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太行山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目标
总目标:营造林 356 ×104hm2 防护林比例 23.8%—41.1% 经济林比例 13.6%—27.2% 基本控制该地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有明显 改善 阶段: 1986—2000 造林136×104 hm2 15% 2001—2010 造林178×104 hm2 2011—2051 造林 42×104 hm2 35%
太行山绿化工程关键技术
太行山绿化工程关键技术:
绿化整地技术 径流林业技术 绿化造林技术 覆盖造林技术 树种配制技术 径流林业技术 覆盖造林技术 绿化整地技术 以水量平衡原理和土壤-- 植 目的:改善土壤条件和水分状况, 地表加覆盖物,减少蒸发, 保, 被 -- 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 减少水土流失,蓄积利用雨水, 蓄水分、调节温度、改善土壤理 为指导,运用工程富集技术,对 使雨水资源化建设具有防护功能 化性能、促进植物生长 的人工林与天然植被相结合的森, 有限的天然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 的人工林与天然植被相结合的森, 树种配制技术 使其以径流的形式叠加、积存保 林生态系统。 树种搭配,形成多树种、多层 蓄。 带状整地、 块状整地 次的造林恢复生态环境。 ——减少径流流失,减少土壤冲 反坡大鱼鳞坑整地实验,土 刷,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林木 层深、营养供给大、土壤含水量 成活率 高。
太行山绿化工程的保证措施
造林树种筛选 优化造林模式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植被结构 实施封禁措施 人工促进恢复 林业工程理论保障
案例二: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恢复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因 :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 气候、地形、水文、
人为因素
——商业采伐 ——商业采伐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 ——自用材和薪炭材采伐 ——自用材和薪炭材采伐 ——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 ——工程破坏 ——工程破坏
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
各种稳定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 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改变 , 进 一步导致原有系统的演替途径发生变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 , 使系统中原有的土壤环境及小气候趋于恶化 , 不利于 原有系统的恢复
内部环境恶化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恢复策略
传统的恢复策略
人工 自然更新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滇西北已开展了退化林地人工恢复 工作 , 但由于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 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 引 起退化的干扰体系各不相同 , 退化程度各异 , 植被恢复较为困 难 , 仍存在许多问题: 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 造林树种单一 第二 , 造林模式单一 第三 , 缺乏景观观念 第四 , 自由放牧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恢复策略
近自然林业
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
“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采伐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 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 被的关系相接近 , 使林分能进行自发生长 , 达到森林生物群落 的动态平衡 , 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恢复” 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恢复”
案例一:太行山绿化林业生态工程
起黄河,北至桑干河,西临 汾河,东止华北平原,总面 积1219× 104hm2
基本情况:太行山区南
壤贫瘠,成土母岩主要为花 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水 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基本问题:土层浅,土
太行山生态系统类型(以退化程度划分)
山地生态系统完全破坏,植被盖度小于30%,土 层厚度小于10cm;(16%) 山地生态系统基本被破坏,生境条件已经逆变, 土地生产力极低,土层厚度30cm以下;(50%) 山地生态系统相对失衡,生境条件处于脆弱的转 折阶段;(20%) 山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境条件良好。(14%) )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Natural Capital Degradation
Major Causes of the Destruc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ropical Forests
Basic Causes
• Not valuing ecological services • Crop and timber exports • Government policies • Poverty • Population growth
1950 — 82.80 8.60 — — —
1973~19 76 261.24 121.86 12.70 95.3 20.21 49.82
1977~ 1981 263.52 115.28 12.00 102.6 27.81 45.93
1984~1988 267.42 124.65 12.98 105.7 31.01 42.14
产品生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 产品生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空气、稳产高产、保护生物多样性 空气、稳产高产、
森林生态系统概况
分布
森林占陆地表面的25% 其中2/3分布在 1/3分布在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主要表现:森林面 积较少、林分结构单 一、林地土壤质量变 、 差、初级生产力降低、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 态服务功能下降等。 原因:农田侵占、 伐木、采矿、道路扩 展和基建工程。
Cash crops Settler farming Cattle ranching Tree plantations
Secondary Causes
• Roads • Fires • Settler farming • Cash crops
Logging
• Cattle ranching • Logging • Tree plantations
疏林灌丛地和部分荒草坡以消除人为干扰、促进自然恢复 为主,通过自 然过程缓慢恢复 人工种植目 的树种、抚育已存在的目的树种、在消除消极 的人为干扰的前提下 , 配合人工抚育促进天然恢复
谢谢
班级:生态091
1989~19 93 256.77 133.70 13.92 107.85 33.78 42.82
1994~19 98 263.30 158.94 16.55 112.7 46.67 43.95
1999~20 03 258.32 175.01 18.21 124.56 53.12 44.58
表:1950~2003年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
森林恢复生态工程
班级:生态091
报告流程
11 2 3 4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退化 森林恢复工程 案例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
定义:
森林生态系统 是以乔木为建群种 或优势种的生物群 落与其所在生态系 统相互作用,形成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 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具有很 高的效率 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具有很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重 要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了多 种生态服务功能
Fires Roads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
□ 次生林的恢复:
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 抚育间伐
□ 天然林的保护:
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生命力
□ 森林恢复重建后的持续管理
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
年份 林业用地 森林面积/ 万 hm2 森林覆盖率 /% 森林蓄积量 /亿 hm2 人工林面积 /亿 hm2 针叶林面积 比例/%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其退化程度、植被情况和退化因素可将滇西北亚高山 地区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 5 个类型 :
本植物生长
石漠化裸地
裸岩面积超过 40 % , 土层厚度不足 20cm , 几乎没有木
荒草坡
多是人为反复干扰所形成
一般离村落稍远 , 受人为干扰强度较低 , 不是主要的放 牧地 , 植物受牲畜啃食较轻 , 阔叶树种得以萌发生长。此类退化林地已具备 阔叶树种得以包括采伐迹地 , 火烧迹地和虫灾迹地 , 是新成退化林地类型
退化林地类型
次生林地
是原生植被遭破坏后经一系列的演替 , 恢复到较好阶段的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特征
滇西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包括 : 结构改变 功能降低
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
系统结构的改变必然造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 使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