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温州市瓯海区三垟中学夏陈伟[内容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模式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迁移。

本文着重强调了探究性问题的内涵和特征,以及设计探究性问题应该注意的四个角度:多角度、敢质疑、重体验、新技术。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探究性问题情境迁移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早已有之,但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它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源源注入了新鲜的信息,使其不断释出历久常新的魅力。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呈现所要学的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而是将它们寓于要解决的问题之中,要求学生通过发现与解决问题去获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可以说,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解决是问题探究教学的关键,学生能否形成探究性问题以及形成怎样的探究性问题,必然会影响着探究学习的进程与效果。

本文试图就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教学在其外在形态上,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或者每一次学习活动都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

课堂教学过程往往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并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两年多的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形成了以下基本教学模式:教师程序学生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基本模式其中发现问题是问题探究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

在问题探究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应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要求如下:第一:问题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但问题必须是自己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可以联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

第二:每个人必须开动脑筋,准备好问题并写在小纸条上或笔记上。

第三:问题必须紧扣教材,不能不着边际,离题万里。

如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形和气候》时,学生就提出温州的地形高低起伏平缓,但我们居住的地方又极为平坦,怎么辨别地形类型?温州的气候是怎样的?如学到《东西互补》一节时,学生提出温州有哪些优势与劣势?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又如学到《耕海牧渔》时,学生指出温州也是靠海的一个城市,目前海洋渔业现状怎么样?我们平常吃到的海鲜产品是海上捕捞上来的还是水产养殖的?学到下册《你我他的世界》时,学生问我们中学生之间到底有没有真诚的友谊?父母与子女间通过沟通与交流真的能消除代沟吗?等等。

此外,交流活动是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贯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所有环节。

学生可以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认识。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是组际交流和组内交流等。

在一堂问题探究课中交流是围绕问题的交流,目的是假设并选择合理的答案,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换信息,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

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讨论,在充分自由、轻松的环境里面讨论问题,畅所欲言。

在我的问题探究课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请求帮助,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教师随时随地的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探究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形式假设。

另外,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探讨都代表了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所以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很好的记录下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为以后进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如:学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时,我做了一个关于学生未来期望扮演的角色的调查,这时有学生提出:同学们都想要扮演社会大众公认的地位较高,收入较多的角色,那谁去扮演清洁工、农民这些角色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今天的孩子,对将来社会角色这种错位的想法,反映了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这应该是一个较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就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结果全班气氛热烈,跃跃欲试,曾出现了以下观点的交锋:甲:现在社会上,象公务员、影视明星等收入高的职业备受景仰;而低收入的职业深受他人歧视,难道你愿意抛弃能获取名利的角色而去当一名清洁工吗?不是被人取笑吗?你的子女说不定会因你是清洁工而遭受同学的贬低。

乙:雷锋曾说过:“如果你是一颗粮食,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生活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只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不管你是一个清洁工,还是市长、省长,都一样光荣,因此任何角色不分高低贵贱。

……二、探究性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中,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是否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并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激发探究。

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引起探究,对于任何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引发探究的问题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有一定的特性和要求。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问题可分为验证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两大类。

这两人类问题反映两种不同的学习心理。

验证性问题,由干大多有单一确定的答案,又称封闭型问题,是“接受学习”学习心理的表达。

学习过程是学生把课本现成的答案或教师结论式的讲述,囫囵吞枣地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引起自己认知结构的认同。

探究性问题,由于答案的多样性,又称开放型问题,是“探究学习”学习心理的表达。

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新材料、新情境、新观点的理解、分析、归纳,创造性地探究新知识,引起自己认知结构的整合和重组。

再深入地分析,我觉得探究性问题有以下三个特征:(一)、问题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问题的真实性就是这个问题是学生真正感到困惑不解的,它表现在:1、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

教师或书本上的问题要想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探究问题,必须首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问题;2、形成问题的情境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关,而且要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即将获得的亲身经历相联系;3、问题具有挑战性,隐含着未知,学生不能马上解答。

(二)、问题的具体性。

问题是放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的,而不是抽象宽泛的。

换句话说,问题形成的情境实际上反映的是科学原理或社会意识在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某个侧面的体现或应用,学生正是要通过这种具体的问题来探究抽象的科学原理或社会意识。

因为具体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究时有明确的方向,知道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以及如何着手去获得这些资料,相反宽泛抽象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入手。

此外,有时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对某个知识作全面的探究,这也要求从某个具体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三)、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指问题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难以独立解决的,但却可以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解决。

探究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当,要处在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促使他们的探究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否则,问题过于容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失去探究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同样失去发展的机会。

总之,在问题探究教学中,问题被赋予更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它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探索;它又是有一定成果再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问题应该是有层次的、持续不断的,足以让学生不断借助问题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并生发出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策略:设计构思新颖的探究性问题,是赋予问题教学法推陈出新的活力之源。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或者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历、知识水平来设计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这是问题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1、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题: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事物的多个不同侧面的组合,反映事物的整体,也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老问题,新角度,可以设置出新情境。

其思路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以新的视角去探究材料中蕴含的新因素。

对一个历史与社会现象、历史与社会事件或历史人物,从多个不同角度考察得出的不同结论的组合,反映了真实的现象、全程的事件或鲜活的人物,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既启迪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历史与社会现象的本质。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中将“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汴梁城平面图”作了对比,主要是说明北宋汴梁城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瓦肆”等。

若转换角度,能设计出系列问题:①“坊”“市”不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②夜市、晓市、鱼市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④马克思说:“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有关史实和“北宋汴梁城平面图”,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

通过对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分析、理解,学生由对北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表面认识;进而深入认识农业、手工业发展是北宋社会经济、商业经济繁荣的基础;再进而认识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的辩证关系,形成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有城市化趋向的观点;甚至还可以得出北宋初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认识。

多侧面的认识组合,得出一个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生产和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这层层深化的认识过程,是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刺激学生的边缘扩散思维,使其以新视角去对旧材料进行多角度分层次思考的结果。

2、创新思维,质疑传统观念: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

在解决问题中,创新思维表现为发动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

少年时期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能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寻找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各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