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物古迹保护和旅游的关系

论文物古迹保护和旅游的关系

论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姓名:李宏伟班级:学号:时间:2007.06论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的关系简介: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

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

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 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

关键字:文物古迹保护旅游事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文物是祖国历史文化的凝结,不仅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现实价值,而且具有越来越高、可以永续利用的未来价值。

从文物的现实价值来说,利用文物发展旅游所实现的只是文物的部分价值,我们决不能仅仅从文物的旅游价值去看待文物的价值;从文物的未来价值来说,文物的旅游价值会越来越高。

文物是基本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人文旅游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同时文物又是综合利用民俗、歌舞、旅游商品等发展人文旅游的最佳、最有效的载体。

例如,在皖南古村镇内就可以以古民居为载体,综合利用该村镇的各种人文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活动,从而变平面为立体式的旅游,变静态为动态式的旅游,变游客被动为主动参与式的旅游,从而不断提高旅游的品位、吸引力和效益。

所以说,文物旅游是人文旅游的支撑和内核。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除了要很好地保护它们之外,还要发挥它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创作借鉴、观摩鉴赏等等。

然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途径就是旅游,到现场去参观。

“百闻不如一见”,前英国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多了。

”说明了亲自抵达长城的重要性。

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众多旅游者登上长城时心情的真实体现。

通过旅游,到文物古迹现场去参观游览,确是发挥文物古迹作用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从世界旅游来看,以文物旅游为支撑和内核的人文旅游或文化旅游最具潜力。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情趣,在充满文化的氛围中深受熏陶,在怡情闲趣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已成为日益明显的趋势。

较之于其它旅游门类来说,文化(物)旅游的发展将是最有前途的。

世界著名旅游国家,大多数以文化(物)旅游为主,如意大利、西班牙、埃及、奥地利、英国、法国、泰国等。

而这些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以及从文化(物)旅游中所得到的实惠,也都是世人所共睹的。

在目前我国文物的价值实现还较低的情势下,我们尤其要认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国社会(含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就是保护子孙后代重要的衣食饭碗。

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文物发展旅游,就必须完整地、准确地保护好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

所以,世界通行的文物保护原则都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含文物的原生环境),文物维修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这样,人们才可以通过对文物的鉴赏、研究,通过文化(物)旅游,获得相应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有所薰陶、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否则,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对文物进行任何添加、改变、损毁,都是对文物所凝聚的历史文化的破坏,都会给人们传递错误的历史文化信息,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后果。

因此也必然会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罗马是一座最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其断墙残垣、残破的斗兽场,还是早已被岁月毁圮的古遗址等,都原样保存,不作任何添加、改变。

因此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文物保护的典范,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文物(化)旅游城市,对各国游人发散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在我们中国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甘肃敦煌、江苏苏州园林等文物,都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上述分析表明: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在本质上并不存在矛盾。

因为要利用文物发展旅游,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保护好文物,做到“修旧如旧”,保护好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原生环境。

而要保护好这些,就必须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技术要求,按照规定的审核报批程序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这些,只有专门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的文物部门才能做到,所以必须确保文物部门对文物的管理到位和有效管理。

二当前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第一,面对席卷而来的旅游大潮,文物系统的保护步履维艰,对策乏力,应付艰难。

究其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已导致基本建设步入高峰期,客观上也可能成为破坏文物的高峰期,是文物保护(含抢救)量最大、最艰难、最关键的时期。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也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政府对文物保护与抢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国家缺乏利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捐助包括文物事业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制度,因而争取社会力量捐资保护、抢救文物的工作收效甚微。

由此,文物经费严重缺乏,许多文物得不到及时抢救,大量文物破败不堪,难以得到合理利用,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去发展旅游的很少。

2、大多数文物部门级别低、人手少,光是文物的保护、抢救、管理就穷于应付,更难以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去发展旅游。

