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汉堡港的变奏

12汉堡港的变奏

二、作者简介:
柯岩(1929-)当代女作家、诗人。原名冯恺,满族。1956年从事专业创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1979年当选为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任《诗刊》副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最美的画册》、《我对雷锋叔叔说》、《讲给少先队员听》、《周总理,你在哪里?》,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戏剧集《相亲记》、《双双和姥姥》,报告文学集《奇异的书简》,歌剧《记着呵,请记着……》,还有《柯岩儿童诗选》。初中我们曾学过柯岩的名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小结:如果把文章比作是一首舒缓流畅的经典老歌,乐章的序曲就是汉堡港自己的节奏,寓丰富于单纯,多变化而又精密。一切都在它熟悉的节奏中流淌着。但是现在乐曲变奏了,因为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正如文章中所说,明媚的阳光,彩色的群衫,童稚的欢笑,一下子使得汉堡港这支一百多年的古曲焕发青春的明丽,奏出奇异而动人的旋律。乐曲重奏,必然不会像以前一样流畅,而敲响第一个节拍的便是中国海员要求自己完成天津化纤厂成套设备的运输工作。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海港也有自己的港规。仔细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到第六段的时间,一九七八年,这个时候,中国才刚刚提出改革开放,外国人一向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态度,那就更不用说,是初出茅庐的新中国了。难道说,新乐章的演奏就要就此停止吗?当然不是,中国人向来这一刚强坚韧的决心闻名世界,一段精彩的乐曲当然少不了精彩的插曲,对于德国人的轻视和刁难,我们用一张如同科学报告的配载图让对方哑口无言,欣然让出了这次货物的装载权。虽然得到了代理的同意,但是在装货和绑扎的过程,仍然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阻挠,具有经验丰富的工头吉亚特和一个验货师,他们仰仗着自己的经验对中国海员进行歧视,但是在精密的配载图的作用下,他们对中国人另眼相看。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按装船事件的三个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7~18段)写贝汉廷以极其详尽的配载图和极科学的说明维护了装运本国急需设备的权利,即争得装货权。第二层(19~26段)当在与西德工头吉亚特较量之后,贝汉廷组织全船技术力量出色完成了装货任务。第三层(27~31段)写由于贝汉廷的严格要求,船员们艰苦奋战,装运的货物绑扎得无懈可击。
补充说明:第一层(从“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到“这盘特殊的‘棋’弈了几百次”),写事件之一——争得装货权。
汉川号在驶欧途中接到公司电报,返航时在汉堡港装运天津化纤厂成套设备,而且是“国内急用”。然而代理不让汉川号装运成套设备。理由是:第一,这套设备贵重,怕汉川号万一损坏或漏运,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第二,这套设备“极不规则”,很多是超长、超高、超重件;第三,是“惯例”,贵重的成套设备都是交给工效最高的德国船运的,这里隐含着代理不便言明的对我们的信不过、轻视和刁难。然而,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认准了“非装这批货不可”,一是国内急需;二是可为国家节省外汇;三是深信“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们坚持一船装走成套设备。而使代理改变想法的是配载图。这张配载图是船长、政委、大副和所有技术力量二十七个不眠之夜的结晶:货物一件件量过,经过反复的核算和排列,求出了“最合理”的配载方案。贝汉廷还回答了代理提出的几件超过船舱、伸出船舷的甲板货“不安全”的质问。科学和智慧将代理说服了。
《汉堡港的变奏》选自报告文学《船长》第一节。(补充: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有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
《船长》是柯岩在1979年按《人民文学》编辑部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次采访、长谈写成的长篇报告文学,荣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文共九节加一个引子,九节是“汉堡港的变奏”、“从南方来的孩子”、“吐血的水手”、“是日本人吧”、“蓝色的梦”、“伦敦港的友谊”、“邓小平式的船长”、“海员风度”、“船长的苦恼”。
2文章紧接着描写了汉堡港变奏时的骚动情景(请同学概括归纳):“频繁来往,电话不断”,“激动不已”,“打破常规,集体下海”,生动地描写了因异常变奏而引起的空前激烈的反应;第五段所提到的“人头攒动,指指点点”,扶老携幼,特地来“见见世面”,这些也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变奏”给古老的港口带来的无比喜悦和欢乐。
三、划分段落,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按(ān)部就班人头攒(cuán)动
讪(shàn)笑彬彬(bīn)有礼
全文共34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汉堡港的节奏即中国汉川号货轮改变了这种正常的节奏。
第二部分(7~31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并胜利完成了高难度的装船任务。
文章构思精巧,层层衬托。
文章构思精巧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表现的:事件和时间。
衬托手法也是有正有反,有先有后的多层次相衬。
解析:从事件来说,课文写了汉川号在汉堡港装船过程中的三个突出事件,即“接货”、“装货”、“绑货”。三件事的写法都是先抑后扬,每次都是以德国人的倨傲为起始,再以他们的“转变”、钦服而告终,因而曲折有致。
第二课时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对《汉堡港的变奏》这篇文章的学习。上节课我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向按部就班的汉堡港变奏了,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幕精彩的演出了,他们又是怎么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渗入研究它!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堂课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段落分段,各段具体内容分析。
2、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色?
