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膀胱训练
• 尿管,12例在22~63d内拔除了尿管,20 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 例须行手法排尿,1例须行间歇导尿,1例 伴有尿失禁。结论:对SCI患者进行系统的 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 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SCI)截 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为提高 SCI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进行膀 胱功能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稍大,且方向朝会阴部。 痉挛性瘫痪者按摩约15min,手法要轻。每 次排尿时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 呼吸用力收缩腹部肌肉,配合排尿,直至 排尿结束,并指导患者按摩体会膀胱收缩 感,直至患者完全自我按摩排尿。每次挤 压排尿量不应少于留置导尿量的3/4,
• 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100ml之内者为成 功,100ml以上者须再次留置尿管重复训练。
•谢谢大家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三个阶段
• 1 • 2 • 3
留置导尿的训练 间歇导尿的训练 建立反射性膀胱的训练
1 留置尿管期的训练
• 留置尿管期的训练:留置尿管初期2~3d持 续引流,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避免逼尿 肌在无张力的状态下过于牵拉和疲劳。3d 后夹管,输液者每2小时放尿1次,不输液 者每4~6小时放尿1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放尿前嘱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 充盈状态。放尿时让患者有意识进行排尿,
3 建立反射性膀胱
• 建立反射性膀胱:通过扣击膀胱底诱发高 位SCI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并在患者下腹 部寻找扳机点,以建立反射性膀胱。即利 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的下 腹部、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 寻找引发排尿的部位。需反复刺激,使尿 液排出,尽量减少尿残余量。
•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尿管、 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3个阶段组成, 最终建立反射性膀胱。脊髓低级排尿中枢 位于脊髓圆锥,损伤在脊髓圆锥以上者, 由于脊髓中低级排尿中枢存在,反射弧完 整,较易形成反射性膀胱;而脊髓圆锥及 马尾神经损伤者,由于低级排尿中枢的反 射弧中断,易形成尿失禁,训练膀胱功能 比较困难
脊髓损伤
膀胱训练
20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 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24例SCI患 者采用留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 间歇导尿期行手法排尿及寻找扳机点建立 反射性排尿等系统的训练方法,观察疗效。 结果:2例患者在2周内拔除了尿管,10例 在3周内拔除了
• 又显示了较低的感染率,而且,膀胱周期 性的扩张能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手法排 尿和扳机点排尿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患 者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同时 做好康复指导,调动患者积极参与自我康 复,对提高SCI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具有重要意义。
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需符合以下条件方能进 行
• • • • ①患者膀胱容量和顺应性能持续4h不导尿 ②尿液镜检≤10 WBC/HPF; ③无发热 ④无持续菌尿出现。
• 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放尿后记录尿量, 保持每次放尿300~500ml,以逐步建立按 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留置尿管2~3 周后拔除尿管后,行手法排尿,不能排出 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一次尿管。 发现尿管周围有尿液流出者,说明膀胱已 建立反射排尿机能,可予拔管。
2 间歇导尿期的训练
• 间歇导尿期的训练:拔除尿管后,当患者 有尿意时,指导患者手法排尿,若不能排 出,即予导尿1次。具体方法:操作者单手 由内向外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 轻至重,待膀胱缩成球状时,一手托住膀 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排尿后,操作 者可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待尿液不 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1次,力求排尽。
• 目前,临床上使用间断开放导尿管的方式 训练膀胱,一般以时间来确定,有时会因 膀胱内充盈不足而效果欠佳。我们利用留 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 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的 状态,可促进SCI患者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 间歇导尿使患者处于相对不带管的状态, 既减轻了患者带管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