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历史考察_贾伟
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历史考察_贾伟
生产条件大体相近, 所以若以贵德所插帐番族的口 户比 #$ ! 来代替巴燕戎藏族的口户比想来不至于 太离谱, 经计算有口 "%#%!。 据《 循化厅志》 卷四 《 族寨工屯九寨,南 番二十一寨。 口内十二族包括东乡八族、 南乡二族、 北乡二族共有 &*’’ 户;口外西番四十九寨 ,/+/ “ 户; 南番二十一寨 #&"& 户。 同卷又记有, 又雍正三 年 / 月续番民哈尔则、 满束、 麦收三处共 "&# 户” 。 综上共计 "/!%" 户。清时循化厅所辖范围远大于 今,今甘肃夏河等地在当时是归属于循化的,不在 本文所论范围之内, 因而有些部落需要剔除。 据《 甘 肃通志稿・民族二・族姓二》记载,南番二十一寨 将其 中有十八寨不在青海境内, 据统计有 %%!" 户, 剔除后在青海境内有户 "&&*’, 然而 《 循化厅志》 中 《 》 却未记口数, 需要另辟他径。 循化厅志 记有乾隆 二十九年,口内十二族中的十一族有户数和口数, 经统计, 有户 &,!,, 口 "/&!#, 口户比为 /$ %, 由此为 则有口 !/’%"。 纳粮番族人口在《 循 标准, "&&*’ 户, 化厅志》中有详细的记载 ) “ 同知富升阿始将起台、 边都、 下龙布之六寨, 保安之四屯, 附城稍近, 时来 城市者, 作为熟番; 上龙布、 合儿、 阿巴喇之三十一 寨并南番二十一寨,距城窎远从不入城者,作为生 ! 据对起台、 边都、 下龙布之六寨统计, 有 "#,+ 番。” 户, 以口户比 /$ % 计, 有 *,+& 口。 需要说明的是, 此 数据仅是在册的户口数, 并不是很准确。由于土司 为了自己的大利益,往往隐瞒户口,在册的户口数 远远脱离实际人口数量。在乾隆四十六年, 思巴佃 土民史福禄控土司韩成璘时供称 “ 思巴一佃,已有 " ” 六百余家 , 而在册户数仅为一百五十户,相差四 百五十户, 可见, 脱、 漏户情况是十分严重的。龚景 “ 翰在修 《 循化厅志》 时就已经发现这一个问题, 即 # 五十六年之册, 亦不足信矣。” 但是由于缺乏资料 难以考证, 不敢妄加, 姑且信之。 补缺: 史载“ 番 "$ 撒拉族聚居区也有大量番庄, 回各半” , 唯夕厂工全是番族之语。 据《 循化厅志》 记 载是雍正七年川陕总督岳钟琪所奏有六千余户, 另 据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廿七日阿桂在奏折中也谈到 $ 如此, 撒拉族土司所辖户 撒拉族“ 共有六千余户” 。 有 !’’’ 余户,则有番户 %’’’ 户,加上夕厂工 &"’ 户, 共 %&"’ 户。 以同样 口户 比 /$ % 计 算, 有口 "*’"%。&0 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中的察罕诺们汗旗的 属民为蒙藏两族,其牧地原先在循化边外,嘉庆二 年经清政府批准,移居黄河之南今贵德和贵南一 带。 雍正三年编旗时有四个佐领, 共约四百余户。 嘉 与此 庆初年, 户口已经增加到 "&’’ 户, "%’’’ 余口,
摘
要: 由于历史原因, 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模糊不清, 因此, 本文对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作一历史考察, 并探讨了影响
青海藏族人口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清代; 青海藏族;人口数量; 原因 N 中图分类号: JOPQR PQ M PQQ “ PSQ ”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S""T U T!VS M P""! N "P U ""!" U "Q
!"
・
第 !" 卷 ’()* !" 第#期 +(* # #$$% 年 & 月 ,-.* #$$% 青海民族研究
CD6EFCDG6EH> IH>HDIJK EC 8ECLKDE M -%?)’3 -?)*.?*- N
民 族 社 会 学
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历史考察
贾 伟 赵春晖
西宁 0!$$$" 1 /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
一、 人口数量考察
明清交替,清朝建立,清王朝凭借强大的武力 一统环宇,各边疆少数民族纷纷由边郡、外藩变成 了输田纳赋的内郡。清初, 清政府的势力并没有达 到青海广阔的草原,蒙古族是青海广大牧区的主
作者简介: 贾
收稿日期: #$$2 3!$ 3 #$ 伟( 男, 回族, 河南开封人,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4"# 3 1 , 男, 云南晋宁人,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赵春晖 ( !4"# 3 1 ,
!"#$%!"&$#$’( )’(’")*+ $! ,$!-+"$
・
!"
!"
