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

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

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白红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吕梁030001

[摘要]《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精品,其译本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译本。本文将从美

学呈现的角度探讨《落花生》两译本的美学呈现,帮助译者在散文英译中的过程中重新发现汉语散文美学呈现问题,通过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层面体验《落花生》的美学呈现。[关键词]落花生;英译本;美学

[作者简介]白红(1978-),女,山西吕梁市兴县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硕士,吕梁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许地山的传世名篇,堪称是我国的散文经典。通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花生作为一个象征,比喻哪些品质高尚,不图功名又默默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语言精练且富有哲理性。正是由于文章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因此它的英译版本也丰富多样,目前尤以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人的译本最为著名(下文简称张译本和刘译本),这两个译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同时从文本、读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维度的理论对《落花生》进行翻译,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对比进行。这两个译本是运用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翻译中以译者为中心,将整个翻译过程都理解为不断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范式。整个译本的翻译过程都不断在遵循适应及选择的理论,译者也在翻译中不断适应所翻译的环境,选择具体的翻译活动。所谓的翻译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原著或原文中与译者所呈现的环境,整个翻译活动是集语言、交际、文化、读者、作者、译者相互互动的一个整体。而翻译的过程正是译者针对不同的翻译环境做出的适应的过程。但是,如果想要译者适应翻译环境中的所有因素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寻找适应的“度”,通过不断转换适应性的选择方式,寻找最佳方法,力求从语言、文化、交际等不同层面完成翻译活动。一、语言维度的美学呈现从语言层面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准确翻译词汇,只有正确把握词汇的含义才能将原文翻译准确。《落花生》一文的用法口语化特色明显,例如爹爹、小丫头、怪可惜等词都是口语中常见的词汇,在翻译时,要想原汁原味地将作者的语言风格传递给外文读者,就应当注意这些口语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这对还原原作的风格至关重要。在张译本和刘译本中,对口语词汇的用法截然不同,以小丫头一词为例,张译本和刘译本的翻译方法不同,可以看出两个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因此所选用的词汇也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小丫头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长辈对小女孩的一种爱称,一种是年龄小的女仆人的说法。文中的小丫头是作者及兄妹们都很喜欢的角色,当母亲准备去开辟花生园时,小丫头也和大家一样积极行动,此时的小丫头不仅仅是女仆的角色,更多的是作者的玩伴和朋友,全家人都将小丫头看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显然张译本对这个词汇的把握更为准确,既能看出小丫头是仆人,也能看出家人对小丫头的情意。《落花生》一文中,也经常运用排比的手法和平行的结构来达到强调语势的效果。作者经常重复运用相同的动词,增强行文的节奏感,为了表现出大家劳动时的热闹场景,原文将兄弟姐妹和小丫头的动作反复用买种、动土等名词重复表现,给人一种强烈的动作立体感,表达出孩子们的踊跃性,也看得出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热情与活力。此时的用法是《落花生》的语言特色之一,因此,也是译者应当注意保留原汁原味的地方。此处的翻译中张译本运用了动词—ing的手法,将正在发生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效果一致,而刘译本则稍逊一筹。当时此处的翻译运用的词汇量较多,不够简练,两个汉字能表达的内容翻译时运用了过多的词汇,使整个动作发生的节奏缓慢下来,与原作相比效果略有不足。在文章的节奏把握上,两个译本处理的方式各有千秋,都能遵循押韵、对比等方式体现节奏感。原文的节奏惯用了平行结构、韵头等多种修辞手段,在译本中也都得以体现。例如妹妹和哥哥的一组对话是围绕花生展开的,其中一个说花生的气味很美,另一个说花生可以制油。这两句话所处理的结构相似,都采用了XXX说的形式展开,从头韵的韵律来看,说话的内容都是以花生两个字开头的,整个句式简练而整齐,将兄妹二人认真又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形态展现出来,话语间不仅看出了急切的心理,也运用简练的词汇将心情表达出来。这两句话在翻译时,两个译本都注意运用了句式间的对等方式,两句话的重音都设立在开头,且句子结构处理成相同的形式,韵律感较强,译本与原文相比,韵律特征是相同的,与原文的对仗结构也相互呼应。综上所述,无论从词汇还是修辞,亦或是节奏、韵律,张译本与刘译本经过比较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从语言维

67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6.06.034语文建设2016.

