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提高人才智商和情商素质的重要途径何炽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广州 510261)21世纪将是艺术文化和设计文化的新纪元。
对艺术教育的特别重视已成为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艺术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工作缺乏自觉性,工作力度小,成效低。
因此,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必须“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1〕,把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摆在了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位置。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对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艺术教育是开发大脑潜质大有可为的途径之一现代脑生理学对人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脑两半球有着明显的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的、分析的、逻辑的、算术的抽象思维;右半球则主管非语言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
〔2〕巴浦洛夫认为,“生活明显地显示出两种类型的人:艺术家和思想家,两种人迥然不同”,他们也分别被叫做“右半球人”和“左半球人”。
〔3〕这种比喻生动地反映了大脑在完成某种功能时,虽然两半球是一起工作的,但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人起主导作用,或者说经常使用的那个半球是不同的。
一个人经常只是使用某个半球,就会致使另一半球因长期受抑制而发生功能衰退或枯萎,造成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畸型发展,并使人体各种因素的活动发生紊乱,如头昏目眩、茶饭不思、神情忧郁、浑身倦怠甚至思维僵化。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有一件趣闻,就是反对朋友提出的拆开玩具,运用操作性形象思维考究其工作原理的建议,固执地采用各种不同理论去反复推理,最终没能推算出来。
〔4〕过分地追求逻辑推理使他陷入了钻牛角尖的状态之中!钱学森在谈及科学和艺术思维时也认为他的成就“得益于艺术方面的薰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点活一点”。
〔5〕应试教育只是把大脑左半球作为优势半球,对抽象逻辑思维大力加以培训,一边高喊开发智力,提高智力素质,另一边却忽视长于形象思维的艺术教育,任由大有可为的大脑右半球因缺少“耕耘”而“荒芜”!有专家认为,目前人类只是在使用10%左右的大脑功能,还有90%没被开发利用。
科学家对社会发展史和认识史的研究也提出了“人脑超剩余性”的假说,即人脑具有完成远比生存需要更复杂功能的能力,并且在人脑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超剩余性”能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内涵更广、概括力更强的概念的产生而增长,但是,人过了20岁,脑细胞每天就要死掉十万个以上。
〔6〕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左半球逻辑思维定势的形成和大脑功能的畸型发展,就应该在20岁脑细胞开始部份坏死之前,把握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顶盛期,通过艺术教育大力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帮助学生创造更为广泛和典型的事物表象来促进大脑“超剩余性”功能的增长。
二、艺术教育是创造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对北京大学等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前学生中最缺少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7〕,而创造力却是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
那么,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又该如何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呢?这必须从创造力的结构加以研究。
本世纪70年代突变理论的出现,为我们如何借助数学工具描述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提供了新的有益启发,它的“尖角型突变”模型,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看作控制变量,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看作状态变量,认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阈值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交互作用,思维就不能产生突变,创造性思维也就不能形成。
〔8〕现代脑生理学胼胝体结合功能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两半球由于胼胝体结合功能,会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它们可以共同进行思维。
〔9〕这就为突变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成果和经验也提供了实践的证据。
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创立,把代数方程和几何曲线这两种数量关系开创性地结合起来,被称为17世纪的辉煌发现。
卡尔・萨根解释道:“代数方程是大脑左半球的结构原型,而一条普通的几何曲线,即相关点连接起来的图形,则是大脑右半球特有的产物”,他进而指出,只有通过大脑两半球的合作,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科学、艺术创造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文明就是胼胝体的功能”。
〔10〕这就把形象思维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许多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思维实验就是人光赛跑的形象思维活动;法拉第是在想象空间中有种传达效应的桥梁、力线、力管之类的东西将磁极、电荷连接起来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建立了磁力线的电磁场理论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著名物理学家福克说:“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由猜想得来;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直觉出来的”〔11〕,彭加勒更是认为纯粹逻辑不是为虎添翼,而仅有牵制之累。
〔12〕可见,应试教育只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训练形象思维能力的艺术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它还制约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深远性的特点正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如美术创造所常用的点线面及其色彩和比例在空间的组合造型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空间知觉能力、形象的联结与反联结、直觉和想象等能力;音乐可训练听觉的敏感性,体会自然界的动律;表演艺术可训练形象的塑造能力,培养情感投入产生共鸣的工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记忆和工作效率……总之,艺术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它并非单纯的官能感受,而是由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和创造等多种心理功能共同发生作用的。
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在创造发明上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有重大发明的科学家或大艺术家,都有很强的艺术观念和科学观念。
如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维纳的小说、汉密尔顿的诗篇、鲁迅的《科学史教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物候学规律)等,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张衡和达・芬奇。
张衡在天文学上创制出地动仪和浑天仪;在地理学上绘制过一幅流传了几百年的地形图;在数学上算出π为311466;在史学上对《史记》和《汉书》提出过修改意见;在文学上五言和七言诗的创始和汉赋的转变都离不开他的贡献;在艺术上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在欧洲,达・芬奇作为艺术家,把当时的绘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作为科学家,他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军事、建筑、水利、土木和机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13〕这就验证了突变理论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很强,他的创造力也更强。
可见,对于一个高创造力的人来说,科学教育和艺术的审美教育都是很重要的。
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界变化发展规律,必然反映了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美学特性,而简单与深远、统一与和谐、守恒与对称则是美学在科学中的体现。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的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14〕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也有很精辟的预言,“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
〔15〕这个预言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得到了证实。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时期,科学人才艺术素质的提高,以及艺术人才科学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毋容置疑,艺术教育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三、艺术教育是提高人才情商素质不容忽视的途径世纪之交,全球性的科技、设计和人才竞争越演越烈,优胜劣败非常残酷,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困扰、冲突、诱惑和挑战越来越多,人们普遍感到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90年代初,心理学家们比照智商(IQ)提出了情商(EQ)即“情绪理智力”的概念,用来描述通过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控制而使自己取得事业成功的能力,认为个人的成功=20%IQ+80%EQ,表明了平衡而健全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显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已难以应付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已明确指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6〕艺术教育应是一条不容忽视的有效途径。
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与情商的理论有很多相吻合之处。
中国的心理学家针对国情,在引进情商理论时把情商的因素概括为情绪的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五个部分〔17〕,正如梁启超所说,“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18〕,艺术教育对情商的各种因素都有独特的培养功能。
怡养性情,塑造心灵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对提高情绪的自我意识能力很有帮助。
艺术是掌握情感秘密的钥匙,但凡文化艺术作品,无论是对社会、对人生还是对自然的刻画,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在让性情怡养在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19〕,朱光潜先生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艺术使人荡气回肠、荡涤心灵的教育功能,长期受到艺术的薰陶,人们对心灵的自我意识、自我体察和自我监控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情绪的自我激励就是要求建设性地利用自己的情绪。
在艺术教育中,人的感性不是被理性所压抑、排除和舍弃,而是得到保留、调节和激发。
在轻松自由的艺术空间,人能无拘无束地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情地表现自我,倾注满腔的热情,在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胆识,从中建立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的热情、兴趣和自信统统调动起来时,便会产生“整体效应”,这些情绪自我激励素质的养成对跨世纪创业时期的开拓型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情绪控制就是要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指出,“成功人物最重要的是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身心,事业上的失意者大都由于品格低劣及不能自我调解”〔20〕,而艺术就能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
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使用艺术,并依靠它取得了某种控制。
人们之所以使用艺术,不一定是为了长远目标,而可能是为了获得艺术所提供的直接乐趣和更丰富的经验,或者是为了逃避某种现实。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艺术来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和思绪”。
〔21〕实质上,艺术能使人性返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