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最新文档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最新文档

1 / 3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负迁移现象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当遇到较多的新知识新问题
时,因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在新旧知识的概念和运用上产生混淆。
文章首先对负迁移的定义和特征进行阐述,然后从内外两方面分析负迁移现象
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减少负迁移现象的策略和办法。

一、数学学习中负迁移的定义及特征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A和B两个问题相似,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
易把A的结论搬到B上或反之,即使老师一再纠正,过一段时间后,同样的错
误依然会发生。在教育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不
多,但内容广而杂,面对新知识,学生容易混淆,负迁移现象屡屡发生,主要
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牢固性。负迁移是受到先前学习的影响,在学生头脑
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已经根深蒂固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屡屡犯错,
且难以更正。第二,普遍性。学生在学习乘除法的计算、运算律、图形的认
识、统计等内容上普遍存在负迁移现象。第三,隐藏性。负迁移现象以一种潜
在的形式出现,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般来说,学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二、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针对平时上课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从学生自身内
部因素及外部教学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
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知识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因。在对学生及试题进行分
析之后,发现造成负迁移现象的主要内因是学生不善于区分学习材料中的相同
点或相似点,容易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不善于区
分学习材料中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数学学习过程中,相近的知识很多,知识之
间有相同的要素,也有不同的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不同点
和相同点,那么必会产生负迁移。第二,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所谓的思维定
式是先前的活动对现在活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活动的倾向
2 / 3

性。学生虽然有好奇心和创新欲,但对于知识的认识相对肤浅,思维单一,发
散性思维能力差。这些都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定式。

另外,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由于情绪紧张而导致不能集中心智进行答题,也
有的学生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记忆模糊,学习停滞不前……在这
些情况下,更易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缺陷,难免出现负迁移,无法正确解
决问题。

(2)外部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起到很好地引导作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消极
的影响,从而产生负迁移。通过听课体验、自身授课等方式,调研了本校教学
环境和教师教学方式等外部条件之后,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产生负
迁移现象的外部因素如下。第一,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强调不够。商不变
规律的学习是教材计算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当教师对商不变的规律中0除
外这一点强调不够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容易忽视除数不为零这一点。第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长此以往,
学生只会套用,做题方法不灵活,不懂得变通,题目稍稍改变一下,学生就不
会做。

三、数学学习中减少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针对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相应的策略。第一,科学编排教
学内容。为使学生深刻地领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科学编排教材,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配备练习,巩固知识。

考虑到迁移规律的影响,教材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模块
与单元之间的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得当,要有条理,使教学内容达到结构化、一
体化、网络化,从而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第二,注重类比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类
比分析,使学生清晰地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知识
链,最终编织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三,教师要加强题目训练,关注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点……知识的掌握和深入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学
生智力的发展、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
3 / 3

间的逻辑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
识,教师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完善学生的
认知结构。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认知心理学有关的迁移理论来指导教
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和灵活性,才能真正实现“正迁移”,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进而提高数学教学
质量,使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