作者把一天之中的事拆开来分别写在开头和结尾的问题。先写汉堡港改变了正常节奏的结果,后写引起这种变奏的原因,运用了倒叙方法。其作用是:①突出了结果的影响之大,强调了汉川号创造的奇迹对汉堡港的巨大震动;②先果后因,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为急于了解顺叙部分的内容,能引人入胜地将文章看下去。
乐章还在演奏,只是将近尾声,我国的海员凭借他们满腔的工作热情,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演绎了这段华美乐章,不得不让人为之喝彩。
精彩的乐章欣赏完毕,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题目的“变奏”怎么理解?
“变奏”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揭示主题的象征。含蓄、新颖、内涵丰富,“变奏是个音乐名词,它是指某一主题音乐的变形,就是用变换主旋律、节奏、调式等手法使乐曲发生变化。用“变奏”构成的乐曲,有时比原来的乐曲更为优美、动听。柯岩把汉堡港的正常活动比作一支乐曲,这支乐曲是惊涛骇浪和台风都改变不了的,但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的到来,一下子就改变了这个古老港口的节奏,所以作者称之为“变奏”,以此歌颂贝汉廷为代表的中国海员的能力和气魄。借以比喻“汉川”号在汉堡港引起了轰动。
江西化工学校教师授课教案(任海龙)
课题
《汉堡港的变奏》
授课日期
2013年11月25日
授课顺序
12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汉堡港变奏的深层原因。
2、训练学生对文章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学习文章使用的多种叙事手法。
3、学习贝汉廷为代表的我国海员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重点及难点
第三部分(32~33段)再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汉堡港变奏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第四部分(34段),写贝船长同本文作者谈话时对这件事的回顾,强调了贝汉廷的虚怀若谷。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就对各部分进行具体的学习。
四、分析各部分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汉堡港变奏前的节奏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船长》描写的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著名老船长、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远航专家贝汉廷。他在远航中,他处处维护民族尊严,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激情,被外国友人誉为“邓小平式的船长”。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好各段段落和不认识的字词,并在这基础上划分好文章的段落层次。(8分钟)
明确:文章的一开始,先简练地勾勒了汉堡港的特点:美丽、忙碌而稳重。着意描写了汉堡港的节奏——“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寓丰富于单纯,多变化而又精密”。
这一节奏,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载形成的,而是一百多年生活习惯的自然结晶,因此它是“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它的节奏”。作者之所以如此强调汉堡港这节奏的时间性、稳定性,是为了反衬汉川号及贝船长改变这种节奏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不平凡。
第四部分(最后1自然段),写贝船长同本文作者谈话时对这件事的回顾,强调了贝汉廷的虚怀若谷。
联系全文回答,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极力渲染汉堡港的变奏的情景和气氛?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了烘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好地突显了中国远洋货轮汉川号创造的奇迹,对突出中国海员的高大形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层(从“代理不知道”到“不,不,请按配载图”),写事件之二——装货。主要写一号工头吉亚特在事实面前认输,不得不转变态度。
一号工头吉亚特是个有“几十年工龄的行家”,“极有本事”,就是“看不起中国人”。在装货时,他“自作主张”,不按配在乎”,而且扬言“我从来没被动过”。他不尊重科学,必然受到惩罚。果然一个大件放不下去。“骄傲的工头可卡了壳”,他急得“满头大汗”去找贝汉廷。最后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事实教育了吉亚特,他佩服中国海员,甚至说:“太奇妙了,这些货简直是按你们船舱的尺码定做的。”从此,他对中国人“客气得不得了”。
第三层(从“货装妥了”到“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写事件之三——绑扎。
货装妥了,汉川号决定自己来绑扎。代理等认为“德国有经验的老水手也绑不好”的货,而多数是新手的汉川号水手却绑好了,连“再三吓唬”人的验货师都心悦诚服,提前开来了检货证明。之所以能这样,一是由于汉川号的船员有高度的爱国主义自觉性。自己绑扎,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几万马克的外汇,而且能锤炼一代新海员,培养和造就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深信外国人能干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干。这种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思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创造了奇迹。二是由于船员辛勤、艰苦地劳动。他们“手勒肿了,不哼一声;人累瘦了,不肯休息。有的甚至磕掉了门牙也在所不惜”。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奇迹。三是贝汉廷船长的严格要求,他比检货师要求更严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