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赵培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各位学员,你们好,今天我们主讲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中心工作,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也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今天我们就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这两方面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建设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而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辟的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断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各个领域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发展。
今天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样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那它有哪些构成要素,它如何实现自己配置资源这样一种功能与属性,所以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属性。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探讨我们当前,特别是在新时期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我们如何破题,如何解决难题,是我们要探讨和思考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一)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要想说明和说清楚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要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方式的属性和构成来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不同的两种经济组织的方式,即人的经济的活动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有这两方面的差距和不同。
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是什么,首先要把握商品经济,要想知道商品经济是什么,就要知道它和自然经济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特别是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时候,首先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经济的这样一种经济组成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认为好像讲到市场经济,讲到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组织社会生产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
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来看马克思怎么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商品经济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有商品经济的这样一种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
但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商品的生产,也就是生产商品的这样一种行为,才成为一种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劳动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任何时代。
这一段话所讲的这么一个意思,是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经济的特征。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来看,他讲到了任何的社会形态中其实都存在着商品经济的形式,或以不同程度的方面表现出来了。
但这样的一种商品经济或这样的一种经济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由于商品生产的这样一种突出的属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样一种前提和手段。
正是由于生产出来的商品,正是由于生产出了这样一种以商品生产为基本属性的社会经济方式,才使得商品经济可以带来剥削和剩余价值。
而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一种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一切时期的经济结构。
所以这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论断。
讲到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这里边的区别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简单地来说,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商品的生产,为什么这么说?自然经济讲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那么,什么叫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吃喝住穿的需求,人只有满足了自身吃喝住穿的需求才能发展,才能存续,才能维持人类的演进,才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这是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那么,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需求,那么,人就要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
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同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这样一来才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这是人的发展和存续所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状况下,人作为一个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好,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也好,他始终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去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生产需求,如今天我发现我没有喝水的杯子了,那我就去自己找一个杯子,发现桌子坏了,我就去生产或制作一张桌子,当我没有鸡蛋了,我就去养两只鸡,然后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这是自然经济的基本形式或表现特征。
在自然经济的经济组织方式下,人总是通过自己个体的劳动来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生存需求和物质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分工的出现,那商品经济也慢慢发展起来,为什么这么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开始专门地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劳动,比如说,铁匠就专门来打铁,而木匠就专门地用来生产桌椅板凳等木质结构的东西,农民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而且是专门地从事某一种粮食作物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从各种各样的劳动转向专门地从事一项劳动,这是人类分工的第一次发展。
随着人类分工的发展,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从各种各样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专门地从事某一种劳动,这样它所带来的优势是使得自身或人在某一方面的生产活动中所具备的先天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的人非常擅长做铁器,有的非常善于做木工活,还有的人比较会种粮食,会种水稻,会种小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分工就以这样的一种形式被确立下来。
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它首先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它带给个人的也是一种生存的风险。
我专门地从事了某一项工作,那这样的一个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我全部的社会生活的需求?这一点是不确定的,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的风险。
这样的一种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人就要面临着第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来交换。
因为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其他各个方面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仅需要这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别的方面的物质生活的资料,所以单一的生产并不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所以,为了使自己各方面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生活资料的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他就必须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进行生产,通过交换的行为和方式使得自己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需要得以满足。
所以,这一个是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演进之中的重要区别,分工和交换的产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商品经济。
所以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的经济形态,是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长起来的,特别是由于分工和交换,导致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所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的主要区别、主要的影响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这样一种社会叫做“商品经济的社会”。
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自然经济中,我们从事生产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它是自然经济。
然而在商品社会中或在商品经济中,正是由于人们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我们对于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就不再指向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而是直接指向了交换本身,所以我们全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进行交换?是因为如果不交换就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为什么要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从这样的一种孤立的生产变成了一种专门的生产。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交换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这样一来,商品经济的产生作为对传统的或是一种自然经济下的经济组织方式的一种超越和变革,它深深地根源于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它又是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来看,它依然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整个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一致的。
因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交换,有交换,他们交换的对象主要是商品,我们今天的生产主要的目的依然是要把商品生产出来,我们生产商品的目的依然是要进行交换,也就在交换中我们的目的、生活的需求、人类发展的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满足,所以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特别存在于某一个社会阶段或社会形态上的经济组织方式,相反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行为的方式,而且它的存在与发展深深地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区别。
(二)苏联模式的终结但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后,我们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等同起来,并且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等同起来。
这一点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反映,而且在苏联,在苏俄时期也有过这样的认识,如在列宁晚年期间,他们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是要消灭商品经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冲突、相矛盾,因而必然是要被消灭掉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认识的误区之中,在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下导致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有了错误的认识。
那么,我们在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认识到商品经济这样的一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源,没有深刻地理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制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始终遵循的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也就是我们在经济的建设的方式上一直是照搬着“苏联模式”。
由国家来调控社会生产和分配。
这样的一种模式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不算很发达的国家里边,它通过国家的这样一种形式将工业和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整合起来,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生产的各种要素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组织起来,这样改变了以前生产的这样的一种落后、分散的状况,使得生产方式在更高的社会组织行为下进行。
这样一来,它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