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单选题错误1. 当前经济阶段发展,以下观点最适合当下社会稳定发展需要的:1. A 一部分人优先富裕起来2. B 发展是硬道理3. C 分配是硬道理4. D 生产力奇迹正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
1. A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2. B 平均主义的社会3. C 小康社会4. D 比西方国家经济更发达的富裕社会正确3.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__________ 共同作用驱动的。
1. A 消费、内部贸易、出口贸易2. B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3. C 融资、内部贸易、出口贸易4. D 融资、消费、出口贸易正确4.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究竟是“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1. A 国富民强2. B 民富国强错误5. 我们要实现经济转型,主要是通过_____ 调整:1. A 需求结构2. B 外需结构3. C 投资结构4. D 出口贸易正确6.第三次分配是指:1. A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2. B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3. C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4. D 社会福利正确7.第次分配是指:一1. A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2. B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3. C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4. D 社会福利错误该8.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有益于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发展的。
论述:1. A 正确2. B 错误正确9. 温家宝强调,___ 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1. A 就业2. B 住房3. C 经济收入4. D 福利正确10.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 ____ 。
1. A 保障就业2. B 拉动内需3. C 防止腐败4. D 提高国民经济收入错误11.经济的价值规律需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环环相扣。
要保持经济循环协调机制的形成,关键环节是_____ 。
1. A 生产2. B 流通3. C 分配4. D 消费正确12.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循环协调机制形成,需要深化改革。
1. A 收入分配制度2. B 经济制度3. C 市场体制4. D 社会体制正确13. “三驾马车”主要是指:____1. A 消费、内部贸易、出口贸易2. B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3. C 融资、内部贸易、出口贸易4. D 融资、消费、出口贸易正确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次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1. A 第一次2. B 第二次3. C 第三次4. D 第五次正确位。
15. 中国环境可持续能力,排第1. A 812. B 1293. C 1444. D 132目录内容提要写作提纲正文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4(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4(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5(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5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5(二)公允价值的获取⋯⋯⋯⋯⋯⋯⋯⋯⋯⋯⋯⋯⋯⋯⋯⋯⋯⋯⋯⋯⋯6(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7(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8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10(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10(二)统一的度量标准⋯⋯⋯⋯⋯⋯⋯⋯⋯⋯⋯⋯⋯⋯⋯⋯⋯⋯⋯⋯⋯11(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11(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2(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2参考文献⋯⋯⋯⋯⋯⋯⋯⋯⋯⋯⋯⋯⋯⋯⋯⋯⋯⋯⋯⋯⋯⋯⋯⋯⋯⋯⋯15内容提要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
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
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
写作提纲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二)公允价值的获取(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二)统一的度量标准(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
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
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
1、计提公式: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2、全额计提情况: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②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③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④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固定资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的时间“年度终了”较好掌握,但是“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务人员可以随意制定计提时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投资,也使企业之间提供的相关信息缺乏了可比性。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是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
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而言,公允价值的获取有难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 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
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开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划分不同性质的资产所使用的计量属性,企业资产按照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出售和处置或者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并且有公平市场价值的资产,如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通过持续使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资产,这类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房等固定资产,这类资产即使有公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这类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是不会被出售或处置的,因此,其相应的市场价格与其特定主体价值的计量是无关的,其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折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