼生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丁尼生把哈勒姆比作勇敢的鹰,意在表达他对朋友深切的思念和敬仰。

参考文献:: [1] Leech. Geoffcey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ongman, 1980.[2] Short,Mick, Reading, Analysing & teaching literature[M]. Longman, 1988. [3]辜正坤. English Poetry.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4]孙华祥. 《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 山东: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 [5]张传彪. 《诗笔·译笔·钝笔》[M]. 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