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宋朝的法律制度
2、地方
路一级:监司;州:通判;沿边和战事地区:以走马 承受,形成了以监司为主、辅以通判、走马承受等地方 监察体系。
3、宋朝监察制度与唐朝的区别:目的在于加强皇帝权力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二、民事经济立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功利思想(了解内
容)
1、土地的商品化,租佃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2、城市中,原有的坊式制度被打破,形成了比较近代化
“垦(荒)田即为永业”。对于战乱、灾荒的弃田,规 定耕种者可以享有事实上的占有,并规定在几年内可以 减免赋税,如果十年内原主不来复业,则官府承认占有 者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实际上等于对弃田的取得实效制 度的规定。
B 可以通过买卖方式取得不动产所有权,并以“红契”
作为合法的产权证书,同时也是纳税的标志。不动产买 卖同时还要经过官府承认,缴纳契税,然后由官府在买 卖契约上加盖公章。
第一节 强化中央设备集权的 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2、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三)条法事类。 根据敕令格式及其发布时间汇编的方法,缺少条理,难
以检索使用,南宋淳熙年间改为根据法律的内容、性质、 功用,分门别类,依事编排,并将该体例成为“条法事 类”。现今保留者只有《庆元条法事类》残卷。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的市场、自由贸易不受限制。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3、导致纸币的盛行 4、形成一大批与官府争夺商业利益的富商巨贾,官府则
运用法律手段,限制其经济实力。
5、这种经济背景导致官府各级争相言利,并对当时的政
治思想学说产生了影响。
(1)功利思想
北宋有欧阳修、李覯、王安石,南宋有陈亮、叶适等。
(2)李觏
s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A 中央集权导致的地方衰弱,以及外族入侵的难度减小 B 禁军和冗官导致开支增加 C 文官制度导致兵力衰弱。
D 李觏偏重于荀子,而疏远于孟子,重视外部制度建设
(礼刑,仁者不能去刑),重视富国强兵(王道与霸道 没有本质区别)。
(二)《宋刑统》中的民事立法内容(考试内容):
C 严防考试作弊,做到公平竞争。创造了“糊名”(弥
封)、“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法。
D 在考试内容上,改变了唐代只考诗赋的做法,进士科
增加了经义等内容;还设有“明法”科,“试律令、刑 统大义、断案”,选拔司法官员
(2)恩荫 3、官员考课 (1)审官院和考课院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但前提是户绝。
A 财产无“承分人”的,即财产无儿无女继承的,可以
用遗嘱继承。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B 遗嘱继承人应该是缌麻以上的亲属,得到的只是遗产
的三分之一。
C 形式上,遗嘱应该“自陈,官经公凭”,或“经官投
印”,由官府进行公证,或由族众进行公证。
D 遗嘱的诉讼时效为10年 (三)经济法律规范
第一节 强化中央设备集权的 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1)编敕活动频繁 (2)内容涵盖刑事和非刑事多个方面 (3)专门的编敕机关:详定编敕所。
3、思考法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法律与政策的界限。
(二)编例:
1、定义(考试内容):例,即断例,是中央司法机关或
皇帝审断的案例,编例即将其加以编纂,并作为后事处 理标准的立法活动。这种立法活动将具有个案性的断例 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
违反的,田产还原主,价钱一半没入官府。但在执行中
却出现大量逃税漏税的现象。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d 离业:宋仁宗时规定原主离业,必须移转标的的实际
占有。换句话说,卖主不能反过来租佃该土地,以防止 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多。其目的在于便利官府赋税的征 收。
C 典卖规则:
a 一物不得两典,禁止重典。违反的包括本主、牙人、 邻人及契约上署名的人,各按已入钱数,根据盗论罪, 典物归先典者。
从生产、流通到出售,全部一手垄断的制度。
(2)其垄断的商品一般是生活必需品,销售数量大,利
润可观。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3、对外贸易法规 (1)宋时对外贸易发达,朝廷颁布了大量的管理海外贸
易、鼓励外商来华、奖励有功官员的法规,史称“市舶 条法”(记忆内容)。
(2)内容(了解内容)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一、行政立法(了解内容) (一)(一)政权机构 1、以分割事权为主导思想,改革中央行政体制:两府三
司制
(1)两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 A 中书门下:是宋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中书门
下平章事,通常由二三人担任,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 中书门下直接对下级行政机关发布命令,下级机关也直 接向中书报告工作。
