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一、引言人们常说的网络,实际上是指互联网(Internet, 又译英特网,网际网路)。
互联网本义指“网络的网络”,也就是“网际网”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国际网”。
媒体学认为,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促使了我们生活方式的质变。
互联网这一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兴起的以高效迅捷著称的第四媒体,它的发展如同报纸、收音机、电视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由传者到受者的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改而用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参与者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将人类的文字、口语以及所有的视听语言整合到一个沟通系统中,打破了因媒介材料不同、传播手段不同而在不同媒介之间形成的传播壁垒,同时打破了人类感觉的界限。
将人类知觉的不同向度结合起来,这样,互联网以现实生活为摹本,塑造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空间。
这个空间彻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地域的限制,把全体网民①整合到一起,大家按照同一种网络逻辑行事,遵守同一种网络运行规则。
”(孟建,祁林,2002)在这个强调互动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人们用于网上交流的、所谓网络语言到底该怎么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认识。
但是,“我们并非如其所然地观察现实,而是见到现实在我们语言里的样态。
我们的语言便是我们的媒介。
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曼纽尔.卡斯特,2001)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语言的状态来获得对现实的感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媒介,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研究将为我们构建起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其体现的网络文化的桥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深认识,这也正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任务。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背景网络语言的定义网络语言(netspeak)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
“‘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于根元,2001)网络语言(netspeak)也用于专指电子文本(electronic discourse) 及人-机交际(CMC: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语言。
(Crystal, 2001)语言学者研究网络语言时要么涵盖的范围很广,要么只局限在网络交际使用的语言,概念不是很明晰,综合很多语言学者的研究,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
前者指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如电子邮件、聊天室②、BBS③及网上寻呼系统ICQ、OICQ中使用的语言);后者指的是为保障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新而使用的技术语言,它又可分为机器语言(如计算机代码、通讯代码等)和程序语言(如Foxbase、C 语言等)两大类。
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前者,即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
它和人们在传统媒体上使用的自然语言一样,是最通俗明朗和最方便直接的终端信息符号。
(赵玉英引易绍华,2003)本文中的网络语言指网络语言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
网络语体然而,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使用的自然语言。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表现出来是言语。
言语是个人的东西,具有许多个人的成分。
语言是一个心理的东西,它必须表现为或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被感知,成为一种交际手段。
(索绪尔,1982)一般认为,作为交际手段的自然语言,从其所凭借的物质媒介形式上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这两个基本类型:前者以声音为媒介,把时间作为结构的原则,作用于人的听觉;后者则以“某种物体”为媒介,以空间作为结构原则,作用于人的视觉。
简而言之,前者是听觉语言,后者是视觉语言。
从语言的发展历史看,语言的视觉形态是在语言的听觉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书面语是由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吕明臣,2004)网络语言是将纪录自然语言的文字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化处理,又以文字形式现在屏幕上的。
按照上面的区分,它似乎是属于“视觉语言”——书面语体。
吕明臣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性。
通过考察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交际主体(说话者和听话者) 、交际的内容(包括目的) 、交际的形式(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交际环境,他发现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层面上有“重要”的区别:主体存在的时空状态不同;面对的语境状态(“社会文化背景”与“物理环境”)不同;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时间状况(“即时性”)不同;反馈方式(“言语反馈”或“非言语反馈”);交际形式的构成不同。
