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4中学生天地从《论语》看孔子之处世之道

2014.4中学生天地从《论语》看孔子之处世之道

上一期刊物中,我们谈了孔子的为人之道,现在,再来来看看“仁”与“礼”这两大思
想在孔子的处世之道中是如何体现的。

从《论语》看孔子之处世之道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应慈军

处世理想:崇尚周礼,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
孔子认为其所处的社会“天下无道”“礼乐崩坏”,具体表现为“僭越”现象层出不穷。
比如,身为大夫的季氏却以天子才能用的“八侑”舞于庭,孔子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
身处乱世而思变,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以改变这一局面。他崇尚周礼,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周礼的典章制度、规矩仪
节以及上下等级的秩序规定、尊卑长幼的道德伦理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调节人际关系
的主要手段,遵循礼可以求得社会和谐。所以他教导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当然,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仅靠“复礼”是不够的。孔子设计以“礼”治理乱世蓝图的
同时,还强调“以德为政”,这就涉及前几期总结过的孔子的政治思想,这里就不赘言了。

处世态度: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治国之道,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屡屡碰壁,但他并未因
此消沉放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
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荷蒉者听出了孔子通过击磬传达的心声,说出了“深则厉,浅则揭”这样富含哲理的话,
他认为孔子不必固守自己的理想,要通达权变。虽然无法辩驳,但孔子还是坚持“知其不可
而为之”“我待贾者也”,因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个人的力量渺小微弱,抗争无补于事甚至会招来祸患,妥协则心
不甘,于是长沮、桀溺选择避世,“耦而耕”,图个清静自在。他们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劝导孔子及其弟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必与世相抗争。佯狂避世的楚狂接
舆道出了这样做的原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当然知道这难以挽回的局势和个人的弱势,但避世不是他的性格:“鸟兽不可与同
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没有选择隐居避世来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积极入世,明知理想很难实现,同志者
很少,同情者不多,且常常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挤,但他怀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的信念,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处世原则:秉持中庸,坚守和而不同
孔子一生,门生众多,游历丰富,社交甚广,“中庸”是其处世所秉持的原则。
子贡曾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好,孔子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继而又说:“过犹
不及。”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有问题,“过”与“不及”是一样的,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许多人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有违孔子本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称“乡人皆好之”的好好先生为“乡原”,并恨恨地说:“乡原,德之贼也。”可见,
孔子的“中庸”是有原则的,不是简单的和稀泥、避矛盾。“君子和而不同”,孔子主张的“中
庸”是追求不同事物之间的平和协调,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持适当的态度对待人们的感情
和行为,比如“以直报怨”。
中庸之道应该如何施行呢?以与人交往为例,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以“义”为
纽带和桥梁,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这样,人们才会各守本分,社会才会和谐。“无适也,无莫也”就是是中庸之道的诠释。
可见,“中庸”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把握对立的两端,不以其中任何一端行事,
权衡后以用其中,稳健主张;符合常道,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练一练】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1) 第一、二两则材料蕴含的儒家思想是 ,践行这种思想的准则是 。
(2) 综合这三则材料,简析“乡原”和“君子”的品行。

2. 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
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归纳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
(2)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

【参考答案】
1.(1) 中庸之道;义(“道义”“仁义”也可)。
(2)“乡原”表面上忠厚老实,实则不讲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尧舜之道,偏离
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君子始终以“义”为准绳,讲求仁德、忠信、廉洁和公正。
2.(1)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②天下无道,士人避世。③德政礼治主张,难以推行。
(2)孔子提议出兵讨伐陈恒屡遭拒绝,但他还是强调自己曾身为大夫而“不敢不告”;
孔子不听从隐士接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劝导,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执着,表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