范围及其顺序。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顺序是儿子和未嫁女。诸子均分,但未娶妻者多分
聘财;未嫁女分男子聘财一半。第二顺序是孙、守寡妻 妾。如果儿子死亡,孙子可以“子承父分”(类于今天 的“代位继承”)。
(2)户绝资产的继承。
“户绝”指没有男性子嗣、店宅和资财。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二)官吏的管理制度:选任和考课 1、选任 (1)科举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化:
A 录取和任用的范围较宽。
B 皇帝每三年亲自进行殿试,且被制度化。考生因此一
律成为天子门生,避免考生于主考官之间以师生为名结 成同党。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1、确认和保护所有权 (1)区分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即田宅,称为“产”或
“业”,所有权人称为“业主”。动产包括六畜、奴婢, 有时也包括附着于土地上的矿物和植物。这些被称为 “物”或“财物”,其所有权又称物主权。
(2)不动产的取得方式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A 新垦荒地为开垦人所有,明确弃田的归属权。规定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B 户绝资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人的
顺序依次是女、近亲和官府。
C 法定继承时,户绝资产的处分原则是除用于丧葬费之
外,全部由未嫁女继承;出嫁女只给三分之一,其余入 官;无女则归近亲,无亲戚则入官。
(3)遗嘱继承 如果被继承人有遗嘱的,“证验分明,依遗嘱施行”。
(3)评价:
A 对宰相和三省六部进行分权。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B 但弊端在于:各机构的职权、编制、隶属关系缺少明
确的划分和限定,造成了有名无权和有权无名的机构并 存,权力分散,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后果。
2、以集权于中央为目的,加强对地方的监管 (1)中央派出机构:路 (2)地方机构:州和县,以及府、军、监
(3)府军监:府即为京师,军为边防要塞地区,监为矿
区、盐区,这些长官均由文官担任。
d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4)评价 宋人范祖禹在评价时说,将人事、行政、司法、财政和
军事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前所未见,虽使地方割据势 力完全灭绝,但是地方的独立和应变能力也随之削弱。 最终导致外族入侵,州郡困弱而无力抵抗,是中央地方 关系上的一个严重教训。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B 尊长盗卖卑幼产业,法律也允许卑幼告官,以表示对
所有权的尊重和维护
C 盗卖者同时杖100,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 2、契约 (1)不动产转让: A 买卖,又分为“绝卖”和“活卖”两种。前者是所有
权转移后永不回赎。后者即为“典卖”,在一定期限内 可以收赎,如不回赎,则成绝卖。因此,典卖的价格也 比绝卖的价格低。典卖往往是土地兼并的一种手段。
白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对于当事人为逃避缴税而私定的买卖契约,称为“白
契”。对此,如果发现,应加倍征收契税。但自首的, 不仅免除处罚,还可免交一半的契税。
C 继承 D 受赐 (3)对不动产所有权的保护
A 卑幼未经尊长允许,私自出卖田产,或者欺骗尊长,
擅自典卖的,钱没收,田归还原主,买卖无效。
第一节 强化中央设备集权的 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三、编敕和编例的发展: (一)编敕 1、编敕的定义(考试内容):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令,
编敕便是将散敕整理成册的过程。敕令经过特定程序制 定而成,包括皇帝下手谕、门下省封驳、宰相副署几个 过程。
2、编敕的特点(了解内容)
4、财政管理制度 (1)宋初中央设立三司总管财计。三司下属的都磨勘司、
专勾司等为审计机关。南宋时将专勾司改为审计司,地 方上也有审计司,此后又设审计院。这是古代第一次正 式以“审计”命名的机构。
(2)严格中央与地方财政的预决算会计制度。各级政府
定期编订决算的账簿。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3、建立官、职分授的用人制度 官职分授是指官员实际从事的工作与其官名、待遇不符,
如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名在宋代只是表示官阶,只是做 为确定俸禄、章服的根据。而官员只有经过皇帝差遣, 才能获得实职,称为“职事官”。
结果:官名之授予是为了笼络、安抚人心,差遣制度则
使皇帝信任的人可以从事实际工作。同时差遣常调制度 则避免官员盘踞一方。但同时导致官制紊乱、还使得官 吏数量激增,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官僚队伍,不仅加重国 家财政负担,也助长了因循苟且、碌碌无为的官场之风。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B 绝卖规则: a 亲邻的先买权:先问房亲,再问四邻。四邻中还有上邻
和下邻之分:东南为上邻,西北为下邻。如果不问亲邻 而出典出卖者,在三年内可有赎回的权利。
b 输钱印契,即缴纳契税。 c 过割赋役,即必须将田宅上的赋税义务移转给新业主。
契约上必须写明标的的租税、役钱,并由官府在双方赋 税簿帐内改换登记后,才能加盖官印。
2、考课制度的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