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环规10-2班刘宇100224203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摘要二战后,德国作为交战国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而且美苏冷战使得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尽管如此,战后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战后的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成为“经济发展的优等生”,本文将先叙述战后德国面临的困境,再将德国崛起的原因分为八个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二战后联邦德国发展原因引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

然而,仅从1948年到1952年,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就增长了110%。

此后其经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不断地创造着经济奇迹。

从1950年到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并通过经济实力陆续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一战后德国的分裂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第三帝国”实际上也在这一天烟消灰灭。

继任的前海军元帅邓尼茨认定自己的任务是执行不可避免的投降。

5月7日,在兰斯艾森豪威尔司令部里,约德尔将军(Alfred Jodl)代表德国向盟军全面投降。

5月8日,经苏方要求,在柏林苏军司令部再次举行受降仪式。

投降于5月9日生效。

反法西斯同盟关于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处置德国的设想,在战争期间已经开始酝酿。

1943年,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伊朗德黑兰会晤,三国首脑已经谈到了分割德国的设想。

尽管在波茨坦会议记录上看是主张德国统一的,但是事实上由于同盟国军队在其所到之处各自建立自己遵循的制度,东西方都不让对方插手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波茨坦协定规定战后初期不设立德国中央政府,所以德国一开始就显露出政治上将被分裂的端倪。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占领当局宣布6月21日在德国西占区实行单独币制改革,苏联当局立即以此为理由下令封锁了柏林。

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也分裂为了东西方阵营控制下的两个部分。

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二、战后的悲惨景象盟国在占领德国后,对占领区实行了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四D”计划。

盟国的意图是使德国今后的工业规模必须限制在相当于1938年德国工业产量和生活水平的一半,使之沦为仅具三、四等工业国的经济潜力。

战败后的德国,政局混乱,经济崩溃,庐舍为墟。

盟国轰炸机的连续轰炸,特别是希特勒“焦土政策”的肆意破坏,几乎使德国所有城镇都成为颓垣残壁的瓦砾场。

除了物质破坏外,还有交通运输的瓦解,银行体系的崩溃及带来的财政紊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极大混乱。

三、联邦德国的崛起之路尽管我们的国家被分裂,德意志民族仍可以被理解为辨证的统一体。

旧德国的终结和德意志局部国家的成立究竟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终结还是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K.D埃尔德曼1949年9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50 年代是西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

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 亿马克增加到1.647 亿马克,增长了2.4 倍。

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233 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 倍。

60 年代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 倍,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1.6倍。

其时,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4978 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9%。

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

联邦德国还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1977至1978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美元。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20年间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一)良好的经济基础战前,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

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72.6%,股份资本的79.8%。

据粗略估算,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10%左右。

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战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

这支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其实,从战后德国分裂的实际情况看.德国东、西两部分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客观条件是不相同的。

首先,从历史上形成的德国工业地理分布来看,东、西部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所占份额很不一致。

德国分裂后,英、美、法三个占领区的工业产量占1944年的63%,而基本原料占67%,生产资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

工业地理的这种分布状况,对东部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到1950年底,西部已基本消除了由于国家分裂造成的工业布局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状况,而东部却长期未能解决原料和基本材料生产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失调问题。

其次,从劳动力资源来看,联邦德国在50年代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发展经济方面未受到劳动力市场的限制。

其主要原因是,除西部地区原有人口外,到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1000万难民和战俘来到西部,其中就业人口约600万,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从事独立职业的能力,是一批极其宝贵的财富。

例如,1954~1961年从民主德国移居到联邦德国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他们在联邦德国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民主德国以巨大代价为联邦德国培养了各方面的建设人才。

再次,联邦德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就规定了科学研究的自由权利和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进行鼓励的政策。

对于那些敢于冒险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有才干的企业家,政府为之“降低风险门槛,减轻其创业的困难”。

联邦德国对于科研方面的投资是巨大的,而且增长迅速。

例如60年代,联邦德国在科技研究方面的经费年平均增长率达15%,为西方国家之冠。

科研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48~1949年为8.52亿马克;1962年高达43亿马克,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2%。

联邦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工作的机构多种多样,有高等院校、非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界的研究机构等。

德国高校历来有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传统,众多的高等院校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之一。

同时,政府还采取专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来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创新。

例如,根据1951年的业余发明者所得税处理规定和1969年的税收规定修正法令,业余发明者可以取得专利,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德国政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是联邦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虽然德意志民族保留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和美援资金的流入,特别是战后德国民众的辛勤劳动都是有利的基本的元素,但我以为真正启动并快速推进西德经济现代化的杠杆,却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

饱受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经济统治之苦的广大德国民众,对集权垄断经济已经深恶痛绝,同时,联邦德国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一种经济理论来对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

这样,以竞争为基本内容、主张自由贸易而又带有福利保障的社会化色彩的社会市场经济诞生了。

按照联邦德国前任经济部长艾哈德的说法,社会市场经济是“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的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自由竞争为核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主张企业要独立自主。

他打起反垄断旗号,宣扬“社会伙伴关系”、“阶级调和”、“公平分配”,标榜“经济人道主义”。

主张通过货币、信贷、贸易、关税、投资等经济和社会政策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限度的干预,也就是说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以充分保证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市场的有效竞争。

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做法是:1.进行银行体制改革,把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权交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

2.放开物价。

1948年6月24日颁布的《货币改革后关于经济和价格政策指导方针的方案》,废除了1936年实行的统制价格的90%,取消诸如香烟、酒类等商品的定量配给制,允许其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而涨落。

3.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活动权。

企业可以不受外部干预,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经营管理、自负盈亏、确定价格、职工工资、招聘和解雇雇员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兼并、转产等。

企业向银行贷款或借款均受到银行的严格监督,在大公司或垄断康采恩,银行均派员参加或常驻企业监事会,甚至担任监事会成员,以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政府不得干预企业的活动。

4.经济与政治分开,充分发挥和保证个人的经济活动和积极性。

根据联邦德国《企业法》的规定,职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有提出建议和创造发明的自由,也有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批评的自由。

职工升迁和考核的标准,是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贡献。

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并不为多数人所认同。

但在1948年6月20日币制改革后,艾哈德就坚决推行他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主张立即取消管制、配给制和物价冻结。

6月24日,公布《关于货币改革后的管制和价格政策指导原则法》,强调取缔垄断的作用。

7月又公布了《关于货币改革后固定价格和监督物价》命令,废除了几十条物价限制条例。

这年10月7日和11月3日,艾哈德相继颁发了《反对哄抬物价法》和《工资合同法》。

由于艾哈德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联邦德国的经济得以恢复。

1949年的生产是1936年的80.6%,1950年工业生产比1949年提高了60%。

195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0.6%。

工人实际收入也有较大增加。

从1952年起,联邦德国经济开始进入振兴和繁荣期。

(三)稳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20世纪50年代是联邦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缺乏现成的经济政策与实践。

在战后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尤其需要国家实行稳定经济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在这方面,国家主要通过就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上述目的。

50年代,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发展新形势,联邦德国采取了充分就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收入稳步增长的分配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的物价政策,国家收入与支出相对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助于刺激总需求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经济持续增长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国内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