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详细解读

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详细解读


影像学
绝大多数IDH野生型GBM表现出围绕坏死核心的厚、 不规则、增强的“外皮”肿瘤。在极少数情况下,不 存在优势质量。相反,肿瘤扩散到整个脑白质。 T2/FLAIR扫描上的融合性和斑块状白质高信号模拟 小血管疾病。甚至更罕见的变体是“原发性弥漫性软 脑膜胶质瘤病”。
CT检查特点
大多数IDH野生型GBM在NECT(图2A)上显示出低密度的中央肿块,周围有等密度 到中等密度的边缘。出血很常见,但钙化很少。明显的肿块效应和明显的低密度肿瘤 周围水肿是典型的辅助发现。CECT显示出强大但异质的不规则边缘增强(图2B)。 高血管性GBM中的突出血管被视为邻近肿块的线性增强灶。
发病特点图解
图1:左图尸检标本显示 “蝴蝶”形胶质母细胞 瘤,越过胼胝体,延伸 并扩大至穹隆。右图尸 检标本显示经典的原发 性胶质母细胞瘤多形, 具有出血,肿瘤环行 “外皮”围绕坏死核心。
肿瘤微观和大体特点
最常见的外观是围绕中央坏死核的红灰色肿瘤“外皮”, 占位效应和肿瘤周围水肿明显。血管增多和肿瘤内出血是 常见的。坏死和微血管增生是GBM的组织学标志,将它 们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区分开来。各种肿瘤细胞包含 GBM。多形性原纤维星形细胞,双核细胞,双极乏力但 有丝分裂活性的小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和奇异的 多核巨细胞都是常见的特征。GBM通常具有高增殖指数 (MIB-1),几乎总是>10%。
影像学
绝大多数IDH野生型GBM表现出围绕坏死核心的厚、 不规则、增强的“外皮”肿瘤。在极少数情况下,不 存在优势质量。相反,肿瘤扩散到整个脑白质。 T2/FLAIR扫描上的融合性和斑块状白质高信号模拟 小血管疾病。甚至更罕见的变体是“原发性弥漫性软 脑膜胶质瘤病”。
谢谢观赏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T1 C+显示围绕坏死肿瘤中央非增强核心的强烈但不规则的环增强(17-44)。主要肿块 外的结节状,点状或斑片状增强灶代表肿瘤向邻近结构的扩展。在标准成像序列上,肿 瘤细胞的小灶始终存在,远远超出了任何明显的增强或水肿区域。
MR影像特点图解
图3:一名71岁女性,患有精神错 乱,精神障碍,T1WI显示出巨大 的低丘脑右额叶肿,注意影像 标注中存在一些突出的“流动 间隙”,增强后的“硬尾巴” 征像。(17-44D)冠状T1 C+FS显示硬脑膜侵犯。影像学 诊断为胶质肉瘤,在组织病理 学中发现WHO IV级IDH野生型 GBM,MIB-1>70%,但无肉瘤 成分的证据。
与IDH突变型GBM(参见下文)相反,IDH野生型GBM分布在整个大脑半球。它们最 先侵犯皮层下和脑室深部白质,它们容易散布在紧凑的区域,如胼胝体体和皮质脊髓 区域。胼胝体对称累及是常见的,即所谓的“蝴蝶神经胶质瘤”模式(图1)。IDH野 生型GBM的大小差异很大,由于它们可以迅速沿着致密的白质区域广泛传播,因此在 初诊时最多有20%表现为多灶性病变。在多灶性GBM中,有2-5%是真正的同步性, 独立发展的肿瘤。
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
定义解读
•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颅脑常见 的恶性胶质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诊 断上分两种,分为IDH野生型和IDH 突变型,IDH突变即为为异柠檬酸脱 氢酶突变,是在这种肿瘤中发现的最 重要的遗传改变之一。该文主要着重 在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介绍。
• 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是所有星形细胞 瘤中最常见和最恶性的,WHO Grade IV, 占GBM的95%以上。IDH野生型GBM有时 也被称为“IDH野生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 瘤”,以区别于IDH突变型GBM,后者是 由低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引起的。
图2.A:CT扫描显示GBM的典型 发现,其等/低密度混合质肿块, 侧脑室移位。B:肿瘤非增强坏 死核心周围组织中央的不规则 增强“外皮”。
MR影像特点
T1WI显示边缘质量差,信号强度混合。亚急性出血是常见的。T2/FLAIR表现为异质性 高信号,肿瘤边缘不清楚,血管广泛水肿。可能会出现坏死,囊肿,转化为各个阶段的 出血,体液/碎片水平以及大量新生血管引起的“血流空洞”。T2成像通常显示易感伪 影的病灶(图3)。
治疗和预后
胶质母细胞瘤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最有效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辅以放化疗治疗,尽管如此,这些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还是不乐观。 GBM是一种无情的进行性疾病,IDH野生型GBM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 到1年,目前几乎所有研究结果均表示,年轻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期, 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也提示,年龄是最显著的预后因素。此外,MGMT 启动子甲基化是对烷基化剂反应的强烈预测指标,可以增加化疗敏感 性,有助提高预后。
临床特点
GBM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和婴儿),但最高年龄为55-85 岁。IDH野生型GBM倾向于发生在老年人(峰值年龄在60至75岁之 间),而IDH突变型GBM则早于十年或两年。男女发病比基本上相等。 临床表现随位置而异,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精神状态改 变是最常见的症状。颅内压升高引起的头痛也很常见。
大约2%的GBM存在由急性肿瘤内出血引起的突发性中风样发作。对于 患有自发性,原因不明的颅内出血的血压正常的老年患者,GBM的基生型GBM是假定的新生病变,没有可识别的低级前体肿瘤。但是,许多IDH野 生型GBM的特征性遗传改变(例如TERT启动子突变,EGFR和PTEN突变,10p和 10q染色体丢失等)也存在于大多数II级和III级野生动物中。类型的星形细胞瘤,提示 它们可能构成同一疾病的连续体。三种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即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Li-Fraumeni和Turcot综合征,显示出发展为IDH野生型GBM的倾向性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