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4、京郊小城镇特色旅游规划策略初探——以通州区西集镇为例

024、京郊小城镇特色旅游规划策略初探——以通州区西集镇为例

京郊小城镇特色旅游规划策略初探 ——以通州区西集镇为例

吕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凑,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京郊小城镇的旅游产业发展无论对小城镇经济发展还是城乡居民生活需求,都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受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小城镇旅游发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安排,导致了小城镇旅游千篇一律,旅游产品雷同等问题。本文对目前京郊小城镇旅游产业的特征、问题、特色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通州区西集镇旅游发展的实例,对京郊小城镇旅游的特色规划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京郊小城镇 旅游 特色 问题 西集镇 规划策略

1引言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愈加繁忙,休闲时间减少,生活节奏过快,人们越来越希望亲近大自然,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体验旅游的乐趣,这为城郊小城镇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位于京津冀中心、快速发展的北京郊区的小城镇,对于发展旅游有更迫切的需求,北京“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打造旅游休闲特色镇,京郊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目前京郊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还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完整系统,不少小城镇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引导、特色不突出,存在趋同、缺乏高品质旅游产品、与特色文化融合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京郊小城镇旅游产业的特征、问题、特色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通州区西集镇旅游发展的实例,对京郊小城镇旅游的特色规划策略进行探讨。 2 京郊小城镇旅游产业特征 2011年,北京小城镇接待旅游人数3511.8万人次,同比增长5.5%;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20.9%。2006—2011年,小城镇接待人数年均增长率达9.9%,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6.6%,均高于同期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截至2011年底,北京乡村旅接待户达1.5万户,从业人员6.4万人,认定市级民俗村207个,共9970户,京郊小城镇旅游呈快速发展趋势,发展京郊旅游势在必行。 由于小城镇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各不相同,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的类型,并吸引相应的不同类型的游客。(见表1) 2.1 京郊小城镇旅游业发展类型 对于小城镇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形成不同类型划分,京郊小城镇按照资源要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风景名胜型,本身具有吸引力较强的景点和人文资源,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二是生态资源型,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绿化率高,以开展农业生态观光为主;三是创意体验型,依托本身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或民俗特点发展参观与创意体验游。 2.2 京郊小城镇市场客源分析 京郊小城镇的市场客源包含不同需求的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商务会议人群和培训学习人群,养老养生人群等,不同的人群在旅游方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主要包含以下3类:一是周末休闲体验型游客群,多于周末出行,多为城市中工作的与家人或朋友相聚的游客,他们主要选择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创意体验等活动来满足“慢活、慢游”的需求;二是养老养生旅游型游客群,主要是中老年和爱好养生的游客,选择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可长期居住疗养的地方;三是会议培训型游客群,主要是商务会议和企业培训的游客,选择提供酒店住宿餐饮,也可开展创意体验活动的地方。 表1 京郊小城镇旅游资源与客源分析表 资源类型 风景名胜型 生态资源型 创意体验

资源条件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村镇、主题园与游乐区、历史文化村镇 湿地保护区、山林生态区、风景协调区、生态隔离区、生态农田区 、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花卉苗木种植园 、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特色村镇、文化创意旅游、民俗体验活动、节庆活动

吸引游客类型 周末休闲体验型 会议培训型 周末休闲体验型 养老养生旅游型 会议培训型 周末休闲体验型 会议培训型

经济支撑 对当地经济的要求一般,但要做好旅游区的生态保护与服务设施建设 需要经济发展较快,满足公务、商务会议活动的需求 对当地经济的要求较低,可发展生态体验旅游 地区经济需较为发达, 可吸引长期旅游度假老年人群 需要经济发展较快,满足公务、商务会议活动的需求 对当地经济的要求一般,但要拥有足够的创意文化或民俗特色 需要经济发展较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满足公务、商务会议活动的需求

