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及心理健康要素_五_
中国文化及心理健康要素_五_
• 十种物质现象境界: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 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
•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5
探索内心之路:突破生命的结构像
• 感觉层面
•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 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 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 十种情绪现象境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 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
•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魔 入其心腑。
16
探索内心之路:突破生命的结构像
• 意识层面 •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绦然隳
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 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 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 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 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 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 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 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 • 若于所归……生胜解者,是人则堕……执。……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 失知见。是名立……心,成……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种。
•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 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 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
• 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8
探索内心之路:突破生命的结构像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 第五讲:探索内心世界之路
罗非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luof@
1
课程大纲
• 整个课程分七次: • 第一讲:绪论,东方文化与非现代健康观 • 第二讲:敏感性、观察力与健康 • 第三讲:自知与自我的启蒙 • 第四讲:生命的了解与涵养 • 第五讲:探索内心世界之路 • 第六讲: • 第七讲:总结,讨论
6
• 流传与真伪 • 故事的源头
《楞严经》的故事
7
寻找内心
• 心在哪里?可能的回答: – 心在身内 – 心在身外 – 在感官中 – 睁眼间明为外,闭眼见暗为内 – 想到哪里,心就在哪里 – 在感官与意识之间 – 哪里都不在,哪里都不执着
8
两个根本问题
• 攀援心:把思维、寻求、捕捉的意识当做自己 • 本明:意识的根源,能产生各种攀援活动,却攀援不着的
2
请大家先静坐三分钟:倾听音乐
3
请大家报告静坐感受
4
细胞生物学家的启示:首先要懂得生命
5
印度佛学简介
• 释迦牟尼的传说 • 四种真谛
– 心理不健康的普遍性 –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 心理健康的存在 – 达成心理健康的途径 • 八种途径 – 见解、思维 – 语言、心理行为 – 事业、勤奋 – 心理训练、禅定
• 思维层面
•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 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 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9
什么是“见”
• “见”是怎么来的? – 眼见:手有开合,见可有开合?头有摇动,见可摇动?面容有衰 老,见可有衰老? – 因指见月:离开对象,还有没有分别之心存在?能见之性,能否 归还? – 见性是不是东西? – 见性有没有阻隔离断? – 见性是你面前的哪个东西? – 见性不是你面前的哪个东西? – 见性是自然而来的吗? – 见性是因某种东西而来的吗?
• 十种“神经”境界: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 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
•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17
探索内心之路:突破生命的结构像
• 情感层面
•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 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 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
12
请大家再次闭目聆听音乐
13Biblioteka 请大家报告感受14
探索内心之路:突破生命的结构像
• 物质层面
•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 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 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 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10
寻求通达内心:从生命的作用开始
•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
• 六识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七大 – 地、水、火、风、空、见、识
11
利用耳朵的训练
•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 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 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