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一)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一)
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是我们中 国的传统,压岁钱代表着长辈们对 你的一份爱。压岁钱虽然是我们的, 但是却不能随意浪费,要用它
来做有意义的事。
短文记叙了“我”和姐姐在春 天的早晨,看见桃花开了非常兴 奋和高兴。
2.请找出文中描写桃花的句子。 淡淡的晨雾中,果然露出一树粉 红的彩霞,桃花真的开了。 3.姐姐是怎么知道桃花开了的呢?
姐姐听到了蜜蜂采花蜜的声 音,就知道桃花开了。
4.姐姐通过细心听蜜蜂采蜜的 嗡嗡声就知道春天来了,这告诉我 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用心感受春天 的到来。
语文乐园(一)
认一认,想一想。
盆地
●
齿轮
●
chǐ
蜗居
●
wō
林海
●
树冠
●
guān
松针
●
zhēn
冠:帽子。
你知道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盆地
盆地,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 人们就把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称 为盆地。
齿轮
机器上有齿的轮状机件,因为像牙 齿所以称为齿轮。
蜗居
比喻窄小的住所,像蜗牛背的房子 一样。
春天的风,像母亲的 手抚摸着你。 (温柔)
春天的雨,像牛毛,像 (多、亮、细) 花针,像细丝。
春天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 霞,白的像雪。(五彩缤纷)
春天的小草,偷偷地从土 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草在不知不觉中发芽)
读一读。
春天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 着你。 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 春天的花,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下列哪些压岁钱使用得合理?请作 出选择:
明明说:“我用我的压岁钱买了好多零食,我要吃 个痛快!” 芳芳说:“我喜欢看书,我要把压岁钱留起来买我 喜欢看的书。” 红红说:“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我读书得花很多 钱,我要把钱存起来以后上大学用。” 亮亮说:“哈哈,我有好多压岁钱,以后上网吧打 游戏不愁没钱喽!” 文文说:“我要把压岁钱留着,等长辈过生日时, 给他们买礼物。” 兰兰说:“听说贫困山区有许多孩子没钱读书,我 想拿出一部分压岁钱捐给他们。”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仔细读一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都是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第一句写的是动物,第二句写的是植 物,第三句写的是人。
你能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或 两种都用),描写一种春天的景物么?
口语交际:
春节时,你可能收到了 一些压岁钱,告诉同学们: 这些钱你是怎么用的?
我会积累。
★ 春天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 都是新的。 ★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 着,走着。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 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写一写,背一背。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
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 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 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你能像文中的姐姐一样, 从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身影吗?
可以看、听、闻 比如: 嫩绿的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 我知道春天来了。
花儿们争先恐后地开放,我知道春天来了。 柳树对着镜子一样的湖面梳理着柔顺的长发, 我知道春天来了。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知道春天来了。 孩子们迎着东风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我知 道春天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清香,我知道春天来了。 风儿变得轻柔又温暖,我知道春天来了。 鸟儿们在红花绿叶中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我 知道春天来了。
林海
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树冠
树木上部所长的枝叶,形状像帽子。
松针
松树的叶子,形状像针。
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语都是带有比喻意思的词语。
你还能列举出像这样的词语么?
火红 雪白 浪花 蜂鸟 驴行
读一读。
春天的风,像母Biblioteka 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 丝。 (比喻) 春天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比喻) 春天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 来,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
我会积累。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 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 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一读。
认真地朗读课本上的《桃花开了》, 然后告诉老师和其它同学们:
1.这篇小短文写了什么内容?
(法国 伏尔泰)
书就像我们的朋友,读书可 以获得快乐。
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 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 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英国 培根) 书籍可以给人知识和智慧, 让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
我会填。
当我们( )读一本好书的时 候,我们仿佛觉得( ),当我们 (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 ( )。 (法国 伏尔泰) 书籍是在( )中航行的 ( ),它( )地把( )运 送给一代又一代。 (英国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