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番茄产业发展报告2007-03-23 09:48:06以新鲜番茄加工制成的番茄酱等各种制品是全球性商品,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食用番茄制品的习惯。
目前,我国番茄酱及制品的加工主要定位于出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番茄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为了更明确地反映产业现状,认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产业未来,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历时数月编制了《中国番茄产业发展报告》,向世人呈现出一幅中国红色产业的全景图。
1番茄产业发展现状1.发展最好时期我国番茄加工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为了适应出口需要,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企业发展番茄加工,通过引进国外装备生产番茄酱,出口中东地区和其他市场。
由于沿海地区番茄种植自然条件不理想,原料质量差使品质难以保证,使得我国番茄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1978年,新疆开始发展番茄种植和加工,产品首次出口日本市场获得好评。
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番茄原料红色素含量指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番茄产品相媲美,新疆番茄因此名声大振。
从1980年建成第一条国产线,紧接着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到90年代初,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已经增加到30余家,产量、出口量连年增加,如今已占到全国90%以上。
产品全部出口,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市场的抢手货,以新疆为代表的我国番茄加工产业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2006年,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6家,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酱产量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其他主要生产企业有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巴彦淖尔富源实业集团、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泰顺兴业(内蒙古)食品有限公司、中化河北进出口公司等。
全国年加工番茄酱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出口量60多万吨,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的第三大生产地区和第一大出口国,在世界番茄酱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区域特征明显我国番茄加工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
新疆地处北纬37°05′~47°55′之间,光照强、日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沙质土地十分丰富,加工番茄在新疆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南疆焉耆盆地得到广泛种植。
番茄原料具有质量好、病虫害少,固形物和红色素含量高等特点,适合进行番茄加工。
2006年,新疆番茄种植面积达80万亩,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区。
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加工番茄种植方面具有与新疆相同的资源环境优势,部分地区出产的番茄固形物含量较高,十分适合加工。
此外,甘肃张掖、高台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也有加工番茄种植。
3.产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番茄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处于持续增长态势。
2006年,我国加工新鲜番茄量430万吨,生产番茄酱近70万吨。
产品主要有番茄酱、去皮番茄或碎块、调味番茄酱、番茄粉、番茄红素等。
大包装番茄酱是最主要的产品形式,固形物含量分为28%~30%和36%~38%两种,大多采用220升无菌袋包装。
目前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6家,日处理鲜番茄能力为13.07万吨,其中新疆有40家工厂,占全国61.4%;甘肃8家工厂,占全国9.2%;内蒙古河套19家企业,占全国29.4%。
中粮屯河是全国鲜番茄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拥有17家工厂,2006年,加工鲜番茄208万吨,生产番茄酱2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3%;新疆中基加工鲜番茄146万吨,生产番茄酱19.8万吨;富源实业加工鲜番茄39万吨,生产番茄酱5.1万吨;新疆天业加工鲜番茄29万吨,生产番茄酱3.8万吨。
小包装番茄酱和番茄沙司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实业等。
中基发展分装产品做小包装OEM加工,天津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番茄酱分装工厂。
番茄粉以优质番茄酱为原料,经喷雾干燥加工制成,主要用于食品调味粉、速溶汤料、烹调用调味粉料、意大利面着色剂等。
由于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仅有少数企业掌握番茄粉生产工艺和技术,中粮屯河已经通过国际一流采购商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
番茄红素是番茄酱经化学方法提取制成,主要用于制造番茄红素类保健品、食品色素等。
番茄红素属高技术产品,目前中粮屯河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拥有3项专利。
2005年,我国出口番茄酱60.1万吨,出口贸易额达到3亿美元。
2006年,番茄酱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62.98万吨,出口额3.56亿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74%和18.83%。
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加纳、日本、意大利和中东地区。
4.产业水平提高我国是世界三大主要番茄种植区域之一,番茄原料种植面积100万亩。
目前已经拥有长期从事加工番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技术研究和服务的单位和人员,他们选育优良的加工番茄种植品种,为发展加工番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探索适应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区域工业番茄高产综合生产模式,推动加工番茄种植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已经先后引进100余条国外生产线,设备年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番茄酱。
