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官在《对桥梁上部结构主要施工工艺的探讨》中说:桥梁上部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除具有熟练的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人员外,还应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
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
即使如此,它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施工地点的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施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建设规模;施工企业的机械水平;施工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施工进度等,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将要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不易预见。
例如采用支架施工期间偶然出现涨水期;运输线路发生较大的变化等。
同时桥梁上部的施工技术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
因此选择确定桥梁施工新形式,要充分考虑桥位的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及其他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很难将桥梁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开考虑,也就是说,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要预先选择施工方法,并需要在设计上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状态。
现浇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偏差虽是施工现场中通病之一,但只要参建各方都提高对保护层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方因素选用适合的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加强对钢筋成品保护,在管理上下功夫,现浇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控制还是能够实现的。
(2)何洪运在《公路桥梁伸缩缝的施工与养护》中说:桥梁伸缩缝装置是公路桥梁构造的一部分,常用的类型主要有毛勒缝、齿口钢板缝、板式橡胶缝、U型锌铁皮、TST 弹缩体碎石等,其作用是调节由于气温变化、混凝土徐变和干燥收缩等因素引起的桥梁上部结构之间产生的位移和桥梁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
它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反复冲击,是桥梁结构中最容易遭受破坏的部位。
桥梁伸缩缝破坏后,接缝处下沉,衔接处路面遭损坏,从而出现高低不同的台阶,会使通过的车辆产生“跳车”现象,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影响公路桥梁的正常运营。
虽然桥梁伸缩缝装置形式各异,但大体都由热轧型钢、橡胶密封带和锚固系统三部分组成。
橡胶密封带要具有良好的强度、弹性和耐老化性能,嵌在型钢槽口内时,要有良好的防水密封性能。
锚固系统要有可靠的锚固性能。
桥梁伸缩缝的施工分为切缝、开槽、植筋定位、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生、安装橡胶带六道工序,为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时要严格按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2.1 切缝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根据施工图确定开槽宽度,准确放样,打上线后用切割机锯缝、顺直。
锯缝线以外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必须仔细用塑料布覆盖并用胶带封好,以防锯缝时产生的石粉污染路面。
2.2 开槽用风镐开槽,开槽深度≮12cm,应将槽内的沥青混凝土、松动的水泥混凝土凿除干净,应凿至坚硬层,并用强力吹风机或高压水枪清除浮尘和杂物。
2.3 植筋定位在伸缩缝安装之前,要根据现场气温计算伸缩量,将板体定位,钢筋植入梁体顶面以下5cm,用螺栓连接,再用高质量的焊条,将定位钢筋与伸缩缝螺杆焊接牢固。
2.4 模板安装模板采用纤维板,模板要做得牢固、严密,在混凝土振捣时不出现移动,并能防止砂浆流入伸缩缝内,影响伸缩。
要在两侧设置Φ10 带肋钢筋网(10×10)防裂钢筋网,带肋钢筋网顶部要低于路面标高3cm。
2.5 混凝土浇筑及养生混凝土浇筑质量及养生与桥梁伸缩缝的质量关系密切,在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浇筑前要在伸缩缝两侧铺上塑料布,保证混凝土不污染路面。
(2)振捣混凝土时要两侧同时进行,为保证混凝土密实,用振捣棒振捣至不再有气泡为止。
(3)混凝土振捣密实后,用抹板搓出水泥浆,分4~5 次,抹压平整。
这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平整度,混凝土面比沥青路面的顶面低28~29mm 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跳车现象。
(4)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覆盖麻袋或草苫子,及时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少于7d。
养生期间严禁车辆通行。
2.6 装橡胶带混凝土浇筑振实后,安装橡胶带、不锈钢板。
伸缩缝板要高于路面1~2mm,要将板体压实,不能出现空隙,待强度达到80%后,紧固螺栓。
安装完毕,要继续养生,养生期不能少于7d。
(3)李海民在《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中说: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有:( 1)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JTG D60 -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相关结构计算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对施工工艺提出要求。
( 2) 控制张拉应力,确保伸长值变化等技术指标满足和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
( 3) 严格对预应力孔道接口处、孔道与灌浆孔、排气孔管连接处进行检查,对外露的灌浆孔和气孔端也要进行密封和检查,以减少或避免因漏浆或异物进入堵塞管孔发生堵塞的情况,使后续的张拉和灌浆工作顺利进行。
( 4) 为保护预应力筋外皮防止被刺破,对普通钢筋进行绑扎时,严禁出现猛放、猛插的做法。
特别是在进行焊接时,严禁将预应力筋作为搭接线,必须在预应力筋附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焊接工作。
( 5) 严禁采用直接加水的方式增加水泥浆的流动性。
为保证质量和避免用料浪费,应要严格控制浆水、水泥和外加剂的用量; 确保搅拌好的浆体的及时使用。
