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凹版印刷技术与凹版油墨

凹版印刷技术与凹版油墨


牢 度 差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印品图文部 分好象撒了 粉似的呈现 一片白色
产生原因
1)混合溶剂失平衡,导 致树脂不溶解、析出
解决方法
调整混合溶剂配比
白 化
2)生产环境湿度大,溶 保持车间恒温恒湿的环境; 剂因挥发过快吸热量大, 适当增加慢干溶剂的比例。 空气中水蒸汽变成液态 混入油墨中,导致树脂 不溶解、析出。 1)导辊上粘有脏物 2)油墨未干透 3)油墨本身不耐擦 清洁导辊 增加快干溶剂比例;提高烘 箱温度或增大进风量 调整油墨配方
单凹机
凹印机
• ⅱ)机组式:每组印版只对应一个压印辊, 各色组从前到后依次排列。 • 机组式比卫星式结构布局合理,各机组结 构相同,便于实现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 标准化。 • 卷筒式凹印机一般由放卷装置、印刷装置、 干燥装置、收卷装置、套印装置及其它辅 助装置等组成。
机组式卷筒凹印机
凹版油墨
刀 丝
调高刮刀压力
清洁并维护保养好设备
换版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产生原因 解决方法
增加慢干性溶剂比例 降低油墨粘度 过滤油墨 将印版清洗干净 因油墨转移不 1)油墨稀释溶剂挥发 过快 理想,造成印 品图文部分未 2)油墨粘度过高 完全覆盖,如 露底、断线等。 3)油墨脏
堵 版
4)停机后印版未洗干 净而导致网穴堵塞
ⅳ)助剂:改善油墨的某些性能。如增稠剂、 增塑剂、消泡剂、抗静电剂、消光剂、流 平剂、分散剂等。 • 2)凹版油墨的分类 • ⅰ)表印油墨 按承印物的不同又可分为:纸张表印油墨、 铝箔表印油墨、塑料薄膜表印油墨。
纸张表印油墨
纸张表印油墨:硝化棉体系。 硝化棉是一种白色絮状纤维,属于一级易燃品, 为安全起见,产品需用95%的乙醇湿润。硝化棉 的主要质量指标是含氮量、粘度、溶解性及稳定 性等。硝化棉遇到酸、碱、氧化剂、还原剂时会 引起质量变化。 硝化棉最大的特点是快干,成膜硬度高 ,坚韧, 拉伸强度高;缺点是附着牢度差,易泛黄,低光 泽,脆,在紫外光下有裂解的倾向。 在硝化棉中加入增塑剂可增加膜的弹性、光泽及 耐候性,但会降低膜的硬度及拉伸强度。
色 差 大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油墨与印刷 基材间附着 力不够
产生原因
1)印刷基材吸湿过度或 表面附着有杂质 2)印刷基材表面处理不 够或存放时间过长 3)受到基材中添加剂的 影响 4)用错了油墨或混合了 不同种类的油墨 5)油墨未干燥彻底
解决方法
换印刷基材 塑料薄膜须电晕处理,电晕 处理只能保留三个月。 换印刷基材 选择与印刷基材相匹配的油 墨类型 增加快干溶剂比例;提高烘 箱温度或增大进风量
塑料表印油墨
• 塑料软包装表印油墨:聚酰胺体系,又可 分为苯溶型和醇溶型。 • 聚酰胺树脂光泽好,粘性大,印刷牢度较 好,不耐热。 • 聚酰胺树脂不易溶解,大部分要用苯类、 醇类混合溶剂溶解,也有醇溶性的,醇溶 性聚酰胺树脂为微黄的粉末。
里印油墨
• ⅱ)里印油墨(也称为复合油墨) • OPP专用油墨:氯化聚丙烯体系,一般为苯溶型。 • 通用型里印油墨:聚氨酯体系,一般为酮溶型。 如果对化学耐性有较高的要求,还可以使用双组 份油墨,这种油墨需现配现用,放置时间长了会 失效。 • 里印油墨的牢度和光泽性要求不高,不及表印油 墨,但要求有较好的复合强度。里印油墨颜料粉 不应含有重金属,溶剂残留要小。
