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蛙油_林蛙卵油的成分及开发利用

林蛙油_林蛙卵油的成分及开发利用

林蛙油、林蛙卵油的成分及开发利用
杜景新 王 丽 李春慧 邬纯鑫 吴兴业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通化#134000)
燕 杰
(吉林省通化市科学技术协会#通化#134001)

摘 要 林蛙油已广为人知,畅销国内外,而林蛙卵油尚未被人所认识,其某些营养成分的保
健价值显著高于林蛙油。分析其成分,为林蛙油、林蛙卵油的开发和深加工提供了
依据。
关键词 林蛙油 林蛙卵 林蛙卵油 成分 开发

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chensinesis
Davia)俗称哈士蟆。分布于东北的长白山区。其雌蛙的干燥输卵管称为林蛙油,是继人参、鹿茸之后的又一珍贵的滋补保健品,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之功效,一直畅销国内外,而其取蛙油剩余的卵及由卵提取的卵精油的保健价值更高。经研究证明:林蛙卵油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保肝、健脑、改善便秘、延缓更年期等多种功效,它是集食用、保健、药用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保健品。1 成分
林蛙卵含有18种氨基酸,其必需氨基
酸的总量为28.93%、林蛙油含25.92%
(见表1);富含雌二醇孕酮(见表2);微量
元素Zn/Cu的比值,林蛙油的比值为2.
66,林蛙卵油的比值为0.15;林蛙卵油富
含磷脂成分,含有维生素A、D、E、C等及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表1 林蛙卵和林蛙油中各种氨基酸的百分含量(g/100g)
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蛋氨

林蛙卵2.752.631.024.312.952.368.031.255.451.08
林蛙油5.863.911.142.002.434.353.562.604.891.86
胱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色氨

必需氨

基酸总量

林蛙卵2.548.592.371.292.223.191.530.5428.93
林蛙油3.233.162.142.183.202.963.010.5025.9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三费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杜景新,女,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长白山动植物药研究。

18
杜景新等:林蛙油、林蛙卵油的成分及开发利用
表2 样品雌二醇和酮含量
雌二醇(pmol/L)酮(nmol/L)
林蛙油林蛙卵林蛙卵油3.7104.4102400.040.0
4.0
200.0

2 开发利用于保健食品及药品我国早有药食同源的传统,在民间早就有用冰糖蒸林蛙油的习惯,据经常食用林蛙油的老人讲,冬天服用林蛙油后,在户外特别耐寒,不易感冒、咳嗽,另外还用于病后失调、产后虚弱、无乳、肺痨咳血、神经衰弱、面色无华、记忆减退等症。大量的实验证明:林蛙油、林蛙卵油具有强身壮体的作用,这与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丰富是分不开的。维生素A、D、E、C等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和健康强壮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Zn/Cu比值与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林蛙卵中的Zu比值为0.15较林蛙油2.66为小,较陆生被子植物的11.4更小,由于人体内的Zn/Cu比值增大可引起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产生高胆固醇血症,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癌症,食用林蛙卵油可以通过改变冠心病、癌症等患者血中Zu/Cu比值,起到防治作用。林蛙卵油中的激素含量比林蛙油和林蛙卵中的高,尤其是雌二醇含量,实验证明:卵油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高于月见草油,其剂量为月见草油的1/3,而抑聚率却是它的3倍,卵油有如此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可能与其中多量的雌二醇有关,有文献报道:雌二醇有保护内皮正常功能和抑制因高胆固醇血症所致的内皮通透性增强的作用,减少粥样硬化的病变
范围和严重程度。药理实验证明:卵油可
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
白,除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外,可能
也是高含量的雌二醇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
程度。我们的药理实验还证明:卵油具有
保护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这可能也与高
含量的雌二醇有关,据统计男性肝硬化的
患者比女性肝硬化的患者多,这可能与女
性雌激素多有关,雌激素可直接促进某些
组织器官(如子宫、肝脏蛋白质)的合成。
流行病学调查还证实:雌激素水平低落与
冠心病和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有很高的相
关性。所以,绝经前后补充雌激素,可以使
妇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最新研究表明:
甾体激素有保护睾丸生精功能,机理为睾
丸酮-17B-E2通过未分化的精原细胞起
保护作用。林蛙油、卵油中富含不饱和脂
肪酸,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前体,有防止
血栓形成的作用。林蛙油、林蛙卵油中均
含有磷脂成分,尤其林蛙卵油中的磷脂是
它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磷脂是生物膜的
主要成分,它与生物体的脂质运转、血凝和
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可作为保健药物。
综上所述:林蛙油和林蛙卵尤其是林蛙卵
油将是未来新型、最抢手的绿色营养保健
品和药品。

19
人参研究 RENSHENYANJIU 2003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