如压浆前管道内残留有水分或其他的杂物,应采用空压机将管道中的水分或杂物先排除再进行压浆。
( 6) 疏通管道及排气口,压浆时应遵循从低处往高处压,观察高处的孔眼,待冒溢浓浆后,堵住排气口再继续加压,一直到泌水流光以后,再塞住孔口。
( 7) 对孔道较长,第一次压浆不够理想的,可对预应力孔道进行二次压浆。
但二次压浆必须在第一次压浆初凝后进行。
(4)宋津喜在《泸州长江大桥主桥基础施工方案的比选》中说:(1)机械设备与工程工期、质量、安全、效益的关系日趋紧密,科学管理及使用设备决定着施工方案的优劣和最终的工程效益。
(2)特别是地质复杂的情况下,在招投标时必须考虑施工勘探费用,尽可能地进行必要的、详细的地质补探,为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提供资料。
与航务部门做好联系,对施工区域的水流流态有充足思想准备;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和安全储备。
(3)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设计图、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动态的配置生产要素,可以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5)郭曲,刘佳在《某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说:钻孔灌注桩是桥梁的基础, 它支撑着整座桥梁使桥梁能够正常、平稳地发挥作用,因而钻孔灌注桩对桥梁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特点是施工时基本无噪音无振动无地面隆起或侧移,对环境影响小对周围建筑物路面或地下设施等危害小。
单桩承载力高,桩身刚度大!除能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外, 还能承受较大的横向荷载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灌注桩管径可灵活采用变截面桩·同时,施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砂性土与砧性土也适用于碎石、卵石类土基和岩基。
但对于淤泥及可能发生流砂或有承压水的地基,施工较困难, 施工前应做试桩以取得经验。
该施工技术目前在江西省桥梁基础施工中较为常用。
(6)周海鹏在《浅谈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方法》中说:桥梁上部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施工方法的种类也较多,但除一些比较特殊的施工方法之外,大致可分为整体施工法和节段施工法两大类。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常用一些施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简述。
1.整体施工方法整体施工法包括在支架上就地浇筑施工法、预制装配施工法和整孔架设施工法。
整体施工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按照桥梁结构设计的体系,在结构的伸缩缝之间整体施工,当起重能力受限时,可在桥的横向按照原结构图式分割为预制梁,加高后装配成整体,因此对于整体施工的桥梁,在施工中无体系转换的问题。
2.节段施工法节段施工法是近40 年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中发展起来的施工方法。
其中发展最早、应用较广,也熟为人知的是悬臂施工法。
它可以不需在河中拉萨市支架,采用对称悬臂施工建造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施工方法的变革促进了桥梁结构体系和桥梁跨径的发展,对于中等跨径的多跨连续梁桥,可以使用一套机具设备,选用逐孔架设法和移动模架法,做到简便、迅速地连续施工。
也可采用分段预制、分段顶推的顶推法施工。
因此,节段施工具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其他施工方法3.1 转体施工法。
转体施工是将桥梁构件先在桥位处岸边(或路边及适当位置)进行预制,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旋转构件就位的施工方法。
转体施工其静力组合不变,它的支座位置就是施工时的旋转支承和旋转轴,桥梁完工后,按设计要求改变支撑情况。
转体施工可分为平转、竖转两种施工方法,施工中又分为有平衡重和无平衡重两种方法。
转体施工的主要特点是:1)可以利用地形,方便预制构件;2)施工期间不断航,不影响桥下交通,并可在跨越通车线路上进行桥梁施工;3)施工设备少,装置简单,容易制作并便于掌握;4)节省木材,节省施工用料。
采用转体施工与缆索无支架施工比较,可节省木材80%,节省施工用钢60%;5)减少高空作业,施工工序简单,施工迅速;当主要构件先期合拢后,给以后施工带来方便;6)转体施工适合于单跨和三跨桥梁,可在深水、峡谷中建桥采用,同时也适应在平原区以及用于城市跨线桥;7)大跨径桥梁采用转体施工将会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转体重量轻型化、多种工艺综合利用,是大跨径及特大跨径桥梁施工有利的竞争方案。
(7)朴军在《浅谈桥梁施工的组织与设计》中说:,在确定施工顺序时,坚持以下原则: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附属。
地下地上尽量平行作业,以减少施工时间;尽量组织流水作业,在保证工人连续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工作面。
在具体安排施工顺序时,要在上述原则指导下,结合施工条件、施工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各种影响施工顺序的因素统筹规划、全盘考虑。
同时,施工进行中各项测量工作如无说明均包括在相应工序中。
(8)孙朝晖在《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探讨》中说:(桥梁工程)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要能正确指导施工。
首先必须体现施工过程的规律性,其次还要体现组织管理的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
具体而言,要掌握以下原则。
1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原则桥梁工程是一个形体庞大的空间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构成部分的施工要作出计划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机具设备,在结构空间的什么部位上进行施工,也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除了考虑工艺关系外,还要考虑组织关系。
更重要的是利用运筹理论、系统工程原理解决这些关系。
时空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实现项目实施的三大目标,否则就会给项目实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是要处理好人力与物力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保证人、机不间断地连续施工,既要防止停工待料、停机待料,也要防止在材料方面的浪费,做到人的连续工作与物的消耗相协调。
材料积压过多,不仅会导致材料霉烂、变质、失效、损失、浪费、失窃等情况发生,使直接费(材料费)增大。
材料积压过多,还会使临时设施费增加,间接费增大,最终增加了工程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