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9卷第5期 广州化工 ·51· 二氧化碳脱除原理及工艺 朱振玉,刘恩举,杨杰,宋峰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 摘 要:介绍了脱除空气和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工艺。根据二氧化碳的脱除原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了二氧化 碳的脱除方法和相关工艺,并对各种技术最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碳脱除;原理;工艺
The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ZHU Zhen—yu,LIU En—ju,YANG fie,SONG Feng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49,China)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lated processes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flue gas and air were intro- duced.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the carbon dioxide removal method and the related technolo- gy we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and the prospect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technologies were ana— lyzed. Key words:carbon dioxide removal;principle;technology
二氧化碳分子式为C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能 溶于水,对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辐射吸收效应。2005年,我国CO: 排放量约为38亿吨,燃煤电厂CO:的排放量约为23.56亿吨, 2007年,我国的CO: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人均5.1吨。 2009年全球CO 排放量为200亿吨。预计到2050年,全球气温 升高1.5~4.5℃,平均气温将达到16~19℃。气温超高25℃ 后,人类死亡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J。所以加快我国降 低大气中CO 浓度的进程已经刻不容缓。降低大气中CO 的浓 度,有利于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而脱除收集后的CO 又可 应用于石油开采、食品加工、有机合成 J,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和经济意义。 目前,根据CO:的脱除原理,国内外脱除CO:的方法可以分 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生物法。 1物理吸收法 1.1物理吸附法 物理吸附法脱碳是指依靠吸附剂对混合其中不同组分吸附 能力的差异来分离混合气。此方法对温度和压力的要求较低, 设备投资较少。工业上主要的吸附剂有分子筛、活性炭、硅胶 等。 张丽丹等 通过对5种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 面官能团、再生性能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孔径分布在0.5~ 1.7 nm时,吸收CO:较理想,她发现羟基可以增强对CO 的吸 附能力。艾莹莹等 在六种不同的吸附剂上对吸收低浓度c0: 的能力做了研究,其中经铝溶胶粘合剂成型的5A条状分子筛对 CO 的吸附效果最佳,而且,此种分子筛在经过5次再生后,吸附 效果几乎不变。徐晓亮等 用体积法在0℃和30℃两种温度 下对CO 、CH 和N 在不同的硅/铝比的B沸石上的吸附分离 性能做了研究,结果显示,此种沸石对CO 有较高的选择性,硅/ 铝比对CO 的吸收量影响很大。 1.2膜吸收法 根据膜的组成,用于分离CO:的膜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两 种,膜吸收原理如图1所示。有机膜分离系数高,但是气体的透 过量小,工作温度为30—60℃,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中空膜, 吸收工艺有两种,如图2所示,烟气采用壳程流动,吸收液采用 管程流动;烟气采用管程流动,吸收液采用壳程流动。
混合气体
作者简介:朱振玉(1988一),男,主要从事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E—mail:zzyweifang@yeah.net. 通讯作者:宋峰。E—mail:workstation2011@163.corn
图1膜吸收原理图
吸收液 52· 广州化工 2011年39卷第5期 管程八厂f 壳程…门 量 器三三圣 重 壳稗入lI 图2膜接触器结构图 -. 管程f}ln