2yūwénjiànsh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

·

度上看,张译本略胜一筹,所表述的形式与原文更加贴近。二、文化维度的美学呈现两个不同的语种势必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原文与译本间也会在文化维度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时候,译者会站在自身角度去考虑原文的内容,难免会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对原文理解的偏颇。因此,作为一名译者,一定要对文化系统尤为关注,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不同,所传递的语言内涵间的差异。《落花生》全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很多文化信息,非常耐人寻味。例如,文章开头在介绍花生地时,用了“亩”作为量词,半亩地的说法在中国是特有的量词,但是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量词,如果换算成英语国家了解的英亩,运算起来较为繁琐而麻烦,并且语境也与原文的语境不符。如果将此处的量词虚指化,读者就不知道这块地到底有多大,这种翻译方式不免过于笼统。张译本和刘译本在此处运用了相同的做法,halfamu,这种做法可以保留来自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也能给外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另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还有很多,父亲一词的称呼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处。文中在回忆父亲曾经的教诲时用了“父亲”一词,此外原文中通篇都以爹爹的形式称呼父亲,这种称呼较为口语化,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这种叫法也多出现在小孩子的口中,有很多亲昵的口吻,有时也能表现出父亲与孩子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有孩子在向父亲撒娇的含义。原文中作者在与父亲一起吃花生时,作者多次称呼父亲为爹爹,可以体现出作者多爱父亲,以及年幼时作者与父亲间互动和交谈时那些回忆在作者心目中多么美好。但是当文章结尾处,作者再次称呼父亲时,此处运用的不再是爹爹,而是父亲,此处将中国的孝道体现地淋漓尽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孝道的特点。因为这是事情发生后对父亲的一种回忆,思念父亲当年的谆谆教诲,此处用父亲的称呼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此时的父亲一词更显得庄重而富有内涵,父亲的形象也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在此处的翻译处理方式上,刘译本将爹爹的地方翻译成dad,而父亲的地方则用father一词来区别对待,将原文中不同的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用词非常准确。从这一处翻译可以看出,刘译本非常细心且严谨地传递着原文的情怀。而张译本中全文都在运用father一词,虽然整篇文章看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与尊重,但是孩子与父亲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淡化了不少,并没有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给读者。因此在此处翻译时,张译本稍逊一筹。由此可见。刘译本的准确翻译将原文的翻译环境把握地更加到位,在文化色彩层面比张译本处理地更加细致传神。从文化维度层面来看,刘译本的翻译形式更能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张译本略显优势。三、交际维度的美学呈现在翻译中,除了要在语言、文化等层面转换之外,还应当通过翻译将原作者的初衷表达出来,这也是翻译中较高层面的要求,译者除了将最基本的直译表达出来外,也应当将原文的交际意图表达准确,这也能体现出交际维度层面的美学意义,使外文读者在阅读完译本后,同样能够产生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进而感受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中心思想,让外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达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共鸣。在《落花生》原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作者所描写的是他童年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他在童年时种花生、收获花生,与父亲谈论花生,父亲通过花生这一意象为作者讲述做人的道理。那段人生道理指引作者的人生之路,并成为人生信条。他始终记得父亲告诉自己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体面的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些话语成为作者的人生启迪。第二方面的交际意图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一种语言形式的美感,那是一种如同花生一般朴实无华的品质,清新自然,超凡脱俗,让人通过阅读作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百读不厌。从第一个交际意图来看,两个译本都将这些情节翻译的很完整,例如,情节的叙述上,细节的描写上等。从第二个交际意图来看,两位译者都非常注重节奏及音韵的还原,都在努力适应原文所营造的环境。但是究其细节,在音韵和节奏上来看,如前文所述,张译本则更胜一筹。综上所述,通过两译本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不难看出,从美学呈现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不愧是翻译名家,所翻译的作品均为译本中的佳作。张译本从音韵及节奏的把握方面技艺精湛,把握准确,特别是语言与交际维度上,所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为相符。刘译本则在文化维度层面,特别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方面细致入微。[参考文献][1]张保红.美的感悟、传译与创造———以刘士聪《落花生》英译文为例谈

散文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3).[2]唐金莲,卢贵英.从“底”字透析译者态度———张培基英译《落花生》浅

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06).[3]李丽.英汉语句子主谓之间的句法关系略探———以《落花生》的两个

英译本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4]隋荣谊,李锋平.从审美移情出发固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8).[5]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收稿日期:2015-06-17)

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