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第三章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13
(3)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等。 如多粘菌素。
(4)植物或动物产生的抗生素:从被子植物蒜中制得的蒜素;从 动物脏器中制得的鱼素等。
3.2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医生、病理学家) (1)广谱抗生素:如氨卞青霉素既抑制G+,又抑制G(2)抗G+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3)抗G-的抗生素:如链霉素 (3)抗真菌的抗生素:如制霉菌素 (4)抗病毒的抗生素:如四环类抗生素对立克次氏体及较大病毒 有一定作用。
(3)、生产罐培养工艺
三级罐:生产罐;接种量20% 培养基:花生饼粉,葡萄糖,尿素,硝酸铵,
硫代硫酸钠,苯乙酰胺,CaCO3, 玉米油, 硅油. 参数条件:
通气量1:0.8-1.2;150-200r/min; 前60小时:pH6.4-6.6,26℃; 60小时后: pH6.7, 24℃。
6.3 发酵培养与过程控制
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脂肪包涵体,贮藏物,嗜碱性很强。 第4期:空泡,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5期:大空泡,中性染色大颗粒,脂肪包涵体 消失,青霉素产量最高。
第6期:个别细胞自溶,胞内无颗粒,释放氨, pH上升。
第7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
28
5.1青霉素生产菌的特性
菌种:产黄青霉
生长发育分七个阶段:
点青霉
Ⅰ—Ⅳ期:菌丝生长期,适宜做种子;
Ⅳ—Ⅴ期:青霉素分泌期;
Ⅵ期:菌丝体自溶期。
29
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
分生孢子发芽期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自溶
菌丝生长期
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分泌期 菌丝自溶期
30
发酵培养下的生长过程及细胞学变化
米孢子:移植到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 上,生长7天,25℃
注意: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 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
(2)、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 剂等。 空气流量1:3(体积比);充分搅拌300-350rpm; pH自然,温度27±1℃, 40h 二级种子罐:繁殖罐,大量繁殖。接种量10%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玉米油,消沫剂等。 通气量1:1-1.5;搅拌250-280rpm;pH自然,25±1℃。 10-14h 质量:菌丝致密,菌丝粗壮,III期,倍增期6-8h
生产方法: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② “工程菌”制造法 ③细胞融合技术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19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和霉菌产生的。菌种 是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般采用深层通风 搅拌发酵罐生产。
传统方法目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人们 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对抗生素产生菌进行 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不仅可以制造出许多高效低毒的 新型抗生素,还可改革工艺,使抗生素产量成倍地增 长。
氮源和苯乙酸等,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半饥饿状态:延长合成期,提高产量。 碳源占成本12%以上,采用糖化液流加,降低成本。 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产量。
镜检控制
规定时间取样,显微镜观察7 个时期的 态变化,控制发酵。 1 -4 期为菌丝生长期,3 期的菌体适宜 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 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第6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6.青霉素发酵工艺过程
6.1青霉素生产流程
发 冷冻干燥孢子
琼脂斜面
酵 工 带放补料
培养基制备

发酵罐
冷至15℃
无菌空气
提 炼
预处理罐

艺 工业盐
过滤器 结晶器
米孢子 种子罐 1和2 萃取器 蒸发器
6.2 青霉素发酵工艺过程
(1)、生产孢子制备
斜面种子:砂土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固 体培养基进行培养,最适温度25-26 ℃,培养6-8天,形 成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形成绿色斜面孢子。
第十一章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主讲教师:生科院洪军
1
知 识
1.制药微生物生产菌种如何选 育?发酵过程中主要检测的

参数有哪些?
顾 2.发酵工艺过程如何控制?
2
主要内容
抗生素的概述: (1)抗生素的定义 (2)抗生素的命名 (3)抗生素的分类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重点) (1)青霉素的概述
9
2 抗生素的发展简史
2.1治疗和发展
我国的发展:
1953年5月1日,建立了第一个生产青霉素的抗 生素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
1958年6月3日,最大的抗生素联合企业建成投 产(华北制药厂,石家庄),也是青霉素发酵总容积 居世界首位。
目前,多为原料药基地。但在半合成及成品药 的剂型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Cl
H
龟裂链霉菌
其它:纪念意义、产地、俗名如正定霉素、井冈霉
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
7
H
RN
H
O
S CH3
CH3
N
COO-
H
-lactam ring β-内酰胺 环
natural penicillin R =
CH2-CO-
8
β-内酰胺 环
氨 苄青霉素 苯氧甲基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苯甲异噁唑青霉素
6
(2)抗生素的命名(一般分为三类)
按生物的来源:凡是在动、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可按来源命 名。如青霉素、赤霉素、蒜素
按化学结构命名:化学结构性质清楚的,如四环素(含有四并苯 的基本母核),氯四环素(金霉素),氧四环素(土霉素)。
名称
R1
R2
微生物来源
四环素
H
H
金色链霉菌
金霉素
H
OH
金色链霉菌
土霉素
现在已能使用克隆了酰化酶基因的“工程菌”(大肠 杆菌)高效率的生产半合成抗生素。临床现在使用的贵重特效药 物先锋霉素(头孢菌素类)、氨苄青霉素,就是这类半合成抗生 素类药物。国外已有几十种这类药物在实验室研制成功。
24
抗生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
菌种
前体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阶段
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如:氯霉素、磷霉素等。 经过化学合成方法和控制条件的不断
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可用化学合成法生 产。
23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许多细菌逐渐出现了抗药性,已经证实某些抗药性因 子位于细菌内的质粒上,质粒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结果抗性菌 日益增多,抗生素疗效就越来越低。
为了对付细菌的抗药性,科学家对原有的抗生素进行 了“整容手术”,细菌因再无法识别改头换面的抗生素而被抑制 或杀死。
青霉素的抗菌效力与其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有关。
27
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青霉素主要抑制G+菌,但对某些G-菌,螺旋体及放线菌也 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胞壁的合 成有关。
青霉素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症如脑膜炎、化脓炎、 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 肺炎、淋病、梅毒和炭疽等。
11
“后抗生素时代”
如果不再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状态,二十一世纪 人类有可能失去抗生素这个有利的治疗武器, 重新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所谓“后抗生素 时代”。
后抗生素时代是倒退,我们可能回到没有药物 可使用的状态,大量的传染性疾病将危害人类 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虽然这是一种悲观的想法, 但悲观的很有道理,细菌产生耐药速度比新药 物开发的速度快得多,这是一个确实的现象。
操作方式:反复分批式发酵 发酵罐: 100m3,装料80m3. 带放: 6-10次,带放量10%,间隔24h。 发酵周期:180-220h
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 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 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过程控制——补料分批操作控制基质浓度
前40小时: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 40小时后: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
(5)抗癌的抗生素:如阿霉素
14
3.3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化学家) 较复杂,目前已确定结构的抗生素习惯如下分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3)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加霉素 (4)四环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 (5)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 (6)蒽环类抗生素:如阿霉素、柔红霉素 (7)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10
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 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 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 克)。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 一天召开,恰好契合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 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5)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如抑制电子转移的抗霉 素。
16
17
3.5 根据抗生素的合成途径分类
(1)氨基酸、肽类衍生物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等寡肽抗生素。 (2)糖类衍生物抗生素:如链霉素等糖苷类抗生素。 (3)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抗生素:红霉素等 丙酸衍生物。
18
4 抗生素的生产工艺
20
② “工程菌”制造法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麦 迪紫红素A,是美国报道的。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 分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 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的“工程 菌”,就是把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 得的。新的“工程菌” 生产的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 对耐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致病菌临床疗效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