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生态学(考研)

普通生态学(考研)

一.中英文互译1.Global change 全球变化2. homeostasis 平衡3.physiological ecology 生理生态学4.Clumped distribution 聚集分布5.Decomposition 分解6.Succession 演替7.Ecological invasion 生态入侵8.Heterogeneity 异质性9.Biomass 生物量10.Intermediate disturbances hypothesis 中等干扰假说11.Biosphere 生物圈12.Plaque 斑块13.Life table 生命表14.Density effect 密度效应15.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16.Biological 生物多样性17.Trophic level 营养级munity 群落19.Wetland 湿地20.Terrestrial ecology 陆地生态学21.Habitat 生境22.Phenology 物候学23.Innate rate of increase 增加先天率24.Niche 生态位25.Allelopathy 化感作用26.Population ecology 种群生态学27.Climatic climax 气候顶级演替28.Leaf areas index 叶面积指数29.Ecotones 群落交错区30.Prim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31.Cluster 群丛32.Ecosystem 生态系统33.Food chain 食物链34.Scale 尺度35.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量36.Terrestrial ecosystem 陆地生态系统37.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 密度依赖性生长38.Life history 生活史39.Territorial behavior 领土的行为40.Richness 丰富度41.Edge effect 边缘效应42.Top soil 土壤顶级43.Association unit theory 从群单位理论44.Ecological efficiency 生态效率45.Biogeochemical cycle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6.Desert ecosysten 沙漠生态学47.Spatial heterogeneity 空间异质性48.Patch dynamic 斑块动态49.Species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50.Ecological restoration 生态恢复51.Model validation 模型验证二.名词解释1.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理有效辐射:太阳光中的不同光对植物的光和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影响是不同的。

其中,红橙光能够被叶绿素吸收,蓝紫光能够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这部分光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绿光很少被吸收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3.物候: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4.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丰富度:不同类型斑块数量的测量。

每个类型的斑块都是独立的数值。

高丰富度表示不同要素的数量大,每个土地覆盖类型的相对丰富度或斑块的空间布局不影响整个土地覆盖类型的丰富度。

6.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7.养分周转率:指生态系统到达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8.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9.消费者:,为食物链的中的一个环节,代表着不能生产,只能通过消耗其他生物来达到自我存活的生物。

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指的的是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

10.能量流动:能量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

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前一级的能量不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11.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F.E.Clements与英国的A.G.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有影响著作有Clements的《植物的演替》(1961)和Tansley 的《实用植物生态学》(1923)。

12.光补偿点:所谓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13.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

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14.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

广义的水生植物包括所有沼生、沉水或漂浮的植物。

依据植物旺盛生长所需要的水的深度,水生植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深水植物、浮水植物、水缘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植物。

15.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分的透过性很大,但是它们吸进的盐分并不累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16.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17.稳定型种群:其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形,种群中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大致相同。

1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此过程有时会产生严重后果。

19.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又称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20.R-策略者:是r-选择的物种,其种群数量大,繁殖率高,死亡率也高,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21.优势度:优势度dominance 表示植物群落内各植物种类处于何种优势或劣势状态的群落测定度。

22.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常用来描述成熟的高等植物。

高等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指高矮、大小、形状、分枝等;有时还结合植物的年度周期(一年生或多年生)来区分。

一般可以把高等植物分为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草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垫状植物、肉质植物等生活型;木本又分阔叶、针叶以及落叶、常绿等。

23.演替顶级:演替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起来的环境中很好地互相适合;它们能够在群落内繁殖而且能排除新的种类,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内的定居。

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24.湿地: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

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25.分解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

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异养生物。

26.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学名: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

27.岛屿生物学理论:论最初用来解释决定岛屿物种丰富程度的因素,后来也被用来研究戈壁湖泊、沙漠山地、孤立雨林甚至人类社会包围下的小块自然栖息地的物种数量状况,目前这方面的理论多用于分析非生态系统包围下的生态系统。

28.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

29.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这一现象称为(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30.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31.构件生物):是指由一个合子发育的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

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属单体生物。

但营固着生活的如珊瑚,薮枝虫、苔藓也是构件生物。

32.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33.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的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等。

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34.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6CO2+12H2O——→C6H12O6+6O2+6H2O (条件:2.8×10J叶绿体)35.尺度:是一个许多学科常用的概念,通常的理解是考察事物(或现象)特征与变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因此定义尺度时应该包括3个方面:客体(被考察对象)、主体(考察者,通常指人)、时空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