硝化棉
• 硝化棉的溶解 • 真溶剂:酮类(丙酮、丁酮等) 酯类(乙酯、正丁酯等) 乙二醇醚类(乙二醇乙醚等) • 助溶剂: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 • 稀释剂:苯类(苯、甲苯、二甲苯等)
硝化棉
• 硝化棉的型号 • 按含氮量大致可分为: • 醇溶型:含氮量10.7—11.4%,可用大量的 醇(特别是甲醇和乙醇)溶解,可用于低 气味油墨。 • 酯溶型:含氮量11.5—12.2%,形成的膜坚 硬,比醇溶型挥发快。
凹版印刷的特点
• 1)印品墨层较厚。凹印油墨的墨层厚度可 达到几十微米,仅次于丝网印刷,远远高 于平版胶印。 • 2)印品色彩鲜艳,有光泽,饱和度高。 • 3)印刷速度快,适合批量较大的产品印刷。 • 4)制版周期长,制版费用高。 • 5)网点易丢失,不太适合印刷细腻的图案。 • 6)溶剂型凹版油墨含有大量VOC溶剂,对 环境有污染,不属于环境友好型涂料。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因刮墨刀刮墨 不净造成印品 非图文部分也 留有墨迹。其 特点是:残留 墨迹沿纵向呈 线状分布。
产生原因
1)油墨积聚在刮墨刀 面上 2)刮墨刀未打磨好 3)刮墨刀有磨损 4)油墨粘度过高
解决方法
用削尖的竹筷将刀面上的积 墨轻轻地挑去 重新用砂纸磨好刮墨刀 拧紧刮墨刀,用砂纸打磨刮 墨刀,不行则需换新刀 降低油墨粘度
5)印版印数太高,网 穴过浅
换新版
6)网穴内壁加工粗糙, 换新版 油墨转移不畅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产生原因 解决方法
增加油墨粘度 将刮墨刀打磨充分 擦干净刮刀与版辊 更换刮墨刀 过滤或换墨 因刮墨刀刮墨 1)油墨粘度太低,流 不净造成印品 平性过强 非图文部分也 留有墨迹。其 2)刮墨刀未打磨好 特点是:残留 墨迹在图文部 3)刮墨刀与版辊之间 分边缘呈片状、 有脏物 面状分布。 4)刮墨刀损坏 5)油墨变质或太脏
其它
• 上光油(溶剂性光油、水性光油) • 冲淡剂(调墨油) • 调金油:硝化棉体系的调墨油不可用作调 金油。 • 金粉:也即铜粉,又分为红金粉、青金粉。 • 银粉:也即铝粉 • 珠光粉:云母
凹版油墨的制造
• 3)凹版油墨的制造 • 加料分散→研磨→加料分散→研磨→计量 →包装
凹版油墨的检验
• 4)凹版油墨的主要性能指标 • 常规指标: 色相:与样张接近 粘度:绝对粘度:旋转粘度计 相对粘度:秒表、察恩杯 细度:细度计 固含量:烘箱 透明性:刮棒 干燥性:烘箱
凹版印刷的原理
凹版印刷属于一种直接印刷方式, 它先将图文雕刻在平面或圆柱体金 属辊表面制成凹版(图文部分是凹 进去的),然后在整个版面上都涂 上油墨,用刮墨刀将印版上非图文 部分的油墨刮去,再经过压印辊压 印,这样便将凹版图文部分的油墨 转移到承印物上。
凹印原理示意图
凹版印刷机主 要有三个部件: • 印版滚筒 • 压印滚筒 • 刮墨刀
凹版的分类
• 1)照相腐蚀凹版:在凹版铜滚筒上直接喷 涂感光胶,经晒版、腐蚀制成的凹版。其 加工过程如下: 滚筒预加工→涂感光液→晒版(阳图片) →显影→水洗→涂漆→腐蚀(氯化铁溶液) →水洗→镀铬→抛光→凹版 照相腐蚀凹版制版成本低,价格便宜;但 质量不如电雕版,且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化 学药剂对环境有污染。
刀 丝
5)油墨颗粒粗
