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前扶贫工作的思考

关于当前扶贫工作的思考

关于当前扶贫工作的思考
为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自建党九十六周年前夕,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某省直单位先后组织机关70余名80后青年干部,深入扶贫一线驻村实践锻炼。

期间,他们吃住在贫困村,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都不能阻挡他们走访贫困户的步伐。

通过实地体察民情,与乡镇干部、驻村书记、村两委班子以及贫困群众进行交流,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基层实际情况,感悟良多。

关于帮扶的感悟体会
1、最深的感受。

不深入基层,不直接和群众面对面,就不知道什么是基层工作,什么是群众工作。

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

我的脚下粘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上级机关的决策安排、工作部署,到底符不符合基层实际、能不能行得通,乡村干部最有发言权。

上级机关应时不时地深入一线调研,用心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少一些闭门造车,多一些衔接地气,少一些粗放要求,多一些精准谋划,力求出台的政策和规定真正匹配基层、契合实际。

3、如何开展调研。

要在农村搞调研,说话做事就要像个农民的样子;要在工厂企业搞调研,举手投足就要像个工人的样子。


基层,“不能坐着车子转转,摇下玻璃看看”,不是听汇报看材料,而是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们中间,“冬天受受冻,夏天出出汗,坐坐冷板凳,听听真心话。

”一个感受就是,与村两委班子和困难群众交流,如果是正儿八经、正襟危坐地在干净明亮的空调屋里开会,那是必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的。

端一个大瓷碗蹲在家门口吃着捞面条,饭后站着闲聊、瞎扯,这个时候反而能听到真心话。

4、“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

曾几何时,李昌平上书总理,直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现在,三农问题依然存在,但内涵已经有所变化。

农民苦,是辛苦,不是痛苦;农村穷,是落后,不是走投无路;农业危险,是困扰尚多,不是凋敝没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5、老百姓最朴实。

只有沉到“一线”,放下“架子”,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把掏心窝子的话说出来;你也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愿、所盼,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群众是朴实的,你真心办实事,他们就会从心底感激你、支持你、拥护你。

相反地,如果你虚头巴脑、官气十足,说话咋咋呼呼,他们就不会掏心窝子,更不会买你的账。

6、贫穷是病,扶贫是药。

精准扶贫就是要因人而宜、对症下药。

当今社会,贫穷不再单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活状态,它更是一种病,一种甚至能遗传、能传染的病。

有病就得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