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原文化述略》之文化遗产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松原文化述略》之文化遗产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松原文化述略》之文化遗产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松原市现存各类文物遗迹708 处。

其中古遗迹541 处,古城址37处,古墓葬(群)57 处,古工程遗址2处,古建筑遗址7 处,古寺庙址(含无存寺庙)47 处,古窑址8 处,古窑藏3 处,古石刻6 处。

此外,有古驿站址5 处,革命纪念建筑12 处,纪念地3 处。

重点文物分布情况如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分别为座落在扶余县境内的辽金时期文物大金得胜陀颂碑和座落在前郭县境内的分别为宁江区伯都古城(辽金);长岗子遗址(奴隶社会、夫余辽金时期的塔虎城古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族、鲜卑族居住时期);清真寺(清至现代);扶余县石头城子古城(辽金);扶余县万善石桥(民国);前郭县满蒙文石碑(清);前郭县红石垃子遗址(青铜);大老爷府(清);七大爷府、祥大爷府(清);长岭县腰井子北岗遗址(新石器);乾安县大布苏狼牙坝古墓群。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 处,其中宁江15处,扶余10 处,前郭11 处,长岭4 处,乾安13 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 处)塔虎城古城(辽金)塔虎城古城位于前郭县西北50 公里的八郎镇北上台子屯北约200 米的平原上。

地居险要,城池修筑规整,城垣坚固,雄伟壮观。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长为5213 米。

塔虎城古城址于1961 年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吉林省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辽金古城,据考证,它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城遗址,是辽金两代设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

对研究东北地区辽金时期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概况及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历史及考古价值。

塔虎城文化层堆积厚,遗物亦较丰富。

初步征集到城内出土文物有金代的铁铧、铁蒺藜、铁镞、兽面瓦当;大量的北宋铜钱和少量的唐代“开通元宝” ,金代的“大宝通宝”,南宋的“绍兴通宝” ;定窑白釉连花碗、莲花盘、双鱼碗、白釉小口瓶、黑釉双系壶、酱釉三流三系壶、绿釉长颈瓶等;以及各个时期的铜镜,如双鱼镜童子纱戏花镜、昭明镜、朱雀牡丹镜、湖州镜和素面镜等。

2000 年6 月至10月,长白一级公路拓宽工程施工期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虎城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5400 平方米,最深文化层达4 米,清理房址64 座、灰坑87 处、炼炉1 处。

解剖城门1 处,出土文物1500 余件,多为辽金时代生活、生产用具。

大金得胜陀颂碑(辽金)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东 1.5 公里处,东距拉林河约7 公里。

是金世宗完颜雍于公元1185年7 月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公元1114 年9月在此地誓师反辽获胜而立。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金得胜陀颂碑为青石刻成,通高320 厘米,由龟跌、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呈长方形,高79 厘米,宽100 厘米,厚38 厘米。

碑顶及侧面共雕有4条对称蟠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双爪夺珠。

线条流畅,生动逼真。

正面两龙盘曲之间,留有碑额,刻大字篆书“大金得胜陀颂” 2 行6字。

碑身高177 厘米,宽85厘米,厚31 厘米,正面阴刻有汉字碑序及碑文颂诗30 行815字,碑身四周雕饰忍冬蔓草纹饰。

背面为女真大字,碑额行12 字,碑文33 行1500 余字,无刻工姓名。

是目前所知世存女真文字最多而且正面汉字与背面女真文字完全对译的一块碑刻,是研究女真文字和金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碑身是龟趺碑座,高72 厘米,宽97 厘米、长160 厘米。

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坐落处四周约为三十平方公里之平原,一片沼泽,蔓草丛生,水草丰盛,西北两面有高达五十米的弓形断崖所环抱之天然屏障,北临松花江,东据拉林河,凭江河之险阻尤其此地恰是辽金边境接壤处,南临辽之黄龙府(今农安)六公里,间隔松花江天险,西距辽之北方边陲重镇宁江州(为今伯都讷乡所在地)仅百里之遥,两军对垒,进可迅击,退可稳守。

并且此处可居高临下,操演兵马,在古代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练兵基地。

大金得胜陀颂碑立石至今已有八百余年,两次折断,两次粘接复原,虽屡遭创伤,但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保护维修,仍得安然健在,向人们昭示着金太祖当年的不世之功。

附:大金得胜陀颂碑汉字碑文大金得胜陀颂并序奉政大夫充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太常博士骁骑尉赐鲱鱼袋臣赵可奉敕撰儒林郎咸平府清安县令武骑尉赐鲱鱼袋臣孙侯奉敕书丹承直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充国史院编修官云骑尉赐鲱鱼袋臣党怀英奉敕篆额得胜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师之地也。

臣谨按实录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军渡涞流水,命诸路军毕会,太祖先据高阜,国相撒改与众仰望,圣质如乔松之高,所乘赭白马亦如岗阜之大。

