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潜能潜能,顾名思义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待激发的能量。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所以人体内的潜能多是以往遗留、沉淀、储备下来的能量,不排除有遗传性。
在本书中主要论述的是人体的潜在调节和修复功能,即人体所具有的自生、自化、自和、自稳、自调、自控、自愈等一系列能力。
一、人体的潜能(一)自生能力:自生能力即人体自主生长能力。
人从出生到成年是由小到大,由矮到高,由轻到重的复杂生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自外由内,从毛发到脏器都在不断的生长,同时逐渐完成人体从生理到心理的发育过程。
(二)自化能力:自化能力即人体的同化、异化作用。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机体生长和发育。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随之终结。
新陈代谢是靠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来进行的,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使体内积累物质和能量;而异化作用,则消耗体内的物质和能量。
人体在生长发育到成熟的过程中,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身体各组织器官不断生长发育,使人从出生发育到成年。
当同化和异化作用趋于平衡状态时,就是人的成年时代。
当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人体各器官机能逐渐下降,人逐渐开始衰老。
(三)自和能力:自和能力即人体自主调和的能力。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以使机体的物质、功能之间保持着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以及调和人体气血平衡态势的能力。
(四)自稳能力:自稳能力即人体维持机体功能稳定、持续工作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虽有外邪,多不为其伤;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易受邪犯。
而自稳能力即是一种保持机体功能的相对稳定和协调的能力,随时调节阴阳二气的失衡态势,从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五)自调能力:自调能力即人体自主调节能力,这种调节,多表现在机体对声音、温度、光感等的调节,一般是以适应自身机体为标准。
自调也可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在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怎样快速融入集体生活,这都是自调能力的体现和表现形式。
(六)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即自主调控、控制的能力,比如说话的音色音调、力气的大小、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情感情绪的把握等。
(七)自愈能力:自愈能力即人体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损伤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自主能力。
如受到外伤后,机体自主愈合伤口的能力,以及免疫功能抵御病毒侵害、自我康复的能力。
二、守静与激发人体潜能的关系潜能并不是玄之又玄的超能力,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调节、防护和治愈功能。
所以激发人体潜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传统养生认为,人的这种潜能通常在“静极”的状态下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即“静意入微者神通”,这里的神通,就是一个潜能激发实现的过程,而静极状态下,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即我形与我神的合一,我内与我外的合一,以及小我与宇宙自然场态的合一,这个时候人体的各部机能可达到最大强度。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是由阴阳二气相互推动和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
而人体的“内”与“外”也同样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关系,由静而引发“动”的实现过程,就是潜能作用下人体实现通、变、运、化的过程。
人体在守静的过程中,是从一开始的身形合一,到形神合一,到精气神合一,再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身形合一是表象,形神合一是入静,精气神合一是静极状态下的生物场和人体各部机能的高度协调统一,最后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能达到精气神合一,即能够激发出自身的潜在能量,实现机体百邪不侵的强壮体魄,《玉皇心印妙经》中的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就是指人体潜能对自身健康起到的巨大作用。
实现生命状态的中和通在于静。
道动而体健,德藏而用静。
天行健,自强而不息,天用静,藏德而不止。
道为体,德为用。
体不能弱,用不可过。
用静则无穷,太过则难久。
《老子》中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体用,有无相生,清静中和为利,太过不及为害。
《庄子·在宥》中引广成子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形动而勿劳,意静而勿妄。
无为即无妄为,无欲即无妄欲。
忘意忘念,无我无物,则心神顿开而肾志先行。
清静保持了生命活动的和谐状态,清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通合一。
进入和谐有序的状态,并把其推向合一的极致,才有可能调动生命的潜力,才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人体潜能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功效传统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潜能在疾病康复和养生保健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人体潜能往往在人体静极的状态下显现。
