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会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面、
立面布置的规则性,加强构造措施,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
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会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功能俱
全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对高层、超高层
建筑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日益完善,使得高层、超高层建筑得迅猛发
展。为了完成复杂的结构设计任务,设计人员必须使用计算机提高
工作效率,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提倡概念设计,就是强调人
在设计中的指挥、主导、调控作用。
1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思路
设计人员依据规范要求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融合安全度概念、
力学概念、材料概念、荷载概念、抗震概念等等,首先对工程进行
概括的分析,把握工程设计要点,确定结构方案设计、初步结构布
置、设定好模型计算的参数;在计算过程中分析计算简图,根据出
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计算模型;拿到了计算结果要对其
作出正确性判断,决定后续处理办法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修改完善。
2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内容
2.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和房屋高度、施工技术和经济条件等
因素,使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要
求;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
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宜采用筏型基础或带桩基的筏型基
础,必要时可采用箱型基础。以减小长期重力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
差异变形为主。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面形心宜与永久作用重力
荷载重心重合。对于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
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
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计算时,质量偏心较大的
裙楼与主楼可分开考虑。
2.2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
求,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
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收进。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
均匀变化。不规则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和内力调整,对薄弱部分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2.3高层建筑结构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
求,采用什么结构材料需要经过对其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综合确
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刚度、强度完美比配,尽量降低房屋重
心,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2.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无论是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抗震是高层建筑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考虑
抗震性时,应结合以下因素:(1)结构设计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以
及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 建筑结构设置多道防线,当部分
结构或构件因破坏而失效时,不会影响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和抗
震能力;(3)要有良好的延性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强度和
刚度在竖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布要均匀,并根据设计需要合理布局,
防止局部突变或消弱情况引起薄弱环节的出现,有效防止地震时应
力的过大集中或塑形变形集中等危险情况的发生。遵循“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的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适当处
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强结构抗震能力的重
要措施之一。例如框架结构中,框架是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采用了
“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
屈服,就可以利用梁的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到第二
道防线的位置;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框架
作为第二道防线。另外,高层建筑结构采用了“强节点弱构件”的
原则,确保在地震作用下节点承载力大于相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当
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节点仍能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尽管结
构单元之间要求牢固连接,要求彻底分离是抗震设计的普通原则,
但对高层建筑结构而言,最好采取加强连接而不是分离的方法,尽
量避免似分不分,似连不连的结构方案,防止因振动不同步产生震
害。
2.5高层建筑结构整体性合理的控制指标。
⑴周期比的控制。《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第
3.4.5条要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
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
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
建筑不应大于0.85。周期比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的相对关
系,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
于出现过大的扭转关系。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
结构承载布局合理。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
效应明显,需要增加该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中间构件的刚度,
增大结构的整体扭转刚度。
⑵位移比的控制。《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第
3.4.5条要求: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
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
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
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
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
均值的1.4倍。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的重要指标。规范中
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楼板假定作出的,如果楼板有大的凹入
或开洞,平面内消弱过大,结构平面空旷、狭长时,位移比就没有
意义了。
⑶刚度比的控制。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
《高规》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
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
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
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通常绝大多数工
程都用此法计算。
⑷剪重比的控制。控制剪重比,是要求结构承担足够的地震作
用,设计时不能小于规范的要求。《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2010)第4.3.12条明确要求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最小
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
位。
⑸刚重比的控制。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是控制
结构整体稳定的重要因素,避免建筑在地震时发生倾覆。《高层建
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第5.4.2条,高层建筑结构不满
足第5.4.1条(结构刚重比)的规定时,应考虑重力二阶(p-△)
效应对水平力(风、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高
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第5.4.4条,规定了高层建
筑结构的稳定所应满足的条件。
2.6高层建筑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确
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依据。
⑴检查原始数据,计算简图是否符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别
是荷载不能漏项。
⑵检查结构设计信息文本文件,从设计参数是否合理,结构各
层层刚度比是否满足,抗震倾覆验算是否通过,结构整体稳定验算
结果是否满足等几方面着手。
⑶检查结构的周期(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是否满足
规范要求)、位移(检查x、y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地震力输出文件,查看x、y方向的有效质量
系数是否满足。
⑷根据结构类型分析其动力特性和位移特性,判断结构的合理
性。
2.7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单根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
剪力墙的配筋计算,柱和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注意一般构件的配筋
值是否符合构件的传力特征,特殊构件(如转换梁、大悬臂梁、转
换柱)分析配筋是否正常,挠度、裂缝是否满足要求。特别要重视
竖向构件的配筋。计算结果不超筋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
状合理,根据计算结果对构件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构件在保证受力
要求的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节省材料。
3 结语
我国的高层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还是应该遵循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选择最有效的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建设好我国的高层建筑,令其更加符合甚至是
超越国际市场上的标准,为我国的高层建筑业谋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魏利金 .建筑结构设计常遇问题及对策. 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学诗 .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分析.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