3、文物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远远不够。

特别是对于诸多的法人(含某些地方政府)违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文物法的执行相当疲软,在利用文物发展旅游过程中的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地制止。

4、由于文物部门收入少,待遇低,人才大量流失。

不仅许多人专业上不符合要求,而且即使其中的骨干也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的问题,更不懂旅游经济,所以难以利用文物发展旅游。

这样,就往往造成文物管理系统没有作为,守着金饭碗,穷得叮当响的现象。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用文物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往往违背文物保护利用的规律,违背世界上保护文物的通则,违背文物法规我行我素。

1、将国有文物单位划归旅游管委会,再交给旅游企业,削弱文物部门对文物的管理权。

2、将国有文物单位作股包装上市,作为吸引股资的企业资产。

3、将文物局与旅游公司“合署办公”,将文物系统的文物开放点及相关的文物单位交旅游公司经营。

4、将国有文物单位承包、租赁给个人或企业经营。

5、在所谓保留国家对文物所有权的旗号下,将国有文物的经营权出卖给个人或企业,动辄出卖三五十年。

这种情况近年来最为普遍。

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压力,再加上现行体制造成的短期行为,将国有文物数十年经营权贱价出卖给企业或个人,从而一次性获得较大数量资金,以充作经济发展的“政绩”。

例如,某县将其著名的文物开放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年的经营权卖给某上市公司,一次收入1800万元。

而当时该文物景点的门票收入每年已达200万元。

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为了回收资金,规避“ST”,又将其卖给另一家公司,共得3680万元,而此时的门票收入每年已达400多万元(此事已得到纠正)。

这是一起明显的贱价出卖文物案,当时的县政府因此一次性获得巨额资金,从而提高了当年发展经济的“政绩”。

至于今后50年政府在这个景点上有没有收入,该景点所在的村落老百姓今后50年的利益如何保证,就根本不管了。

这些企业经营国有文物单位,大多不会在文物维修保护上有实质性投入,有的不过是做一些修路和环境整治的工作而已。

至于在文物维护经费上,他们大多数还是继续争取国家投入,从而导致国家投入,企业甚至是个人赚钱的普遍现象。

一些旅游企业在经营文物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弊端。

例如:有的公司不顾文物景点的特点和容量,超限度接纳游客,造成对文物的损害;有的在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兴建极不协调的建筑;有的为了吸引游人,对文物进行标新立异的添加、修改。

例如某公司为招徕游客,在秦始皇陵寝殿遗址开辟数千平方米的广场。

尽管随后因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压力,拆除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其后又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性。

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帝王陵墓———汉景帝阳陵交给某公司经营后,公司在未采取任何技术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考古现场打开,对游人开放,以致大批珍贵文物遭受严重损坏。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砖塔是现存最大一座辽代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被以每年上缴9万元的代价承包给私人经营。

不到一年,塔内雕塑被盗。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经营权转让给旅游公司后,因安全管理的松懈,以致遇真宫大殿被烧毁,给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至于将真文物修成假文物,以及管理不善造成文物被破坏、破坏其环境风貌被破坏的例子,简直难以枚举。

以上例证有力地说明:抛开文物部门的有效管理,简单地让旅游公司经营文物的教训是极其沉痛的。

旅游公司与政府对待文物的目的不同。

政府总体上是把文物作为事业来发展(全世界都是这样),首先是要保护好文物,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利用(含旅游)。

而旅游公司是要实现其经营期内(甚至是眼前)的利润最大化。

政府文物部门及其所属机构熟悉保护文物的一整套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科技保护体系以及严密的报批把关程序,所以只要假以适当的条件,一般都能够严格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保护好文物。

而旅游公司往往不懂这些,上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可以说都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

有的甚至是好心办坏事,想通过一些添加修改,加大文物的吸引力,结果却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有鉴于此,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有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不得转让、抵押。

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展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显然,上述种种,都属违法行为!因此,每年都有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反响也很强烈。

三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目的。

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产生不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互通信息情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依法办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