(一)潜能的激发实现可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二)通过意念行气可调整气机,引导内气循经络通达全身,起到疏经活络、通畅气血、化淤散结等作用.(三)坚持长期练习,可使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及免疫造血系统等。
(四)能够实现心性的调节,对生活的热爱。
尤其是肿瘤病人,不但使机体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诱导了精神和神经的放松,消除了杂念,排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黄帝内经》应用《道德经》的道学成果,在“虚极静笃”的内证实验修为中“返观内照”,进入相当的境界,心游万物之初,了解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终结的全过程,了解到我们的生命除了“质性物质”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虚性存在”。
这种“虚性存在”,后世道家说它是“元神元气”,民间说是“灵魂”,当代科学术语说是“生命的能量和信息”,这种“虚存在”在生命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都详说了老子在道境下、在功态中,观悟到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终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真实情况。
道为物母,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我们的生命也是“道”生化出来的,是神、形相依的阴阳复合体。
生命来自于虚无,最后还要回归于虚无,这就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
《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发展了《道德经》的神学思想,明确说明了形神的问题。
帝曰:“然夫子数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深得形神之神韵,非寻常言语所能言明。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载“神乎神”,即指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所载“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即指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
“得一”就是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标本合一均为道。
《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载:“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的“神不使也”,“标本不得”;《素问·宝命全角论》中的“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等,均一脉相承。
潜心内视,自在如一,出神入化,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
《玄怪录》载三魂七魄故事,唐元和五年五月,司戎郎崔宣子崔环病中被两黄衫带到阴间判官院受刑。
崔环站判官院外,忽听到四声以杖击人声音,旋有阴吏出来对崔环传话:今且宽恕,只将你轻杖四板放归。
崔环说:“此身不入,何以受刑?”阴吏说:“凡人有三魂,一魂在家,二魂受杖耳。
不信,看郎胫合有杖痕?”崔环拉起衣一看,两胫上果然各有四条杖痕,且痛苦不堪,不能举足,只能匍匐而行。
清袁枚《续子不语》亦载:杭州风俗,新娘子过嫁时须手执宝瓶,内盛五谷,入男家门后交换,然后放在米柜中。
某日,一梁氏新娘执宝瓶过城门时,因守门人索钱吵闹受惊,随即精神恍惚。
后喝一碗符水,才神魂稍定,乃对人说:“我有三魂,一魂失落于城门外,一魂失落于宝瓶中,须向两处招归之。
”家人依言施行。
新娘子说:“城门外魂已归矣,宝瓶中,魂为米柜所压,沿不能出,奈何?家人又依言施为,新娘病才好。
而梦笔生《续金瓶梅》中的沈花子也有三魂:一魂在阳间随身乞食,一魂留在阴间做饿鬼受罪,还有一魂在西门庆坟上守尸。
某日清明,沈花子不小心摔死在路边。
正遇上替西门庆守坟之魂,便把随身魂叫到西门庆坟内。
两魂各诉其苦,甚至打起架来,随身魂怪守尸魂不该把他骗来,误了他清明节的好生意;守尸魂却怪他终日游食在外,让自己干守尸的苦差。
直到土地神来把两魂叫去合入前身还阳才算了事。
袁枚《子不语-随园琐记》中曾自述:他某日病重高烧,感觉到有六七人纵横杂卧一床,他不想呻吟,但他们呻吟;他想静卧,但他们却摇醒他。
后来高烧退去,床上人也渐少,等到烧退尽,那些人皆不见了。
原来,与他同卧之人,皆是他的三魂六魄。
五、神奇之法来源无数平凡的积累养生是人类对生命的一种共有的美好期许,人类渴望通过某种方式达到无病延年的目的,但任何一种所谓的神奇,都来自于我们点滴平凡的累积。
世上没有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至极,乃为神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让大家懂得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养生不是一时的兴起,而要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阴符经》中云:“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在一般人看来,只有他们感到神奇的事物才是无比神妙的,而不知那些表面看似并不神奇的事,却真的令人莫测高深。
学道者应该明白,点滴的起始,才是最终的所望,坚持积累才能缔造神奇。
老子《道德经》中云:“九层高楼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亦是说明此道理。
(一)什么是神奇?世上没有神奇,神奇是无数个平凡的累积。
《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后化为神奇,神奇后化为臭腐。
”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在《庄子疏》中解释:故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
古人认为“神奇”就是神妙奇特。
举例说明:1、历史典故——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出奇制胜。
仅用三天就“造好”了十万支箭,一方面说的是诸葛亮有胆有识,一方面其实是可以阐述神奇来自平凡的累积这个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