参考这五个特征,他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状态”,具有口语的交际特性,表现在网络语言交际的“准现场性”;语境的同一性;互动的当下性;反馈的即时性。
在这一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网络语体的形成及其特征决定于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征:(1)视觉性:网络语体是主要以视觉符号为交际形式的。
……(2)即时性:网络语体是一种即时交际的语体(如上所述,我们将网络新闻一类的交际看作是纯书面语的传递),在这一点上它接近口语。
……(3)非面对面性:网络语体是一种非面对面使用的语体,交际双方不在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之内。
……”(吕明臣,2004)他认为网络语言形式以及表情符的使用是由网络语体特征决定的。
为了理解这一特殊的语体,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语体的构成要素作进一步的讨论,Halliday认为语域的选择与语言的使用息息相关,可以从话语范围(field)、话语方式(mode)、话语意旨(tenor)三个角度来考察:话语范围指话语的目的和主题,话语方式指话语发生的方式,话语意旨则与交际双方的关系相关。
简单来说,话语范围说明话语与何相关,话语方式指话语是通过书面文字还是口头语言来实现的,而话语意旨指说话者用语言来指导、广告、还是教学等。
(王钢华,2002)参照这个模式,网络语体可以从网络社区、“电子媒体”、网络主体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网络社区网络社区的概念起源于MUD(Multiple-User-Dungeon),一种网络互动游戏。
于根元把网络社区定义为“比较普遍使用网络技术的生活社区,和智能化小社区基本相同”。
(于根元,2001)这一定义明显太过简单,且忽视了该社区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网民的兴趣。
“兴趣原则是社区形成的第一要义”。
(孟建,祁林,2002)孟建等认为,网络社区是指互联网中多位网民在某一节点(某个网站),抱着“以共享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的信念共同聚集起来,从而形成的一定的网络虚拟团体和社群,它应该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众多网民的聚集;共同的兴趣指向。
事实上,BBS、聊天室等基本上是按网民的兴趣进行社区的细分的,比如清华大学BBS 站点“水木清华”,在“休闲娱乐”目录下就有“笑话”、“星座”等28个讨论区。
因此,网民对社区的选择意味着他对交际主题和目的进行了选择,并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达。
(二)“电子媒体”上文中已经提到,网络语言实质上是一种文字,既非手写,也非印刷,而是依靠键盘输入(尽管现在已有手写输入及语音识别技术,大部分网民仍然采用键盘输入),比如为了节省时间与网络费用,网民在输入文字时,往往不选择词语(以汉字为例),以输入法提示行上首先出现的词语作为输入。
比如我们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shuimuqinghua”(水木清华),如果不换字, 就会出现“水母情话”。
有些网民为了省事就直接使用了后者。
因此,网络语言出现的反传统的语言形式并不是随意创造的,除了符合一般的逻辑规则外,还受制于物理设备的功能设置。
(三)网络主体网络主体的确立首先是自我确立的过程,是从赋予自己一个网名④开始的,以得到同社区网民的认同为止。
主体的建立是“符号化”的过程:网名的确立意味着自我的“符号化”,得到网民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则是网络环境对主体的“符号化”,是“主体的自我期许和他人对此的评价互相作用的过程”。
(孟建,祁林,2002)显然,这里的“符号”是指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主要载体:文字。
除此之外,为了弥补网络交际中传统文字的不足,网民充分利用聊天工具中所有可用符号,包括不同语种的文字以及标点符号的组合使用,比如表情符,语码混用等现象。
这些交际手段恰好弥补了网络交际中所缺乏的手势、表情、体态等承担的交际功能,充当辅助交际语言。
网络交际和现实交际都具有明确的“小语境”,即和语意相连的上下文关系;“大语境”,即交际者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
然而,网络交际唯独缺乏现实交际的“中语境”,网络主体无从得知交际对象的必要信息,比如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作为常规交际前提。
(于根元,2001)尽管这一分法的准确性尚待考证,用于解释网络语体的特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中语境”的缺失,网络主体只有通过对文字、符号的驾驭来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存在来弥补。
(尽管现在的视频技术渐趋成熟,网民似乎并不喜欢。
)网络语言的特征Crystal (2001)认为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y)一般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1、书写特征(graphic features,包括排版、字体、间距等因素;2、拼写特征(orthographic features/graphological features笔迹特征),指个体语言中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拼写、着重号等的使用特点;3、语法特征(grammatical features),特指句法或词法特征,包括句型、语序、词的屈折变化等特点;4、词汇特征(lexical features), 包括一系列词汇及习语;5、文本特征(discourse features),指文本的结构特点,包括连贯、关联、段落结构等特征。
他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它与网络紧密联系,不可避免得带有与网络相关的鲜明特征:语音特征(phonetic features和音系特征(phonological features)。
对于这一点,现在的网络语音传输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在广大网民中普遍使用的地步,因此这方面的讨论还为时尚早。
综观现有的网络语言研究,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对网络语言形式的描述上,主要探讨网络词汇的特征,但各有侧重。
比如从语言的经济性看网络语言的缩略现象(赵玉英,2003);从语音角度讨论谐音表义现象(戚晓杰,2002)或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卢惠惠,2003);从跨文化角度考察语言变异分析(王钢华,2002);除此之外也有从语用学角度考察网络语言的(李蔚然,2004),从语义学角度考察网络语言的词义变异的(张静,罗世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