膜吸收法中,吸收效果不仅与膜的孔径和结构有关,而且与 吸收液有很大的关系。陆建刚等 以N一甲基二乙醇胺 (MDEA)水溶液为吸收剂,采用疏水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 (HFPPM)组建为膜接触器,研究了分离CO /N 混合气传质性 能。实验结果表明:此种组合分离混合气具有较快的传质速率 和较高的分离效果。朱宝库等 利用HFPPM和不同的吸收液 分离CO:/N 混合气体,结果显示:吸收剂性能依次为单乙醇胺 (MEA)>NaOH>二乙醇胺(DEA)。 1.3变压吸附法 变压吸附法就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量随着 压力变化而呈现差异的特性,由选择吸附和解吸两个过程组成 的交替切换循环工艺。此工艺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稳定,能耗 低,无污染、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但是对设备要求较高,投资较 大,吸附剂用量较大。 徐冬等 分析了变压吸附工艺存在的问题:处理后的气体 仍然含有水蒸气,几乎所有吸附剂会先吸附水蒸气、后吸附 CO,,且会引起压降,生成碳酸腐蚀设备。黄建斌等 申请了“变 压吸附法从f昆合其中提取CO,”专利,它的工艺过程是进气后第 个塔冲压,结束后均压放气,将废气释放,废气进入第二个塔 冲压,同时第一个塔在进行抽真空解析获得产品,第二个塔的废 气进入第三个塔如此循环。 1.4低温一变温吸附法 低温一变温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某一 气体吸附量的差异进行化工生产的。此工艺可以通过压缩、冷 凝、提纯的工艺获得液体CO,产品,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R·库马尔等… 发明的“变温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塔中第一 层和第二层的组合去除空气中的CO,,其中第一层除去水分;第 二层出去CO ,所用吸附剂包括NaX、NaMSX或NaLSX型沸石。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时,CO 会凝结,堵塞通道。在TSA—PPU试 验中,原料压力为0.59~0.76 MPa,温度为12~25 cc时,浓度为 400 mg/kg的CO 的吸收率几乎可以达到100%。D.P奥康纳 等… 发明的“气体低温分离的工艺和设备”的工艺流程为:临时 提供备用的第一气体,分离混合物时,至少有一个低温蒸馏系统 产生液化的第一气体,并作为存量,然后再热交换机上进行间接 热交换,使之气化,产生第一气体。这可以防止第一气体产量降 低,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2化学吸收法 2.1 有机胺吸收法 对CO:的吸收方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有机胺脱碳法。 有机胺脱碳法包括一乙醇胺法(MEA法)、二乙醇胺法(DEA 法)、活化MDEA(N一甲基二乙醇胺)、烯胺法等四种方法。胺法 吸收CO 的本质是酸碱中和反应,而且这~一反应随温度的变化 能成为可逆反应,如MEA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有: CO2+H2O H2CO3 H,CO{ H +HCO/
HCO/ H +CO;一 RNH2+H RNH 2RNH2+CO2 — RNH +RNHCO{ 12] 朱建华等 发明了一种高效吸附c0 的有机胺一介孑L复 合材料,它以介孔材料的合成原粉直接为载体涂布有机胺,将有 机胺高度分散。此材料对含有低浓度CO:的气体具有很高的吸 附功能。Zare Aliabad,H.等 用MDEA和DEA的同时吸收 CO 和H s,并用了电解实验和胺的程序模块和状态方程进行模 拟。发现增加胺的温度、浓度和流速可以增大CO 和H:S的吸 收率。提高默弗里效率反应塔的温度,吸收反应将转移到反应 塔底部,并提高了酸性气体的吸收率。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 首次推出空间位阻胺,与生产上常用的胺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 性,其缺点为蒸汽压高,价格昂贵,国内对位阻胺进行了改进,开 发了一种复合型空间位阻胺。经金陵石化公司化肥厂和云南解 放军氮厂生产发现,复合型位阻胺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 投入大大降低 。 2.2 O /CO 循环燃烧法 化学循环燃烧技术(CLC),是0 /CO 循环燃烧的雏形,其 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最初是由德国的两位化学家Rither和 Knoche提出的。化学循环燃烧技术中O 的载体为金属氧化物, 主要有NiO、Fe,O 、CuO和CoO等。
图3 CLC系统示意图 黄志军等 把矿石燃料与O 一起送入炉膛,与废气混合, 当炉膛内废气的CO 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废气导出,废气经冷 却、烟尘分离等工艺,从而得到需要回收的CO:,其工艺流程如图 4所示。在此工艺中,0 是从分离空气过程中获得的,直接把0 通入炉膛内,需要严格控制0:的流量,否则会引起爆炸。
煤+CO
图4 02/CO2燃烧工艺流程示意图 排炯
回收f:(1_
2.3喷氨法 喷氨法已经应用于去除燃煤电厂废气中的SO,气体。从化 学动力学角度分析,氨水与CO:的反应极易进行,而且在氨水过 量的条件下,CO 几乎可以完全反应,而且反应是在常温、低压 下进行的,对设备要求不高。 王阳等 通过对试验温度、氨水浓度、摩尔比的研究,发现 低温有利于CO 的吸收;氨水浓度低(10%)时,停留时间对吸收 率影响很大,高浓度(15%)的氨水受影响很小。董建勋等¨ 也 做过除烟气中c0 的研究,数据显示:当氨水浓度到达17.5% 时,摩尔比的影响很小;由于烟气中c0:浓度较低,反应过程中 反应塔内的温度几乎无变化。秦锋等¨ 从反应能耗方面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