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量变"--"质变",这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对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的描述。
他说,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自2000年6月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以来,一直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这种势头从去年开始加速。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最新调研数据表明,2000年6月到2002年8月两年间,中国IC产业的投资总额约300亿元,相当于过去40年的投资总和;2000年以来,国内新建、在建和筹建芯片制造线16条,英特尔、东芝等六大海外巨头,正加紧在中国增资或新建封装测试线;全国IC设计单位数量两年之内翻两番,已激增到389家,收入过亿元的将达7-8家;专业测试公司已有10家左右,我国集成电路测试业初具雏形。
以华虹NEC、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芯片制造企业管理,已经分别上备8英寸0.24微米和0.18微米的规模生产能力。
在16个集成电路项目中,8英寸项目12个。
8英寸技术将成为国内芯片制造业的主流;目前我国能够自行设计开发0.18微米、五百万门级水平集成电路;"芯片"、"方舟"CPU芯片、"爱国者"、"星光"视频解码;占片以及杭州国芯、深国微的HDTV 专用芯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从产业热土的长江三角洲,到市场繁华的珠江三角洲,从长于研发的北方,到人才集聚的西部,有人把这种产业布局,比喻是一只正在起飞的矫燕。
其中长江三角洲是燕头,京津环渤海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是双翅,而西产是燕尾。
中国的IC产业正是以这种燕子阵形的区域格局向前推进。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IC产业链。
IC业界所期待的,关乎产业发展环境的"聚集"效应在这里显现。
并在整个中国IC产业格局中举足轻重。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础雄厚,这里有国家"908"、"909"主体工程,集中了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封装的骨干企业,杭州士兰等一大批民营IC企业在这里迅速成长。
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后,这里更成为集成电路投资的热土。
中芯、宏力、和舰等纷纷在这里投资建芯片制造厂,英特尔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在这里新建或增资封装厂;而科技部布点在这里三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
更是推动着这里设计业的增长,仅上海的IC设计企业就有85家之多。
一、上海:打造中国IC制造中心,凸显"聚集"效应根据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下简称SICA)的统计,自2000年6月以来,上海已经引进IC 产业战略性布局投资60亿美元;2001年上海地区的IC资本投资到12.62亿美元,占到全国18亿美元总投资的70%。
在晶圆制造业中,目前国内规划与在建的8英寸生产线中有50%以上落成户上海,而且上海的晶圆制造项目在工艺水平和工程进度上也处于全国"领跑"的地位。
截止到去年9月底,中芯国际一、二、三厂先后宣告投产,工艺水平达到0.18微米;另一个8英寸项目宏力半导体的建设也在按照时间表进行,预计今年一季度末可以投产。
同时,内资企业中,华虹集团麾下的华虹NEC、贝岭、先进三个8英寸项目也处于业务转型和建设之中,将在今年陆续进入晶圆代工市场。
而另一个有"标志"意义的项目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台积电在上海松江"圈地"两平方公里。
在封装测试业中,世界级的ChipPAD、Amkor、日月光等厂商在上海落脚。
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ChipPAD与Amkor分别与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结盟,上下游厂商间互动的格局在逐渐形成。
另外,Intel、泰隆这些掀起进驻上海风潮的封装测试厂商也追究加了投资,使自身的技术档次不断提升--目前Intel在上海的封装厂已经有能力封装奔腾4芯片,去年7月泰隆也宣布将与APIA(世界先进封装技术联盟)合作在上海张江建设一条完整的8英寸晶圆级尺寸封装生产线--这一系列投资活动最终使上海IC封装测试业不仅获得"量"上的增长,也逐渐确立了其在"质"上的竞争优势。
制造、封装业的发展也使上海地区设备、材料等IC支撑业的发展不断升温。
今年年初,杜邦光掩模、Photronics两家顶尖掩模制造商几乎同时在上海宣布了新的投资建厂计划。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也最终将上海选作其中国分公司总部所在地。
以科技京城、张江、漕河泾三个主要园区为基地,加上最早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基地--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上海已经支撑起85家IC设计企业。
在2001年IC设计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比2000年增长46%。
而作为IC产业与应用市场连接的纽带,IC设计业的长足发展势必会给上海IC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企业的聚集、产业链的完善,给上海IC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据SICA对上海69家主导IC企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IC总产值近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1%。
在国家、地方两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上海紧紧抓住"一带两区(浦东微电子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国家出口加工区)"做文章,产生了很强的"聚焦"作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二、江苏:具备良好的IC产业发展基础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材料完整的产业格局,有着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以苏州、无锡、昆山为主的产业分布充分发挥了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示范作用,并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江苏省半导体产业已有IC设计企业50多家,IC制造企业10多家,封装测试企业10多家。
