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即劳动力价值=劳动者所需的必要生 活资料价值
(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内容:
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价值; 第三、劳动者的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
①其决定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②其价值由一定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表现,并随 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而一般商品价值则直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并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
“先买后卖,为卖而买”
在两个运动形式中:顺序、起点与终点、 运动过程的媒介存在着区别。
2、两种货币的运动内容不同 W—G—W 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G—W—G′ 表示的是货币换回了更多的货币
3、两种货币运动的目的不同 W—G—W 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获取自己需要的 使用价值。 G—W—G′ 货币所有者的目的只能是价值的增殖, 为了价值。 因此,后一公式应写成 : G—W—G+ΔG 或: G—W—G′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本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和生产 过程。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说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条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 雇佣劳动。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说明商品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下如何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揭示在剩 余价值生产中生产力提高的内部动力。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通过揭示工资的本质来进一步说明剩余 价值的真实来源。
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 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关键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 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 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这样,就解决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货币所有 者转化为资本家):保证投资者基本脱 离生产劳动
增殖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 进行的,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 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发生了价值增殖。
3、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条件:
分析:价值增值是如何发生的?G——W——G′ 首先,它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等价交换不能增值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增值 其次,它又不可能离开流通产生。 商品离开流通不能增值 货币离开流通也不能增值 由此可见,要解决G—W—G′矛盾,必须有一个 条件。即: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 通中
4、两种货币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 在W—G—W中,货币只是充当两个商品 交换的媒介。 在G—W—G′中,货币是价值增殖的手段。 因此,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初步概念: 当货币以G—W—G+ΔG的形式运动, 从而带来增殖额Δ G时,这个货币就不 再是一般的货币,它已经转化成资本, 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与一般货币没有区别。 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带来的增 殖余额ΔG,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普通货币的运动则是有限界的: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 G—W—G′
为什么G—W—G′ 是资本的总公式? 因为它反映了各种资本最一般的运动 形式——通过某种商品为媒介实现自身 的增殖。 它是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借贷资 本等的基本运动形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 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价值
第二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篇揭示了一般商品经济中的 各种基本范畴及其规律。 从本篇开始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的本质特征、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进行研究。 第四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心是研究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 价值生产。
恩格斯曾经指出: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 史观,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 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 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 核心。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的关键:
进一步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资本到底为
什么增值了?G——W——G′
例如:10元钱 10元钱 一支笔 一盆花 20元钱 20元钱
因此,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 ——劳动力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解决矛盾的关键或者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是牵涉到 全部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问 题”,从根本上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 秘密。因此,这个区分是探求剩余价值 的一把钥匙。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人身自由——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 力(可以出卖劳动力); 第二、一无所有——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从而丧 失了生活资料的来源(必须出卖劳动力)
(6)随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也就转化为雇佣劳动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 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之间建立雇佣劳 动关系。 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 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系后,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 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 雇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 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 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 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 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 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 来鞣。” ——马克思
③其价值决定上有两种倾向相反的因素同时起 作用: 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资 料价值日益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及 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从而使得劳动力价值不断上升。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②特点:劳动力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它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 一支粉笔的使用 一个劳动力的使用
【资本原始积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思考: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资本主义社会特 有的现象,我国是否存在劳动力的买卖?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的生产是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的, 而活的个体的存在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 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化为生 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两种货币流通的限界不同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是无限的:
资本运动的终点与起点在性质上没有区别,因此 每次运动都是一次新的运动的起点,都可以开始一次 新的运动。这样资本的运动就变为: G—W—G′·G —W— G′· G —W—G′· G „„
“资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 的运动”——《资本论》
【重点与难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劳动力商 品的特点 3、资本的划分及其重大意义 4、价值形成的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关系 5、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本节分三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 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一、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 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精神力
的总和,它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他的活的 人体中。”——马克思
(1)注意劳动力与劳动者的区分
(2)注意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
资产阶级学家们混淆劳动力和劳动的 概念,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力这பைடு நூலகம் 特殊概念,而且明确区分劳动力和劳动, 是对经济科学的伟大贡献。
一、普通货币与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资本是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货币 是资本采取的第一个表现形态,是资本 的起点,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 而两者的区别在静止状态下是分辨不 出来的……
1、两种货币的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普通的货币:W——G——W 即:商品——货币——商品
“先卖后买,为买而卖”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 即:货币——商品——货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