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分配理论 总体介绍: 本章的中心是用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收入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的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素的数量. 二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高,则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 和普通商品一样,生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中的运用。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性质 1.派生需求(也叫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需求者是厂商不是消费者 2.联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MC=MR=P。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要素价格是不变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不同既不同于边际收益,也不同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反映的是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反映的是产品销售量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产量反映的生产要素投入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3.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1、含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一定的要素价格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某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2.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分析中假定这类资源的供给是固定的。通常一个社会的自然资源是既定的,所以在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自然资源的供给量是不变的。 第二类是资本品。资本品是利用其他资源生产出来的,也是和其他产品一样的产品。因此,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一般产品的供给是一样,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类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有其特殊性,我们将在工资理论中详细加一说明。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生产要素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 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 一、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和种类 ★1.工资的性质 工资是劳动力所提供劳动的报酬,也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劳动者提供了劳动,获得了作为收入的工资。 2.工资的种类 1,计时工资和记件工资。 2,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 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 (二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这里说的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在劳动市场上的完全竞争状态,无论劳动力的买方或卖方都不存在对劳动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完全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 完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特征: (1)劳动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主(企业)和卖主(个人); (2)所有工人对企业来讲是一样的; (3)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劳动市场的壁垒。 1、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决定劳动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的边际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 ▲ 边际产量值就是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厂商在购买劳动时要使劳动的边际成本(即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劳动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竞争性企业如何决定雇佣工人的数量 (单位产品价格10元)
(2)决定劳动需求的其他因素 1)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与劳动需求同方向变化。 2) 劳动的价格。劳动的价格与劳动需求反方向变化。 3)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增加了劳动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劳动需求。 4)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一种生产要素的可获得量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 ★2.劳动的供给 (1)决定劳动供给的因素 一是劳动实际成本。即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以及培养,教育劳动力所需要的费用。 ★ 二是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这种偏好是由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决定的。 三是劳动者数量,如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程度、教育程度、移民等 替代效应是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愿意用劳动代替闲暇,即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越高,劳动者收入越多,对闲暇的需求也就越多,工资率的提高又会使劳动供给减少。 工资率上升引起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相反的方向对劳动供给发生作用。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率上升而减少。 ★(2)劳动供给曲线
★ 3. 工资的决定 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正如价格的调节使物品市场实现供求相等一样,工资的调节也使劳动市场实现供求相等,并保证充分就业 4、工资差别 ( 1 )劳动质量的差别 ( 2 )补偿性差别(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是单纯用来补偿不同职业之间的非金钱的因素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3)不同群体的差别(human capital) 不同的劳动者存在天生的体力、智力和教育、训练程度以及经验等方面的差别。 ●工作令人讨厌程度:枯燥乏味的煤矿工人、夜班工人工资高 ●危险程度(高楼清洗和汽车清洁的区别、核电站工人) ●就业的稳定程度:临时季节性工作比一般稳定的工作工资待遇高; ●紧张程度:图书馆员单调性强,有些工作紧张而且体力要求高。 ●失败的风险程度 ●社会地位不同 ●不同地区生活费用等。 ●能力差别:迈克尔.乔丹等超级明星需要天赋能力和努力程度。 ●学历作用:教育的信号理论(教育与天赋有关)、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提高产量)(human capital) ●社会品味(偏好):室外和室内工作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偏好。 美国1996年男女工资差异
职业 妇女所占百分比 高报酬职业: 工程师 8.5 医生 26.4 律师 29.5 低报酬职业: 照顾小孩 97.1 秘书 98.6 护士 88.4 (三)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决定 不完全竞争是指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一种是劳动者对劳动供给的垄断,即劳动者组成工会,垄断了劳动的供给。 另一种是厂商对劳动购买的垄断。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可能高于或低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在西方社会中,工会、政府、企业被认为是三个并列的组织。 在工资决定中,工资水平一般是由工会与企业协商确定的,政府在其间只起一个协调作用。在经济学中工会被作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并以这种垄断来影响工资决定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供给 3.最低工资法 (四)影响工会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从对劳动的需求方面来看,主要受以下三方面条件的限制: 第一,工人自己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弹性。弹性大,工会影响作用小,弹性小,工会影响作用大。 第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三,其它生产要素对劳动的替代性 从劳动的供给方面来看,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条件的限制: 第一,取决于工会本身的力量是否强大。 第二,工人流动性的大小。 第三,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 国家 制造业的工资和福利(每元/小时,1995) 西德 31.88 日本 23.66 美国 17.20 墨西哥 1.51 印度 0.71 据资料:1980年,中国一个工人的收入只有欧美发达国家工人的1/100,2002年,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21.11美元,中国工人的时薪则为0.64美元. ★二、利息理论 (一)什么是利息。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 利息率是利息在每一时间单位(一年)在货币资本中所占的比率
利息率=
(二)利息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要给资本支付利息,以及为什么资本可以带来利息? 1.时间偏好。利息是人们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作为资本应该得到的报酬。 2 .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 。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货币资本利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