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合同法实务--欺诈胁迫劳动者入职

劳动合同法实务--欺诈胁迫劳动者入职

欺诈胁迫劳动者入职

Part1. 实务案例

Part2. 无效劳动合同-欺诈与胁迫

Part3. 欺诈常见情形和手段

Part4. 维权方式-劳动仲裁和诉讼

Part5. 主张哪些权益

Part6. 提示建议目录

(Contents)

实务案例

阚某于2010年6月30日入职被告北京某设计公司,岗位为公司前台,工资为4500元,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2011年7月,公司领导找到阚某,说公司准备将前台的工作整体外包出去,届时阚某将失业,但公司基于人性化考虑,希望阚某辞职后,但会将阚某安排至全资控股的另一家建筑公司,工资不但会下降,福利待遇比现在的公司还优越。于是阚某欣然答应,提出辞职,入职了建筑公司。过了一个月,阚某才发现,这家公司工资比原来少了一半,上网一查,两家公司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关系,最重要的是,原来设计公司根本未将前台工作整体外包出去,其他前台人员一直正常工作。于是阚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确认与建筑公司的劳动合同无效,恢复与设计公司的劳动关系。

劳动仲裁审理后认为,依据《劳动法》第十八条、《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建筑公司明知其陈述的情况与事实严重不符而做出虚假承诺,阚某基于建筑公司承诺做出辞职和入职的意思表示,该行为均属无效行为,因此,裁决建筑公司与阚某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恢复与设计公司的劳动关系。设计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于是仲裁裁决发生效力。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十八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

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欺诈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

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胁迫以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与胁迫

欺诈常见情形和手段

工资福利企业资质晋升提拔

维权方式

《劳动法》第十八条第二款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申请劳动仲裁

确认劳动合同无效

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请求事项-经济补偿金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

二十六条《劳动合同法》

三十八条

《劳动合同法》二十八条请求事项-支付工资报酬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

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劳动者败诉往往都是因

“证据不足”提示建议证据意识收集手段妥善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