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学校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总体安排,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学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二、基本原则(一)诊改工作与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以建设并运行学校内部保证体系为契机,不断优化完善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体系,使发展规划与学校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相一致,确保“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建设任务落地生根。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在坚持上级部门制定的标准的基础上,自主开展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

(三)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诊改平台,准确采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实现及时反馈和预警功能,为监督控制、复核诊断、决策指挥提供线上数据支撑和平台服务。

(四)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各要素建设目标。

根据质量保证制度要求和工作流程,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目标—标准—运行—诊断—问题—改进”的诊改流程,诊断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达成度和实施成效,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并实施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目标任务(一)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学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学校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开发建设基于校内二级单位、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改全流程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实现诊改信息的及时反馈和预警,为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大系统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通过开展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体系建设(一)组织体系建设1.建立学校-二级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体系(1)成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由校长任主任的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负责全校诊改工作的协调,制定学校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考核学校各单位工作的绩效和质量;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挂靠质量管理处),具体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工作。

(2)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为组长的二级学院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二级学院的质量管控,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开展专业诊改,撰写二级学院专业(群)建设质量年度报告。

(3)成立专业(课程)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撰写专业(课程)质量年度报告等工作。

2.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职责决策指挥系统即为三级质量保证组织;质量生成系统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对外合作处、继续教育学院。

资源建设系统包括人力资源处、财务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基建)、图情信息中心。

支持服务系统包括党政办、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安全管理处、招生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就业指导中心、工会。

监督控制系统包括质量管理处、监察审计处。

3.建立部门系统工作包学校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开发流程,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并将职责细化为具体工作。

在此基础上,按照SMART 原则(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对具体工作进行描述。

依据具体化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制定部门各科室岗位的各项工作标准,形成本部门的系统工作包。

(二)目标体系建设1.科学编制学校规划,形成完整目标链(1)对学校现状进行SWOT分析,修订学校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等)。

各二级学院在对所辖专业进行SWOT分析基础上,依据学校专项规划目标,编制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子规划,并依此编制各专业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校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目标执行链。

(2)按照规划建设任务年度实施进程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2.建立规划落实与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目标,确保完成质量将规划任务落实完成与学校诊改信息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目标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形成规划执行信息链。

根据生成的信息流,编制各规划执行年度报告。

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确保实现规划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标准体系建设1.建立和完善学校工作标准学校层面标准由职能部门支持服务工作标准确定,按照工作职责、工作名称,各职能部门制定和完善本部门具体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形成学校层面工作标准体系。

2.建立和完善专业质量标准依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要求,明确专业建设质量控制要素,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形成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1)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标准。

包含专业现状分析、目标描述、建设内容、措施、资源、组织实施等方面。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

包含人才需求调研、目标描述、课程设置等方面。

(3)专业建设标准。

包含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服务能力、培养质量等方面。

(4)专业资源配置标准。

包含专业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经费等方面的数量、结构、水平等指标。

3、建立和完善课程质量标准制(修)订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考核标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标准、课程资源配置标准、课程学习标准等标,形成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1)课程建设标准。

对接职业标准情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

(2)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学时、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

(3)课程教学标准。

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作业布置、课程考核等。

(4)课程考核标准。

(5)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标准。

(6)课程资源配置标准(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

4.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学校制定教师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的最低发展标准和各类专任教师任职标准、团队建设标准,教师结合个人情况制定个人发展标准,形成教师发展方面标准体系。

(1)成长期标准。

包含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进修学习、企业锻炼、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等方面。

(2)成熟期标准。

包含从课堂教学设计、进修学习、研究发展、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等方面。

(3)发展期标准。

包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开发、参与专业发展与提升领导力、社会服务、学生榜样等方面。

(4)各类专任教师任职标准。

专业课、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实训管理员等任职标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考核标准,“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认定标准。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国家、省级、校级不同层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5.制定学生发展标准学校制定学生学业发展标准、职业发展标准、个人发展标准、团队发展标准等方面最低标准,学生个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标准,形成学生发展标准体系。

(1)学业发展标准。

包含学业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

(2)职业发展标准。

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拓展训练、创新创业意识、职业准备、工作目标等方面。

(3)个人发展标准。

包含个人发展目标、情绪管理、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

(4)团队发展标准。

包含价值观、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方面。

(四)制度体系建设1.学院层面按照纵向5系统,梳理人事、财务、教学、学生、后勤、科研、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组织保障、招生就业、监督控制等方面制度,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完成制度的“废、改、合、立”工作,形成内控机制。

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绩效管理内控制度(程序、指标)、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明确二级学院职责权限范围与工作分工)等规章制度。

2.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分析与反馈制度,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

(1)专业层面。

制定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运行管理、专业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考核等方面制度。

(2)课程层面。

制定课程设置与调整制度、课程建设运行管理、课堂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考核等方面制度。

(3)教师层面。

制定教师培养、教师两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制度。

(4)学生层面。

制定学生两级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监控、学生管理质量考核等方面制度。

(五)诊改信息平台建设1.开发过程性采集平台,完善网络物理校园(1)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运行、控制反馈、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功能,实现不同角色的应用,建成校园物联网。

(2)建立面向管理等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将学校各项工作与诊改信息平台结合,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

(3)建设智能化移动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紧扣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创新课程教学形态;建立学生日常考勤、学生期终评教、反馈与及时诊改等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

2.挖掘平台数据,实现基于数据信息的运行管控(1)制定诊改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制度。

完善诊改信息平台在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分析、监控、预警、激励功能。

(2)将状态数据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绩效判断的主要来源和分析依据,不仅满足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和常态监控数据的动态管理,还能满足问题与薄弱环节诊断,预测偏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逐步形成校园服务互联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