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顾明远2012-11-22 14:10:08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期作者简介: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顾明远(1927—),男,江苏省江阴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提要:世界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是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高等学校改革的基本动向是: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与学习、拓宽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开展评价与反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世界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开放、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术中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终身化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半个世纪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并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
前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曾在1995年对战后50年的科技发展作过一个概述。
他说,概括起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二)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列举战后50年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每十年一次[1] (P1—12)。
科学技术这样迅速的发展是历史上空前的,给人类的认识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
而最大的变革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
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人不是简单的创造资本的工具,人是社会的主人,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确实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但教育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影响到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
主要是指人类的活动跨越大陆和地区,突破了地域和民族国家的局限,形成了全球广泛的交往与联系。
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的现代化。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必然要导致全球化。
现代化发轫于西方,因此,有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强势经济和文化,人们往往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再殖民。
因此有人排斥全球化,反对全球化。
但是,现代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无法回避它、排斥它。
同时,现代化并非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品,发展中国家也必然要走向现代化,而所走的道路应该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必须结合本国的特点,走自己现代化的道路。
所以,全球化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只能更好地利用它,为本国的现代化发展服务。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
跨国生产、跨国消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流动、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等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
关于文化的全球化和教育的全球化,过去我们讳莫如深,不敢承认它,我过去也一再反对提文化的全球化和教育的全球化,只提文化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觉得国际化无非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教育也避免不了全球化,也即文化教育全球交流、跨境合作。
当然,这里说的全球化并非全球文化教育趋同一致,或者像经济那样一体化。
文化、教育的全球化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目的。
当然其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教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受一定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制约。
教育不可能实现全球一体化。
但教育发展又有育人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共性的,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
这种学习和借鉴就是通过教育的国际化来实现的。
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后半叶世界高等教育就是在上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过来的。
具有下列一些基本趋势和特点:(一)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普及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生产转型和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社会的民主运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使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使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见表1)。
表1 几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毛入学率%)年代1965 1975 1985 1995国家美国 40 57 58 81英国 12 19 22 50法国 14 25 30 51德国9 25 30 44日本 13 25 29 41韩国 6 10 34 52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普及教育。
六七十年代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得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有力支撑。
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丹尼森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应仅仅看作是一项消费,而应看作是生产性投资。
他们用计量的方法得出,美国1930年至196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不能用物质资本的投入来说明,应归功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了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可按其总体规模的发展依次分为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但是高等教育这几个阶段的划分不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任教师的政策和办法等方面,都会发生质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出现了许多短期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短期大学也是在这个年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反映了经济转型时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为大众教育的原因。
如果只是传统大学的扩大,不仅无法满足大众求学的要求,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变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和办学模式。
新建的大学不能再模仿传统大学那样重研究轻教学、重理论轻技术,而是要更多地与社会、与企业联系,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正处于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的时期,正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新发展的高等学校切不可盲目向传统大学攀比,要走自己发展的路。
(二)高等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2] (P1—16)。
终身教育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终身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受的一次性教育,高等教育应该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的机会。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讲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
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
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
”[2] (P180)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不再是只为特定年龄段(18—25岁)的人提供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为所有年龄的人服务,提供各种培训计划,提供正规的非正规的各种课程。
(三)高等教育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收集、储存、传播的方式。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国家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重视教育的信息化。
美国于1993年就提出,要把教育广泛构架在因特网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使美国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
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
我国1999年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要内容。
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普及。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
(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机构。
现代高等学校都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虽然各国高等学校都各具特色,但基本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种种理解,但主要是通过人员的国际交往、信息交流、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教育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育内容(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人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往、WTO规定的国际教育服务等。
克拉克•克尔把学习的国际化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1)新知识流动,(2)学者的流动,(3)学生的流动,(4)课程的内容[3]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