・
第 !" 卷 ’()* !" 第#期 +(* # #$$% 年 & 月 ,-.* #$$% 贾 伟 赵春晖: 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历史考察
民 族 社 会 学
・
时整个蒙古族衰落呈鲜明的对比。 其中有蒙古族 #! 族, 藏族 #" 族, 平均每族有户 $"% &, 有口 $!$。如 此,嘉庆初年察罕诺们汗旗属下藏族 #" 族有户 口 ’’!(。 总之, 清中叶循化有户共 #’&&’ 户, 有 ’#’, 。 口 ()!#" 综而计之,西宁府所属藏族有 $!!)& 户,口 "#&(*+。 ", 塞外贡马番族 郭克罗番族,地理范围就 是今之果洛地区。果洛在清代史料中称郭克罗。在 汉文献中较系统全面地记载郭克罗社会状况的首 推嘉庆十九年成书的 《 四川通志》 , 该书 《 土司志》 第 一次对郭克罗有了较全面的记载。郭克罗地区分 “ 上、 中、 下归三土司管辖。 上郭克罗十寨, 共三百五 十户,男女一千五百一十丁口” ;中郭克罗十七寨, “ 共四百八十五户,男女一千六百四十丁口” ;下郭 “ 克罗二十九寨, 共三百三十户, 男女一千一百一十 丁口” 。共有户 ##!’, 丁口 $"!+。口户比为 *% !!。 这个口户比直至民主改革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据 对民主改革前, 达日县达哇部落和玛多县恩达部落 的口户比统计,结果为 *% !#,! 这个比例到了民主 改革后才有所提高, 由此可知 《 四川通志》 记录的人 口数据是可信的。 玉树纳克书等处番人三十八族。 其地理范围就是今之玉树地区。 据《 西宁府新志》 卷 “ 十九 《 武备・番族》 记载, 玉树纳克书等处番人三 ” 十八族, 共八千三百四户。 然而据《 西宁府新志》 卷 《 》 十六 田赋・塞外番贡 载, 实际上有大小番族四十 族, 因刺麻觉巴拉承当济渡之差和喇布二族听差送 文, 免其贡马, 因而未记, 两族有 ##+ 户。所剩三十 ” 八族共有 “ 八千三百六十九户, 因灾不成户者有五 十六户, 所以只剩八千三百四户。总计户数为 ($#$ 户, 没有口数。查 《 西藏志・外番》 记有巴彦南称等 “ 四十族的口户数, 共八千四百四十三户, 计男妇三 ” 万二千三百九十名口 。 巴彦南称等四十族就是《 西 宁府新志》 记载的玉树纳克书等处番人三十八族的 不同称呼 - 二者户数相差无几。 总之, 清中叶玉树纳 克书等处番人三十八族共有户 ($$*,口 *"*&+,口 户比为 *% (。综合计之,清中叶塞外贡马番族有 口 *!!’+。 &!+( 户, 西宁府和塞外贡马番族的户口数合计为,户 口 "’!$(+。 ’!"(), *, 对藏族人口数量的考察,不能忽视僧人数 量 藏族全民信教,布施和出家为僧较多。 “ 故番 人、 土人有二子, 必命一子为僧, 且有宁绝嗣而愿令 出家者” ,“ 番土人死,则以产业布施于寺,求其诵 " 藏传 经, 子孙不能有, 故番土益穷, 而僧寺益富。” 佛教寺院遍布青海藏区。 据对《 西宁府新志・番寺》 !"
#$%&’($)*+ ,-*+.%$% ’- &/0 1’23+*&$’- 43*-&$&. ’5 &/0 6$70&*-% ’5 4$-8/*$ $- 4$-8 9.-*%&.
・
!"# $%& ’(#) *+,-.+,&
,7%&(*)&# $%& ’ (’&)*+, &*’-%.-/ +0* 1%123’+)%. 42’.+)+, %5 +0* 6)7*+’. %5 8).90’) ). 8).9 :,.’-+, ;’- 732&&*<= >%/ +0)- ’&+)?3* @’A*- ’ 0)-+%&)?’3 ’.’3,-)- %. +0* 1%123’+)%. 42’.+)+, %5 +0* 6)7*+’.- %5 8).90’) ). 8).9 :,.’-+, ’.< 1&%7*- ).+% +0* &*’-%.- 5%& 0’().9 ).532*.?* %. 1%123’+)%. <*(*3%1@*.+ %5 +0* 6)7*+’.- ). 8).90’)= :0. ;’(<%# 8).9 :,.’-+,B +0* 6)7*+’. ). 8).90’)B 1%123’+)%. 42’.+)+,B &*’-%.
民族人口并不仅是一个只有数量关系的抽象 物, 而是具有许多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总体。民族人 口是该民族社会的主体, 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则是 构成本民族情况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生产力水平 较低下的古代社会,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 / 是衡量 该民族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项 社会事业的发展。藏族是青海的世居民族, 在青海 史乃至西北史都有着重要影响, 若想全面了解当时 藏族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 是不能忽略对藏族人口 的研究。 本文依据有关的史料探讨了清代青海境内 的藏族的人口数量,以及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