油墨厂控制好细度,研磨要 充分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产生原因 解决方法
过滤油墨,循环供墨系统 应装有滤网。 采用质量好的纸张,凹印 机在印刷单元之前最好装 有除尘装置。 因刮墨刀刮墨不 6)油墨太脏 净造成印品非图 文部分也留有墨 7)纸张脏,纸毛、纸 迹。其特点是: 灰多 残留墨迹沿纵向 呈线状分布。 8)刮墨刀气缸压力太 小 9)设备故障,如刮刀 压力上不去,横向摆动 不顺畅等 10)凹版表面加工粗糙
刮墨刀
刮墨刀的作用是消除印版滚筒上面多余的 油墨,并且保证其余的油墨仍然保持在印 版滚筒上。
刮墨刀角度
刮墨刀角度必须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 刮墨效果,并且使磨损最小化。
压印辊
• 凹版印刷的压力来自一个用橡胶包裹的金 属滚筒,从一侧压住承印物及涂满油墨的 印版滚筒,两个滚筒之间的压力接触点叫 做压区(或称为压印点)。
• 1)凹版油墨的组成 • 凹版油墨由颜料、连接料树脂、挥发性有 机溶剂和助剂等组成。 ⅰ)颜料:决定油墨的性质,如色相、耐光 性、透明性等。 • 常用颜料的化学类别: • 黄:偶氮类 • 红:偶氮类
颜料
• • • • • 蓝:酞菁蓝 绿:酞菁绿 紫:二噁嗪 白:白粉 黑:碳黑
ⅱ)树脂:是成膜物质,决定油墨的用途。影响油 墨的附着力、光泽、流动性、干燥性、化学耐性 等。 ⅲ)溶剂:由树脂决定。溶解树脂,润湿印刷基 材,调节油墨粘度,影响油墨的干燥快慢。 凹版油墨的干燥形式:以溶剂挥发干燥为主 常用溶剂的挥发速率: 丙酮(7.2)>醋酸乙酯(5.25) >丁酮(4.65)> 乙醇(2.6) >醋酸正丙酯(2.3) >异丙醇(2.05) > 甲苯(1.95) >醋酸正丁酯(1.0) >二甲苯(0.68)
凹版的分类
• 2)电子雕刻凹版:按光电原理,由电子控 制雕刻刀在铜辊筒上雕刻出凹版。其工艺 过程如下: 制作原稿软片→粘贴软片→清洗印版滚筒 →安装印版滚筒→测试→电子雕刻→镀铬 →抛光→凹版 电子雕刻凹版加工设备价格较高,制版成 本也高,但其质量比照相腐蚀凹版要好。
凹版
凹版印刷机
• 凹印机按承印物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 1)单张纸凹印机:承印物为单张纸,主要由给纸 装置、印刷装置、输墨装置、收纸装置等组成。 其给纸装置、收纸装置与单张纸胶印机类似。 • 2)卷筒式凹印机:承印物为卷筒纸、塑料薄膜、 铝箔等,按滚筒排列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 ⅰ)卫星式:各印版共用一个压印辊,即在一个 大的压印辊周围设置各色凹版滚筒。 • 卫星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但安排的色组 不能过多。
染 版
凹版印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弊病 现象描述
印品颜色与 样张差别大 或同一颜色 不同部位有 差异
产生原因
1)凹版深或油墨色浓度 过大 2)凹版过浅 3)油墨粘度控制不够 4)油墨分层、沉降严重 5)凹版雕刻不均匀或有 损伤
解决方法
添加冲淡剂或稀释油墨 换新版 加强粘度控制 将油墨搅拌均匀;调整油墨 配方。 重做印版
• • • •
3)烘箱温度设置 4)混合溶剂的配制与油墨粘度控制 5)套印参数设置与调节 6)其他参数设置,如压印辊压力、刮墨刀 压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