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及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一、都市圈的概念及界定方法1.都市圈与城市群我国城市化〔1〕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现象。
迄今为止,我国官方档中尚无「都市圈」的提法。
而我国学界和媒体类似于「都市圈」的说法,还有「城市圈」、「都市圈经济区」、「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等。
至于其涵义更是模糊不清,颇有争议,莫衷一是。
都市圈是城市化由聚集阶段发展到聚集与扩散相结合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具体空间表现。
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与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超越城市景观地域、行政地域的城市功能区域概念。
〔2〕都市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众多的大中小层次分明的城镇,又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型城市为「龙头」,构成密集而相互关联的都市圈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城,城镇「扎堆」便成「都市圈」。
它是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都市圈落,它们在经济、文化、交通、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形成天然联系;它们以市场为仲介,通过有组织的自觉联系,为经济社会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创造条件。
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密集地区,都可以称之为「都市圈」。
根据规模的差异,都市圈有大中小之分。
都市圈也有形态的差异,它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圈状的,或者是其他的形状。
1976年时,美籍法国地理学家J ·戈特曼(Jean Gottmann)提出的中国大陆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就不是圈状的,它是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的带状+三角形形状的都市圈。
2.「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命题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正如日本《地理学词典》指出的那样:「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中心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结节地域称为都市圈。
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
它的范围与都市势力圈相近,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商圈也类似,其界限是与相邻城市势力的强弱对比关系的产物。
」都市圈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3〕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志。
戈氏认为,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五:1.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2.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周边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3.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4.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5. 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我国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我国都市圈的分布及其形成过程从中国既有事实来看,都市圈的形成,一般都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为中心。
而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外乎四种:一是源于古都古城或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如郑州-开封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等。
二是源于历史上或近现代的军事要冲,如福州都市圈,沈(阳)大(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等。
三是源于在全国版图上处于南北通行、东西横贯的枢纽地带的城市,如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等等。
四是源于濒江、临海,较早开埠通商的海口河口城市,如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环渤海湾都市圈、胶州湾都市圈,等等。
2.中国都市圈形成和地域分布特点从地理分布上考察,最具活力的都市圈,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带,如长三角,珠三角。
其原因:一有最早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通商口岸,如今这些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并且以之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二有改革开放的特区或龙头城市牵引;三有优越的海港、空港、铁路枢纽等天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四是不但有1-2个、甚至3-4个经济能量强大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而且在其周边簇拥着通勤距离很短,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增长竞争」十分活跃的大中小层次分明的城镇群落;五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
另外,环渤海湾、胶州湾以及由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连成一线的西海岸城市带等也处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带。
三、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都市圈,这三个中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4〕而形成中的长三角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上海的地位及作用经常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所谓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空间,在近20年里曾出现过不同范围的指称,有着不同地理位置的划分。
最小的区域空间指称大概是仅包括5个城市的范围。
1982年,当时提出了「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
这里所说的长三角区域空间仅指上海、南京、宁波、苏州、杭州。
有关长三角最大的区域空间,大概是在1986年时建立的「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和「五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这时的长三角区域空间扩大到了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这是在中央政府协调下建立的。
这个区域空间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6%,总人口将近全国人口的1/4,GDP比值也非常高,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长三角」,是指由江浙沪16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总和,它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都市圈,也就是今天的苏南、浙北和上海。
长三角的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人口7530万,占全国人口的5.9%。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最大「闪光点」的「长三角」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眼光」和「国内眼光」。
由于经济高速稳健的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受长三角都市圈区域魅力的吸引,华东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纷纷申请加盟。
2003年8月,浙江省台州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上,被正式接纳为第16个城市。
2004年,安徽马鞍山市和浙江金华市,都分别正式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希望成为长三角的第17个城市。
连远离上海的安徽省的合肥市也提出了加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申请。
四、长三角都市圈快速发展的优势1.经济增长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到2004 年,长三角16 个城市GDP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2%,沪苏浙三省市GDP 年平均增长率则为11.7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准(增长率为9.39%)高出2.68 个百分点和2.31 个百分点,分别是全国的1.29 倍和1.25 倍(见表1)。
表1 典型时段GDP 年平均增长率(%)注:(1)表中「GDP 年平均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2)「指数」是以全国为1 的比值。
资料来源:2005 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统计年鉴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5〕从发展阶段来看,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增长大致以1990 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速度相对较慢,而后一阶段的速度则明显加快。
长三角16 个城市和沪苏浙三省市在1970年代末和整个1980 年代GDP 年平均增长率均小于10%,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准,比大珠三角地区(等同于广东省的地域范围)的12.74%低了约3 个百分点左右。
但是长三角16城市和沪苏浙在1990 年代以来GDP 年平均增长率则分别达到14.29%和13.3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准(增长率为9.71%)高出4.6 和3.6 个百分点,与大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
特别是1990 年代中期以来即1990 年代后半期的五年和进入新世纪的四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显着大于全国平均水准。
2.人均收入水准的优势由于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明显提高。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准不完全取决于人均GDP,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层次等经济构成品质方面的因素,但人均GDP 无疑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典型年份人均GDP 如表2所示。
表2 长三角及其比较区域典型年份人均GDP 及其指数注:1.表中数字是当年价。
2.人民币与美元按8.2768:1 的官方汇率折算。
3.「指数」是以全国为1的相对数。
资料来源:2005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年鉴和2005 年出版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6〕由表2可知,1978 年长三角16 个城市和沪苏浙三省市人均GDP 分别为841 元和60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准的2.24 倍和1.61 倍,到2004 年分别达到35149 元和25364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准的3.33 倍和2.40 倍。
发展变化的结果是:长三角和沪苏浙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相对于全国提高了,大约提高了48.7 个百分点和49.1 个百分点。
3.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水准在世界上的位置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已经超过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准。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 年世界低收入国家人均GDP 的平均水准为520 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740 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990 美元、中高收入国家为4870 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5480 美元。
与其相比较,2004 年全国人均GDP 为1276美元,介于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之间,约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73%。
长三角16 个城市人均GDP 约4250 美元,介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之间,约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142%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87%。
沪苏浙三省市人均GDP 约3000 美元,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准。
上海市人均GDP 为6682 美元,已经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准,大约是后者的137%,不过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只相当于后者的26%。
江苏省和浙江省人均GDP 分别约为2531 和2890 美元,前者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85%,后者则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97%。
长三角大都市圈除了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及发展水准等优势外,还具有以下优势。
4.地理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三角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