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分析难以遏止的原因
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世界水、路、空交通的枢纽,不仅战略地位及其重要,而且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
这里的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有列强与中东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矛盾,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巴以冲突,在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
一、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是中东地区的心脏地带,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这里总面积虽然只有2.7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它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与其部落迁徙、冲突、融合和分化的地方,其中心城市耶路撒冷还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徒向往和顶礼膜拜的地方。
所以,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后来,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来到巴勒斯坦的沿海一带,建立了腓尼基国家——“腓尼西亚”。
“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在希腊语中就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
接着犹太人的祖先迁入巴勒斯坦,从游牧民族开始定居下来,并不断跟他们作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这里建立起强大的希伯莱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后来分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和前586年,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先后被灭。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侵占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
到了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从那以后,巴勒斯坦地区既是犹太人的祖居地,后来又成了阿拉伯人长期繁衍生息的土地,这是造成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以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造成的恶果。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而英国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以及相亚洲进行侵略扩张,镇压阿拉伯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积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鼓励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家”。
这为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取得统治权,此后,大批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而原来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家园,阿拉伯和犹太人的冲突与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始在巴基斯坦取代英国的地位,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后来联合国通过的“分治决议”不仅进一步肢解了巴勒斯坦,而且对阿拉伯人是极不公正的。
当时人数不多的犹太人得到了53%的地区,而且多是肥沃的地区,而人数众多的阿拉伯人却只得到了47%的地方,而且多是土地贫瘠的地方。
这个决议引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的抗议。
1948年5月14日在美国的扶植下,以色列国正式宣告成立。
以色列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国的建立,标志着巴勒斯坦人和整个阿拉伯民族同犹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而以色列又不以复国满足,进而推行一条以领土扩张为中心的“大以色列”计划,致使阿以矛盾不断升级,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自此,中东问题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区热点。
二、巴以冲突的现况
时至今日,巴以之间的仇视和流血事件还在重演,只不过形势已大不相同。
以色列人不再是手无寸铁。
只要设在特拉维夫的国防军总参谋部一道命令,坦克部队、武装直升机和F-15、F-16战斗机就会从平时不起眼的地方冒出,成队、成行地冲出来,越过巴以临时边境,向人口密集、设施落后的巴勒斯坦自治地区进剿。
而巴勒斯坦人呢?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手里的武器仍是石块、斧头,虽然增加了一些轻武器或炸弹,但是相对于以色列人来讲依然是弱小的。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已形成以强凌弱的冲突模式。
1993年,由于国际社会的斡旋,以及以色列“经营”破败不堪的巴人居住区显得力不从心,巴、以双方走到奥斯陆的谈判桌前。
而当时被所有谈判方所承认的谈判基础或原则只有一个——土地换和平。
自2000年秋季,沙龙在重兵的簇拥下闯进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清真寺,使谈判夭折以来,又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以色列业已归还管理权的巴控区便面临崩溃。
总体看来,巴控区由相互分割、陆路不相连的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组成,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大巴控区特别是约旦河西岸又被以军的坦克和铁丝网,以及犹太人的定居点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很多个孤立区。
生活在几乎是“飞地”的孤立区里的巴平民和难民,面临的形势日趋窘迫。
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些所谓的巴控区的形势是“爆炸性的”。
有人说贫穷是犯罪的土壤,然而绝望,是制造自杀性炸弹袭击最好的催化剂与导火索。
2003年春季,为重新启动处于停滞状态的巴、以和谈,由美国主导的,在四方会议机制基础上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得以出台,而6月的亚喀巴峰会则标志着“路线图”计划的正式启动……但是巴、以双方的对峙在经过短暂的平静之后,再一次陷入冲突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看,巴以和谈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沙龙挑起事端和巴勒斯坦青年的自杀性炸弹袭击,以及以色列增加了进入巴人居住区坦克的数量,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历届以色列政府拒不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退出被占领土,使得这些决议成为连“转帐支票”都不如的国际白条子。
巴、以和谈几乎走上不归路,所谓的巴临时政府面对崩溃的形势,既不能给巴勒斯坦人以经济上的帮助,也不能为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内的蛰伏在家中的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提供保护;这样,临时政府便根本无力约束各派别与普通巴勒斯坦人的反抗。
为了彻底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相隔离,以防止所谓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恐怖行为,以色列决定沿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所形成的所谓边界线地带修筑安全隔离墙。
截止2004年6月底,隔离墙已经完成了200公里,全部建成后,不但会把东耶路撒冷大部分地区圈入以色列一侧,而且会使23万巴勒斯坦人与周围地区隔离,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好在国际公理并不站在以色列沙龙政府一边,而是站在巴勒斯坦人民一边。
国际法院于2004年7月9日作出裁决,宣布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隔离墙违反国际法,呼吁联合国采取措施制止这一计划,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以色列方面不但拒绝接受这一裁决,而且美国政府公然站出来支持以色列并指责国际法院。
今天的巴以冲突是历史上巴以冲突的继续。
如果仍用历史上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今天的冲突,就仍然跳不出历史的臼窠,冲突只能越来越大,恐怖只能愈演愈烈!要让恐怖事件不再重演,只有面向未来,重新审视巴以冲突的过去和未来。
要让拉宾事件不再发生,必须把和平与友谊置于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出发点。
三、巴以冲突的源源不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巴以冲突一直难以遏制呢?
巴以冲突既是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渗和了宗教信仰矛盾,更卷入了国际政治势力,它不仅是一个领土问题,而且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宗教、文化问题。
其实说到底是为了争利益。
这种冲突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因为关系到巴勒斯坦这块土地的归属,它的主人究竟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
这种斗争,谁都不会妥协。
巴以冲突从开始的民族、文化冲突为主逐渐变为资源争夺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两过之战.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文化的不认同,战争的遗留问题,美国等大国的政策态度是巴以冲突的一直持续下来的原因。
首先说巴以两者历史以来的斗争,从犹太复国到成立以色列国,从阿拉伯人由主人到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开始,两者就不断地站来斗争。
以色列虽然强大,却无法扑灭巴勒斯坦斗争的烈火。
巴勒斯坦青年无法跟以军在战场上对垒,便不顾牺牲搞人体炸弹。
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一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
几十年来,巴以都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
武装冲突还会持续,谁来调停也不会带来和平。
巴勒斯坦这块古老的土地,距离和平、距离欢笑,都很遥远。
另外国际社会没有对巴以冲突进行强有力的干预。
中东和平进程目前面临的僵局,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积极和更为有效的参与才能打破。
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中东问题上,美国始终势外部干预的主导因素。
美国的态度和行动至关重要。
自2001年初布什入住白宫以来,美国光是对巴以冲突持“超脱”姿态,接着又公开偏袒以色列,致使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
美国过分和长期偏袒以色列,只能使以色列有恃无恐,肆意妄为,这不但无助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甚至令巴以战争更加难以遏制。
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巴以战争的介入,但因种种原因,美国仍对以色列过于偏袒。
美国虽然提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由于缺乏停火监督机制及和谈框架,使得这一计划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只要美国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不改变,阿拉伯人反美情绪就不可能消除,巴以就不会实现安全与和平。
目前,巴以冲突仍在进行,并有扩大的趋势。
如果这种以暴制暴的局势继续下去,那么奄奄一息的中东和平进程就有可能彻底中断,这一代人达成和平协议的希望也将化为乌有,这不但是渴望和平与安全的巴以人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整个国际社会不希望看到的,实现和平比战争更需要胆略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