随着产业的迅速成长,引进装备可日加工新鲜番茄1000吨以上,装备精良堪称世界先进水平。
在加工工艺、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进和提升,生产量扩大,品质提高,出口价格上升。
相应的包装、设备、科研等配套服务已经形成,番茄整条产业链日臻完善。
2发展番茄产业的条件和优势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发展番茄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条件。
近年来,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立足新疆优势和特色资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土地集中连片、划区种植,改变经营模式,与棉花同等对待,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原料管理,番茄种植走上市场化经营道路。
原料是加工企业的基础,科研是原料的保障。
各地政府积极推广科学、高效的番茄种植技术,为农业、农村、农户提供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有效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中国番茄企业已经形成加工产业集群,凭借品牌效应和竞争力,朝着集团化、国际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制造成本优势明显由于原料、生产和运输成本优势,我国番茄酱销售价格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
目前我国番茄原料均价为35美元/吨,是欧美的一半左右。
加上工厂建设和管理、人工费用等,实际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番茄酱质量高,番茄红素含量超过同类产品,质优价宜的产品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
以生产36%~38%浓度番茄酱为例,我国每吨酱成本约低于世界平均成本150美元,优势十分明显。
3.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2006年产季,世界加工鲜番茄总量约为2900万吨,美国、欧盟和中国分列前3位。
根据世界番茄组织的报告,近几年世界加工番茄总产量的3/4用于生产番茄酱,世界番茄酱年产量为350万吨左右。
中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美国、葡萄牙和希腊等主要生产国占据全球番茄酱出口市场90%的份额。
1999至2005年,我国番茄酱出口份额从占世界出口市场的7.7%上升到30%,而其他生产国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意大利从35%降到29%,土耳其从12%降到8%,希腊从9%降到5%。
葡萄牙、智利和巴西等国逐渐失去了原有市场份额。
我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在国际番茄酱市场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于番茄酱产品质优价宜。
我国番茄酱以红色素高著称,色差、粘稠度和霉菌指数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增进了产品的竞争力。
质优价宜的产品满足了国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了世界番茄加工产业格局的调整和改变。
美国是番茄种植和加工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番茄制品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加州播种期持续不断的恶劣天气以及接踵而来的成本增长(主要是能源和劳动力短缺)已造成番茄种植大幅减产。
尽管今年番茄酱价格有所上升,但燃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种植者和加工商生产成本上升。
加之资金短缺,已经使得一些厂家关门或倒闭。
在欧洲,由于欧盟农业补贴的减少,番茄种植商纷纷转向种植其他农作物,欧盟国家的加工番茄产量急剧下降,意大利和西班牙减少近二成,不少工厂濒临倒闭。
4.国内发展空间较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对番茄制品的需求剧增,旺盛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番茄制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近10年来,世界对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费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以消费番茄制品为主。
其中,美国人均消费番茄制品34公斤/年,欧盟人均消费23公斤。
随着消费量的增长,对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食用方便也成为重要因素。
国内番茄制品消费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番茄制品人均年消费大于3公斤,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1~3公斤。
目前我国番茄制品消费水平较低,人均仅为..2公斤。
但我国却是新鲜番茄食用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高达21公斤,表明番茄制品消费潜力较大。
2001至2006年,我国番茄制品消费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2006年约为10万吨。
未来几年市场需求总体仍将呈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国内市场消费量将超过20万吨。
3番茄产业存在的问题1.原料种植滞后随着新疆等主产区加工、生产能力的增加和扩大,原料供应不足和原料品质下降等问题逐渐显露。
除受到天气影响外,土壤、品种、农药的使用和田间管理,运输以及收购环节的管理都对原料产量和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番茄原料供应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1)天气影响。
频繁发生的灾害性天气例如冻害、干热风和秋季持续阴雨等造成原料减产和品质下降。
(2)土壤退化。
原料主产区不同程度出现土壤侵蚀、肥力衰减、土壤酸化等土壤退化现象。
(3)品种退化。
由于主栽品种单一和连年种植,常规品种的优势特征逐年衰退,田间表现缺陷增加。
(4)原料管理。
原料种植分散,种植户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小,种植技术和观念落后,不重视轮作倒荏,使单产下降,病害增多。
有些种植户的种植、采摘和交售行为不能按企业要求去做,直接影响番茄原料质量。
2.贸易壁垒风险我国番茄酱出口持续增长,左右国际市场供需走势,也影响了世界番茄产业的格局变化。
对于中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几年前就有一些国家要对中国番茄制品出口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传闻。
在反倾销风险存在的同时,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
美国发布《食品企业注册管理条例》和《进出食品通报条例》;日本实施《种苗修正案》对涉及该专利的农产品准入进行控制,去年执行的“肯定列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对有机物质残留的检测范围;欧盟也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320种农药及使用禁用农药产品在欧盟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