3 京郊小城镇旅游规划缺乏特色

3.1 小城镇旅游缺乏整体特色规划,与当地文化融合度不高 京郊小城镇旅游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的状况[1],缺乏对一个小城镇整体旅游产业的规划,往往一个小城镇中拥有资源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良好产值很高,但镇域其他地区旅游产业萧条,没有被带动发展。小城镇旅游产业只注重观光游览型的旅游资源,忽视了历史、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将文化融入进整体旅游开发中,对各种参与体验式、文化类旅游和专项旅游开发较少,导致旅游业态单一,影响了京郊小城镇旅游的竞争力。 3.2 小城镇内部旅游产品缺乏特色,造成相互竞争 京郊小城镇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一个小城镇内旅游产品重复率高,没有进行差异化发展,造成互相之间竞争激烈。且各景区之间旅游产品缺乏协调与联系,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类型多样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优势,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旅游空间多呈散点分布,缺乏线型廊道的连通,旅游系统整体关联性差。 3.3 旅游产品规模小,品牌效应差 小城镇旅游产品普遍存在规模小的问题,经营者缺乏树立特色品牌的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许多小城镇虽然旅游产品多,但开发投入不足,深度不够,缺乏重点,精品少,导致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总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吸引力低,进而影响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3.4小城镇之间相互效仿,特色被破坏 小城镇旅游建设互相模仿,造成了特色个性的丧失,相互模仿使原本具有特色的创新旅游产品和模仿的相似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下降,类似的旅游产品很难再次吸引游客。缺乏与周围小城镇的协作,孤立进行产品设计,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恶性竞争。 4 京郊小城镇旅游规划特色的重要性 特色对于京郊小城镇旅游规划至关重要,缺乏特色就缺少吸引力、竞争力、失去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与动力,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 4.1拥有特色能增加旅游吸引力 小城镇旅游的差异能形成互补,互补才能吸引游客流动,而雷同的旅游产品会形成替代品,替代导致游客的分流或转移。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求新求异的活动,这种心理是驱使人们外出旅游休闲最基本的动力,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差异性越大,旅游产品特色越鲜明,吸引力就越大,[9]回收项目建设投资成本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4.2 拥有特色能增加竞争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小城镇旅游要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独特的形象和产品个性化是必然选择,只有强调差异化、突出个性化,才有利于增强旅游小城镇的竞争力。 4.3 特色是小城镇旅游规划的核心 做旅游规划是为了使小城镇旅游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开发高质量、特色鲜明突出的旅游产品。旅游规划中突出了特色,旅游产品才会有特色。特色不仅要表现在规划的理念和旅游项目上,更要体现在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这样旅游地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 5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京津冀一体化要求区域旅游以旅游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以产品开发为动力,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创区域旅游合作多赢局面。具体到通州区的旅游发展,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要传承好运河文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宜居水平。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自身良好的地理区位、灿烂的运河文明、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将承接北京外溢的旅游功能。而西集镇作为通州东部的三面环水的小城镇,利用自身自然优势,建设高标准服务设施,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是必然趋势。 5.1 西集镇概况 通州区西集镇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距通州区卫星城约21公里,距北京市区东四环约25公里,镇域面积90.65平方公里。西集镇地处潮白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北运河和潮白河环绕镇域东、西、南侧,北运河在镇域内水域长28.8公里,运河大堤全长22.1公里,沿岸树林、草地、水域、乡间小路相映成趣,潮白河在镇域内主体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镇域东北部还有湿地资源,岸边风景宜人。镇域林木覆盖率高,各类果品种植园共3.2万亩,蔬菜大棚2000多座, 素有“东方绿谷”之称。 5.2 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5.2.1优势 5.2.1.1 区位条件良好 通州是北京参与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西集镇地理位置紧邻津、冀。镇域境内有京沈高速公路,自西向北穿过西集中央,镇西部是103国道,规划七环路从镇域的东南部穿过。不论是交通还是地理区位,都为吸引京津冀游客,发展旅游做好了准备。 5.2.1.2 生态资源良好 西集镇林木覆盖率高于通州区其他乡镇,居于首位,且三面环水拥有湿地资源,北运河和潮白河的风光优美宜人,为西集打造生态宜居城镇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5.2.1.3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通州区2012年乡镇功能定位的专项研究中西集镇属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区,倡导发展生态休闲小镇。另外第一产业丰富的果品种植采摘已初具规模,尤其樱桃果园质量较高,为旅游业结合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2.2 劣势 5.2.2.1旅游产业缺乏特色,产业融合度低 西集镇虽然果品种类丰富,一产发展良好,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仅以每日集市的形式为本镇居民提供日常消费服务,档次低,辐射面小;仅有的农旅结合为部分果园采摘、鱼塘垂钓,没有形成一三产结合主题鲜明、创意独特、品位高端、文化丰富的农旅休闲体验游产品。与京郊其他小城镇相比三产对一产带动不足,二三产更加缺乏融合。 5.2.2.2镇域风貌无特色,水平有差异 镇区内整体绿化率高,河堤区域和滨河绿带景观良好,但镇中心、工业区和部分村庄景观风貌欠佳,建筑风格单一无特色,缺乏绿化,与西集镇生态环境良好、风光优美的形象不符。 通过对西集旅游发展条件的分析,明确了其生态休闲小镇的发展方向,其旅游业发展类型属于生态资源型,旅游产业发展可选择休闲体验、养生养老、会议培训各种类型。 5.3 西集镇特色旅游规划策略 5.3.1 明确西集镇资源特色,确定定位,打造旅游品牌 通过分析现有资源,明确西集最主要的特色是生态资源、运河资源、运河文化、大面积果园,在运河文化的开发中,要注意与通州新城的差异性,不要建设与新城类似项目。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且现代城市居民对养生旅游越来越感兴趣,故将西集镇产业发展定位为“运河养生,悠享西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依托便捷的交通,以生态环境为本底、运河文化为底蕴、运河景观带为联接,打造西集都市型现代产业“运河文化、生态养生、养老度假、农旅体验”等特色,建设集观光旅游、创意体验、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小镇,形成生态宜居的悠享度假胜地。 5.3.2 规划特色旅游产业结构与空间系统,镇域内外联动发展 将镇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把整个镇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统一规划形成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系统(见图1),平衡好各类旅游发展和其它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西集镇旅游产业结构为“一轴、两翼、两核、五片区”,一轴为产业联动发展轴,是促进一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