同时,具备了0.18微米设计技术的0.6微米的大生产技术和6英寸硅片月产1万片的生产能力,年产集成电路芯片2亿块、封装集成电路15亿块,晶体管生产超过20亿只,以及比较完整的材料及设备支撑配套体系。
2001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30亿元,并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本期产业报道栏目中"江苏半导体产业现状及展望"一文详细介绍了江苏省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情况,敬请参阅。
三、浙江:从实际出发,推准特色定位目前,浙江省与集成电路有关的在建项目共41项,总投资81.3亿元,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和材料业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的翘楚。
同时,在对数字电视,CDMA等产业标准至关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方面,浙江省的一些厂商一直在做很大的努力。
近年来浙江基本形成丁以杭州为中心,沿钱塘江两岸向绍兴、宁波、嘉兴、湖州辐射的杭州湾微电子产业带目前浙江省微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湾地区,尤其是杭州、宁波、绍兴三地。
其中杭州地区主要以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为主,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硅材料的生产和SMT(表面贴装)代工也有良好的基础;宁波地区的微电子产业目前主要以硅单晶和部分配套材料生产加:工以及后道封装为主。
绍兴地区过去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为主,现在形成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和材料配套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另外,湖州,嘉兴等地过去在表面贴装电子无器件生产和表面贴装加工方面有--定特色,目前正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封装领域迈进。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浙江省集成电路领域的主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厂面向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为主的中你端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配套的材料生产及供应。
在我国少数几个年销售额超过l亿元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厂商之中,杭州士兰的销售额与其他几个厂商销售额和相当,主要是因为士兰并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而是首先切人量大面方的鼠标、键盘、家电遥控器、钟表、液晶屏驱动等方面的市场,在业务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士兰也开始了高端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
在半导体单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方面,浙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浙大海纳、立立电子和浙江硅峰这三家厂商4-8英寸单晶硅的年生产能力近250吨,约占全国单晶硅毛片、抛光片及其外延片可以占据国内垄断地位。
在其他半导体相关配套材料项目中,浙江长兴的享达超微科技公司的超微锡球二期项目最引人注目,该项日完成后,将形成年产2280亿颗微型锡球的能力,其规模列世界第二位。
浙江省应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和封装业,适当错位发展集成电路;S片制造业。
有关浙江省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详情,请参阅本刊2002年10月刊"蛔造天堂硅谷,加快浙江微电子产业发展"一文。
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组成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的整体产业优势相比,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
京津环渤海湾地区借助地理相近的特点,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另一区域优势。
在这一地域,仅北京就云集了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设计单位,还有天津MOTOROLA等大型IC制造企业的座落于此,同时这里还集中了清华、北大、中科院微电子所等一大批代表国内IC技术研究和工艺开发水平的高等院校,形成科研强势,定位于CPU、3G等高端芯片领域的北京设计业,正在取得突破,众多的中国芯"一号"、"二号"在这里诞生。
有专家认为,我国第三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区应该在"环渤海"地区,并且将由电子产品设计业来带动。
一、北京:设计业拉动制造业北京的微电子产业在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方面,近年来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IC设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目前,北京的IC设计业瞄准了CPU、HDTV、IC卡、DC、3G和网络安全这6大领域,都是世界最前沿和前景最看好技术。
在这6大领域中,在技术研发方面北京最有基础和实力。
目前,在这6个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已经组建,并都取得相当满意的设计成果和产品。
北京依靠本地丰富的资料,通过没计公司的设计成果,真正把核心竞争力提高上来。
把这些设计企业做大做强,是北京主管部门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北京将重点支持6大领域的设计企业,充分运用市财政每年的集成电路专项资金,在每个领域内选择一到两家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人选企业不仅要有技术优势,还要有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并且在产:业化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只有这样以保证政府资金有效使用并且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
北京在IC生产线建设项目上,有着自己的考虑。
那就是要让当今最高水平的技术一起进来,并有能力继续开发,这就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并且愿意把好技术拿过来的企业合作,而且求决策者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