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声甘州》课件

《八声甘州》课件

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对我国词体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
有《乐章集》。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 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 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 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 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 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 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 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 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具体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理 出抒情层次。
词的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词以一“对”字领起,先描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
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再作气氛渲染;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 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
人生如寄的感伤。 写景中无不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 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 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 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 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 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
著作《宋元戏曲史序》中有这么一 句评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 骚 ,汉之 赋 ,六代之 骈语 , 唐之 诗 ,宋之 词 ,元之 曲 ,皆
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者也。”
宋词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词有许多别称,如“长 短句”“诗余”“曲子词”“乐府”等。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 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 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 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正恁闲愁。
八声甘州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 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 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不忍心登上高楼面对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
,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 异乡?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举头凝望,多少次
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丈夫回家的船。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 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 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 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 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 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 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 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 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 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 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 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 旨填词。”
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层层铺叙)
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上片描绘了哪些景 物?各有何特点?
意象: 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 红衰翠减、江水东流
修饰语: 潇潇、凄紧、冷落、休、无语、衰、减
概括上片绘景特点: 寒凉、肃杀、空寂
景由心生,体现观景人的心情: 凄苦、悲凉、哀伤
所谓词的领字,就是指在词句的开头有一个或 两个、三个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 句子的字。这样的字就是领字,在句中起着领 起下文主句的作用,极为重要。如本词中的 “对”“渐”“是处”“惟有”等。
“这一世英名 我不要, 只求换来 红颜一笑 ”的风流 才子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 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 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 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 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 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 金葬之南门外。
3.“是处……”跌到眼前物华哀落的近景。 (仰视到俯视)
仍是一片凋落之景,这时作者由苍莽悲壮 转入细致沉思。叹息美好的景物随时间流逝都 消歇了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宕开一笔,推出 所见长远江景。
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托了词人年华虚 度,功名不就之痛。此外还用流水的“无语”— —无情。不管落花的飘零,也不解游子的愁思, 反衬词人的深沉痛苦。也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 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青玉案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 夜鱼龙舞。
蛾儿。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白 衣 卿 相 , 才 子 词 人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 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 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 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 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反映都市繁荣景 象和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及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 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 作慢词,以慢词声传一时,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他以铺叙见长,善于用
词产生于隋唐而盛于宋代,它以特有抑扬顿挫的 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 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 体裁。
一、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可分为: 小令 ( 58字以内) 中调 (59字至90字) 长调 (91字以上)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 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 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隐蓄着凄 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1)歌伎生活;(2)羁旅愁思;(3)都市美景
3、表现手法:白描、铺叙;语言浅近,不避俗词俚语。 深婉含蓄。
八声甘州 柳永
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
,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
重足迹、曲折婉延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
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愁思深重

自由朗诵这首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用一个 字来概括。
(2)词中打通上片、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 (3)词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词中能揭示全旨感情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登高临远”这是全篇的背景。上片写的是 登高临远之景,下片写的是登高临远之想。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 亮、陆游、欧阳修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三、词的发展流程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 术形式,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 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 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 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 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 景。
“对”字,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洗”字,描摹出秋天雨后天空清朗的状态
赏析“洗”字
A 秋色不是实物,本不可洗,但作者却 认为秋色之清冽是暮雨洗出来的,用一 洗字,化虚为实,顿觉生动、真切,雨 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B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突出了暮雨之 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我面对着从天空洒落到江上的潇潇暮雨,一番
雨洗后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凄凉的霜风逐渐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
落日余晖照耀在楼上。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到处是凋零的红花,枯败的翠叶,美好的风物
渐渐衰残。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只有长江水,一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 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
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
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
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
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
上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
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他是北宋婉约派最杰出的代表。他是第一个专业 写词的作家。
他对词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1、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个字的短令发展到 了百多字的长调(慢词),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 局。
2、内容上,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都会。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二、词的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 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 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艺术特色一
一、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