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语歌曲的缘起潮语歌曲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产生的。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到了90年代初,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西方各种文化潮流的涌入,新时期的文艺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现代主义思潮的濡染、文化艺术潮流的变化和影响,使得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流行音乐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渗透力迅速进入内地,风靡大江南北。
港台的流行歌曲和欧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及富有时代感和节奏明快、多元的传播形式深受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审美趋向也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受到粤语歌曲和闽南歌曲的影响,80年代末,汕头市宣传文化部门顺应时代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潮汕也应该有自己的且能体现时代风貌的特色文化品牌,于是提出“创作用潮人自己的地方语言谱曲、演唱的现代流行歌曲,与粤语、普语歌曲争一席之地”①。
于是,潮语歌曲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终于出现在世人的文化生活中。
二、潮语歌曲与潮汕文化的渊源关系(一)与潮州方言歌的关系潮汕大地人杰地灵,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异彩纷呈,如潮州音乐、潮剧、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等经过历代潮汕人民的创造、探索和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文化,享誉海内外。
潮语歌曲的形成、发展可以说是与潮州方言歌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在方言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新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富有旋律性、歌唱性和时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
因此,它才被冠名为“潮语歌曲”。
“潮州方言歌的前身是用潮语唱诵的里巷歌谣,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早期寓于口头文学,有词无曲,只念不唱,来源于潮州歌册,此前在乡村经常可以看到一本本的歌册,一些阿婶、阿姆经常会在街头巷尾吟诵。
”②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含蓄,有浓郁的民俗味,是流传于潮汕民间的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
自明中叶潮剧盛行之后,有人把这些歌册结合潮曲的曲调或者是潮剧中的曲调来吟唱,这是潮州方言歌早期的一种创作和演唱方式。
“自明末清初的潮州民歌(歌册)至近代潮州方言歌,已经历4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民歌也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演变,其旋律从简单到复杂,写作和表演形式也不断提高。
”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发动群众搞革命的需要,原闽粤赣韩江纵队游击队一名战士,后来成为著名潮人音乐家的陈玛原先生,他吸取了这些歌谣,运用谱曲的方式创作出第一首方言歌曲《跷仔苦》[1]。
谱例:其作曲的方言歌剧《赤叶河》采用戏曲和潮曲的基本音调进行创作,对方言歌如何歌曲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谈潮语歌曲的传播与思考文/陆小兵 陆 茵摘 要:潮语歌曲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产生的。
潮语歌曲虽然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喜人成绩,但是从词曲的创作、演唱、编曲、传播等各方面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更需要潮籍音乐人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潮汕音乐人所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潮语歌曲;传播;音乐元素;潮州方言歌索,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如在歌剧《赤叶河》中的一段“天顶飞雁鹅”就是在音调上利用了潮州音乐的活五调创作而成。
谱例:后来,经过几代潮籍音乐家的不断探索、创新,潮州方言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如已故的前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郑诗敏先生创作的《潮汕好》。
这一类是属于创作歌曲体,就是根据歌词音韵的高低、快慢及其情绪,利用现代的作曲技法用带有潮州音韵特点的方言词汇和语言特点来写作旋律节奏的原创潮州方言歌曲。
陈厚实词,郑诗敏曲,《潮汕好》。
1=G 2/4还有原汕头市文化局局长陈纤作曲,李英群作词的《雨微微》等。
他们利用现代作曲技法把带有潮州音韵特点的方言词汇和语言加入到新旋律、节奏的创作中,使歌曲的旋律与语言的声调协调统一,提升了潮州方言歌的歌唱性。
潮语歌曲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几代音乐前辈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所打下的良好基础。
(二)潮语歌曲与潮汕方言的关系潮语歌曲是潮汕地区新兴的一种带有都市流行音乐特质的“地方话”歌曲,是继潮州方言歌之后在潮汕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方言流行歌种。
潮语歌曲是用潮汕话创作和演唱的方言流行歌,也是按照潮汕话的语言特征规律进行词曲创作和演唱的方言流行歌。
因此,“潮语歌曲的语言使用属性,无论是填词、作词或谱曲,必须遵循潮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2]。
与潮州方言歌相比较,传统方言歌是求字正音准,谱曲时一般是“曲随字走”,音乐性不够强,一旦脱离唱词,音乐的意义也随之丧失。
而潮语歌曲则不然,它是依据时代对歌曲、节奏、旋律、配器的要求而进行创作的。
因此,潮语歌曲要求音乐和语言两个要素都必须在作品中获得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并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
三、潮语歌曲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征潮语歌曲在潮州方言歌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流行音乐元素,使之更富有旋律性、歌唱性和时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