太祖顾视撒改等人马,高大亦悉异常。

太祖日:”此殆吉祥,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也!诸君观此,正当戮力同心。

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赐其地云。

时又以禳袷之法行于军中,诸军介而序立,战士光浮万里之程,胜敌刻日,其兆复见焉。

大定甲辰岁,鸾辂东巡,驻跸上都,思武元缔构之难,尽孝孙光昭之道,始也。

命新神御,以严穆穆之容;既又俾刊贞石,以赞晖晖之业。

而孝思不忘念所,以张闳休而扬伟迹者,盖有加而无已也。

明年夏四月,诏以得胜陀事访于相府,谓宜如何?相府订于礼官,礼官以为,昔唐玄宗幸太原,尝有”起义堂颂”过上党,有“旧宫述圣颂” 。

今若仿此,刻颂建宇以彰圣迹,于义为允。

相府以闻,制曰:”可。

”大金得胜陀颂碑正湎汉字碑文臣可方以文字待罪禁林,然则颂成功,美形容,臣之职也。

敢再拜稽首而献文曰:辽季失道,腥闻于天。

乃着东顾,实生武元。

皇矣我祖,受天之祜。

恭行天罚,布昭圣武。

有卷者阿,望之陂陀。

爰整其旅,各称尔戈。

诸道之兵,亦集其下。

大巡六师,告以福祸。

明明之令,如霆如雷。

桓桓之士,如熊如罴。

先是太祖,首登高阜。

灵贶自天,事骇观睹。

人仰圣质,凛如乔松。

其所乘马,岗阜穹崇。

帝视左右,人马亦异。

曰此美征,胜敌之瑞。

诸君勉之,往无不利。

师胜而还,当名此地。

神道设教,易经著辞。

厌胜之法,自古有之。

我军如云,戈甲相属。

神火焰焰,光浮万烛。

天有显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周武戎衣,火流王屋。

汉高奋剑,素灵夜哭。

受命之符,孰云非贞。

咄彼宗元,遂诬尚明。

得胜之祥,如日杲杲。

至金遗老,畴弗乐道。

圣今天子,武元神孙。

化被朔南,德侔羲轩。

眷言旧邦,六飞戾止。

六飞戾止,江山良是。

念我烈祖,开创之勤。

风栉雨沐,用集大勋。

圣容既新,圣功即高。

永克厥志,以为未也。

惟此得胜,我祖所名。

诏以其事,载诸颂声。

文王有声,通骏有声。

润录祖业,惟时圣明。

帝王之符,千载合契。

配姬舆刘,诏于万世。

大定五年七月八日立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11 处)1.伯都古城(辽金)位于宁江区伯都乡所在地东南约200 米处,东、南、西三面是平原,东北部有一条呈东南走向的漫岗。

城址略呈方形,城墙周长3132 米,有马面19 个。

有城门4座,均有瓮城。

城内偏西南部存有7 处土包,表面散布大量的灰色方形和长方形砖块、布纹瓦片、莲瓣纹瓦当、陶瓷残片,还有些佛像及佛饰残块、小铜佛、以及汉、唐、宋代铜钱等物。

西城墙外187 米处有一方形土台,当地俗称“点将台” 。

根据城址的形制和遗物看, 该城址属于辽金时期。

据专家考证, 古城即辽之宁江州遗址。

1987 年,该古城址被列为吉林省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东北通史》所记,此地亦为渤海国之 夫余府所在地。

金初废宁江州后,古城荒芜,金章宗时,迁蒙古豁罗刺思 (郭尔罗斯 ) 部进入此地驻牧后,其部首领纳仁原市区江北部分 ),副都统衙门移驻新城,旧城遂废(见《扶余县志》 ) 。

2、长岗子遗址 (奴隶社会、夫余族、鲜卑族居住时期)位于宁江区伯都乡伯都屯西北 3 公里。

遗址处为东西走 向的小漫岗, 以漫岗为中心, 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100 米,整个遗址均为耕地。

在地表上能见到大量的 “汉书二期文化类型的陶片,也有不少辽金时代的遗物。

遗址是 195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1961 年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组织的考古调查组对此遗址进行了试 掘。

地层堆积和遗物表明,长岗子遗址是被辽金地层压着的种比较单纯的“汉书二期文化”类型的青铜文化遗存。

3、清真寺 ( 清至现代 ) 位于团结街西南长宁街与文化路相交十字路口内有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参见本书第三篇第 汗驻此地,称纳仁汗浩特, 民间俗称“那尔浑”(见王国学: 纳仁汗浩特与伯都讷》 )。

后金立国后,“进军那尔浑” ,设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

清康熙三年 (1692) 在伯都讷 设副都统, 驻伯都讷站, 遂有伯都讷旧城; 次年建新城 (今松1974二章第二节)。

4、石头城子古城(辽金)位于扶余县新城局乡石头城子村西北。

呈矩形,东西宽、南北窄,周长1922 米。

城内地表遗物极为丰富,灰色方砖、布纹瓦、陶器口沿、酱釉缸胎瓷片等散布于地。

曾出土石臼、古钱、础石、小石磨、铁锅及铁箭头等。

1981 年出土1 面连珠纹人物游戏铜镜,省文物工作队征集九叠篆字“利涉县印”一方。

1961 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万善石桥(民国)万善石桥座落在扶余县城西北长春岭镇西南,民国元年(1912 年)募捐修建至民国十年(1921 年)竣工。

石桥结构和石工艺术精良,三个桥孔设计高度适中,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可以分洪缓流,稳固桥身。

桥墩呈船形,迎水面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峰、保护桥墩的作用,三个桥孔皆作荷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荷花形二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一个作喷水状的龙头,别具格。

桥身南侧镌刻“天地同休” 、“万善石桥”八个大字,北侧镌刻“流芳百代”四个大字,笔锋浑厚有力。

整个石桥建筑富有民族风格,是我省境内最早的一座公路桥梁,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6、满蒙文石碑(清)满蒙文碑原坐落于前郭县长山镇库里屯前,俗称“库里碑”。

现保存于长山镇长山热电厂明珠公园内。

石碑碑文由古蒙文和新满文刻成,又名“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是清顺治十二年奉顺治皇帝旨意为/顷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父母所立,距今340 余年。

石碑由碑额、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通高582 厘米。

1981 年吉林省政府公布此碑为第二批省级重点383文物保护单位时,定名为“满蒙文石碑” 石碑从额到趺通体雕刻精细,造型完美。

碑身正面刻有个满蒙文题字(参见本书第二篇有关内容)。

碑文汉译如下: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亲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

圣母明圣仁上恭恂皇太后: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