潮语歌曲突出流行歌曲的作曲法,运用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元素的巧妙交融,为潮语歌曲增添了更加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和独特韵味。
潮语歌曲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内容上与本土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式上与流行音乐语汇和民间音乐语汇相结合。
纵观潮语歌曲的表现手法,它的音乐创作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其中一部分音乐吸取流行音乐元素及外地民歌音调表现,也有一部分作品是以传统民歌、潮剧戏曲和潮洲音乐的音调为创作素材,这部分作品更富于乡土特色性。
谱例:1.流行元素(摇滚风格)《你着控制》这是一首典型地运用流行音乐元素(摇滚风格)的潮语歌曲。
全曲保持在八度音域内,比较口语化,很适合群众性咏唱。
在作曲手法上,歌曲中间采用转调处理,在第九小节由#F 大调转至A 大调至十六小节又回到原调,但在调式上仍属五声宫调式,调性的改变丰富了歌曲的色彩性。
2.潮州音乐元素《出水莲》《遥思》这首潮语歌曲《遥思》既保留了潮州音乐《出水莲》的音乐特点和韵味,又在演唱和配器上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手法进行了处理。
在演唱上采用通俗唱法,以口语化为基础,声音处理轻柔、细致,如诉说般,准确地表达了歌曲的思想感情。
3.传统民歌(渔歌)《一壶好茶一壶月》《一壶好茶一壶月》是在原来渔歌短小的一段体、2/4拍的基础上,改为4/4拍,采用节奏拉宽一倍的手法,如将八分音符改为四分音符,且运用切分节奏等,使原来渔歌节奏紧凑、明快的音乐情绪改变为缓慢、抒情的音乐情绪。
再通过增加歌曲的衬词、衬腔、发展乐句,扩充歌曲的篇幅,达到进一步渲染、抒发思乡之情的艺术效果。
潮语歌曲的体裁、风格、类型丰富多彩,演唱形式也呈多样化,有的采用通俗唱法或民族唱法,也有些是采用美声唱法或以合唱形式表现的。
如:4.合唱《俺是潮汕人》以上两首潮语合唱歌曲均采用西洋合唱作曲的技法,通过多声部混声合唱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展现出流行与高雅的完美统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把潮语歌曲的表现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潮语歌曲的演唱特点潮语歌曲与其他歌曲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用潮语演唱,这就像粤语歌曲是用粤语演唱的,闽南歌曲是用闽南语演唱,并因此而有别于一般普通话歌曲一样。
潮语歌曲正是以潮语的语言特点、声韵特色(有八个声调,如:分、粉、训、忽、云、混、份、佛)所造成的抑扬顿挫和音乐性都比较强的语法习惯来区别于其他类型歌曲的演唱的,而方言的声韵特征有时恰恰给潮语歌曲带来了风韵独特的音腔特色。
在演唱歌曲时大体还是以汕头市口音为主,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情感要求,灵活调整歌唱关系,形成一定的声音造型,与潮州方言歌曲相比,方言歌强调旋律服从语言(潮汕之地揭阳、潮安、澄海的语言音调有所区别)以便达到字正腔圆,收声时往往口腔及牙关打开不够充分,口型较扁,音色变化欠丰富,听起来较生硬、呆板,旋律性和律动感不够强,戏曲化的成份也较多。
而潮语歌曲的演唱是结合一些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语言有时会偏向旋律走向,咬字就没有像潮州方言歌咬得那样“紧”,较为口语化,但也会注意语言韵律特色的口语化,力求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感染力和演唱的独特韵味。
“潮语歌曲作为潮汕方言区的一种,融合了流行音乐与民俗文化的新兴艺术,无疑是一种适应了时代审美趋势,使潮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朵艺术奇葩”[3]。
四、潮语歌曲的传播发展历程及现状1990年,由汕头市广播电视局与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联合发起了潮语歌曲创作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潮语歌曲新作新唱的大赛活动,开启了潮语歌曲传播的序幕。
从1990年开始至2008年,先后举办了六届潮语歌曲创作大赛,时间长达20多年。
期间,创作了一千多首潮语歌曲。
每一届都收集了12至16首歌曲录制成专辑,其中有很多优秀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至今仍在传唱。
如《一壶好茶一壶月》《水乡晨曲》《苦恋》《那一夜的月亮》《彩云飞》等堪称是潮语歌曲的经典之作。
这些佳作对后来的潮语歌曲的不断创新发展及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期间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和歌手参与潮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如潮籍作曲家陈小奇、马小南,本地作曲家王培瑜、刘建辉、蒋声欣、林伟文、徐东升。
词作家李立群、林锦城、李今风。
歌手有黎田康子、宋亦乐、方少珊、何家伟、杜伟坤、方育琪等。
但从2008年至2015年期间,由于客观原因,潮语歌曲一度发展缓慢,影响力下降。
从2016年开始,汕头广播电台开播了潮语歌曲的整档节目。
2017年更名为《潮语歌曲排行榜》,又一次掀起了潮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热潮。
从2016年开始至今,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有500多首歌曲参加展播打榜且每年都呈递增的态势。
相比以往,参与的人群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作品的体裁、型式更多样化。
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群众欢迎和热传的潮语歌曲,如《老同学》《阿嫲》《故乡是潮汕》《相思桃花红》《潮汕雅姿娘》、合唱曲目《月灯谣》《俺是潮汕人》等。
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新生代的创作型歌手,如李绪杰、余培煌、黄瀚,巫国祯、王国伟、李桂合以及“一指团体”等。
他们创作出了富有时代气息、更趋流行色彩的潮语歌曲,如《潮魂》《日落后》《茶语》《我爱潮汕小吃》等,给潮语歌曲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老一辈和新一代潮籍作曲家热心参与了潮语歌曲的创作,如资深作曲家、指挥家、现为云南民族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香港中乐协会创会副会长、香港中乐音乐顾问郭亨基先生,他创作了《故乡月》组曲及《渔歌》《俺是潮汕人》等几十首潮语歌曲。
还有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为汕头市戏剧艺术研究室的青年作曲家郑伊洋,也热心于潮语歌曲的创作,其创作的《月灯谣》等合唱歌曲深受群众的喜欢。
他们积极推广和弘扬潮语歌曲,为潮语歌曲的合唱及无伴奏合唱作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现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李志刚先生也为家乡创作了《夜色小公园》等潮语歌曲,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