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冥想与脑波

冥想与脑波

冥想与脑波名词介绍:γ=伽马射线X射线HX = 硬X射线SX = 软X射线紫外线: EUV = 极端紫外线NUV = 近紫外线红外线:NIR = 近红外线MIR =中红外线FIR = 远红外线微波:THF = 至高频(THF)300~3000吉赫(GHz),丝米波1~0.1mm或亚毫米波10~1丝米dmmEHF = 极高频(EHF)30~300吉赫(GHz)毫米波10~1mmSHF = 超高频(SHF)3~30吉赫(GHz)厘米波10~1cmUHF = 特高频300~3000兆赫(MHz)分米波100~10cm 无线电波:VHF = 甚高频(VHF)30~300兆赫(MHz)米波10~1mHF = 高频(HF)3~30兆赫(MHz)短波100~10mMF = 中频(MF)300~3000千赫(KHz)中波1000~100mLF = 低频(LF)30~300千赫(KHz)长波10~1kmVLF = 甚低频(VLF)3~30千赫(KHz)甚长波(超长波)100~10kmULF = 特低频ELF = 极低频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3KHz—3000GHz)、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等。

人眼可接收到的电磁辐射,波长大约在380至780纳米之间,称为可见光。

只要是本身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电磁辐射,而世界上并不存在温度等于或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

波长与频率的乘积就是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即波速。

令波长为λ,频率为f,速度为V,得:λ=V/f波长入的单位是米(m),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ec),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Hz)。

光是人眼可以看见的一系列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

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

光是由光子为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对于可见光的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长在380~760nm之间。

人们看到的光来自于宇宙中的发光物质(例如恒星)或借助于产生光的设备,包括白炽灯泡、荧光灯管、激光器、萤火虫等。

光有波粒二象性。

禅修者的心性光明,禅修者所现的觉悟性是兼具这两种脑波频率的,即同时具有lambdaλ脑波(100~200Hz)与epsilonε脑波(0~0.5Hz)。

类似于λ波(100~200Hz)是波动特性;ε波(0~0.5Hz)是颗粒特性。

通常入定者的肉身就像死亡——没心跳没呼吸,类似epsilonε脑波:0Hz。

在入定身旁敲打物体而发出来的声音可以让入定者出定——醒来。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磁力的作用的物质叫做磁场。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

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电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与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场。

电场具有通常物质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客观属性。

电场的力的性质表现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称为电场力。

电场的能的性质表现为: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对电荷做功(这说明电场具有能量)。

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

磁铁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

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

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

静止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场,称为静电场。

除了电荷可以引起电场外,变化的磁场也可以引起电场,前者为静电场,后者叫做涡旋电场或感应电场。

变化的磁场引起电场,所以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的作用要通过电磁场来传递。

生物电,指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

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心电、脑电等。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

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生物电在人体的所有的神经反射都是有,弱电流的不同波频刺激产生的生物电,它有着极其微弱的电磁场,比如:你可以自己做下小实验的,你拿一个物品,最好是金属的尽量细一点,放在离眉心距离根据个人强度决定一般在1到3厘米之间,闭上眼睛,你会觉得眉心的位置痒痒的。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

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观察人的头脑的医学观察仪器是脑电波机,又称脑电图机。

我们心理、生理活动是由大脑主宰,脑电波能反映大脑意识活动。

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重量约1.4公斤。

大脑主要由左右半球组成,其间由叫脑梁的纤维束将左右两半球各同名部份一一对称连接起来。

左右两半球性质不同,左半球专管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负责视觉和空间的感受。

大脑半球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完善的部份,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

功能代表区有:运动区、视觉区、听觉区、意识区(参考图一)。

大脑产生生物电振荡主要来自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些脑波活动是自发的,但与感官(五官)是否受到刺激,神经系统是否正常,年龄,身体状况有关。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α波、清醒,安静,闭眼及正常血糖范围情况下出现。

β波、在睁眼和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即正常人白天工作时会出现的脑电波)。

κ波、进入慢波睡眠时出现。

δ波、成人入睡后,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θ波、少年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

δ波,频率为每秒1-3赫兹,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只有健康成人在睡眠时才能观察到达种脑δ波:频率0.5—3Hz.范围。

θ波,频率为每秒4-7赫兹,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

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这种被出现在半醒半睡的入梦状态,会感受到各种影象,如童年的回忆及各类难忘的经历。

这种幻觉状态能增加灵感及提高创造力。

α波,频率为每秒8-13赫兹,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

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α波与一个人的心情是否平静随和、感觉是否轻松愉快有关,忧虑和紧张会抑制α波。

入定的三个阶段: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即没有时间先后概念;不增不减,即没有空间大小概念;不垢不净,即没有人类美丑分辩的概念。

入静的状态:无人相:无分别心、无对立心、无杂念与放松念的对立状态。

无我相(突破自我):闭目的状态下感到肉身空掉、消失。

无寿者相(突破时间):明明觉得闭目入静是闪电那么短时间却在出定之后发现已经打坐了许多天的时间。

无众生相(突破空间):闭目的状态下意识到自己能够进入宏观和微观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肉眼在开目的状态下让肉身从钥匙孔进入屋子而无须打开门才可以让肉身进入屋子——即:四果位的阿罗汉(即:证得神足通、如意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

)。

即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

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一载有三种神用:(一)运身神用,举身凌虚,犹如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

(二)胜解神用,於远作近解,依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

(三)意势神用,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超越无边之世界。

另如大智度论卷五所述,有三种如意:(一)能到,复分:(1)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

(2)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3)此没彼出。

(4)一念能至。

(二)转变,即大能作小,以小作大;以一变多,以多变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

外道之转变至极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之转变久近自在。

(三)圣如意,即能观六尘之不可爱不净之物为净,观可爱清净之物为不净。

此圣如意之法唯佛独有。

其他经论有关如意之论颇多,然皆大同小异。

在佛陀那个时代,讲的是‘信、解、修、证’,因为佛陀三十二相、大威神力,一看就能让人起信,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很流行精神修行的,佛陀的弟子很多都是大根器的人,很容易进入佛陀那个灵性的世界,理解佛陀关于灵性世界的教导。

而现在没哪个人有佛陀那样的大威神力能让人刚一接触就生信,那么我这儿就主张‘解、信、修、证’,将解和信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仰和皈依。

说到催眠原理,一定要从脑波开始讲起。

脑波有四种:β、α、θ、δ波。

当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是β波,称为一般状态。

当人在心情平静下,所呈现的是α波,称为放松状态。

θ是打盹波,称为打盹状态。

δ是酣睡波,称为熟睡状态。

而催眠就是在α波与θ波的状态下进行的——放松与打盹之间的状态。

毕竟心情要平静才比较有能力省察放松前的烦恼,脑波呈现α波时(也就是催眠状态下),才是潜意识打开的时候,同时也带动间脑的启动,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的紧张根源。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

所有大脑皮层与脊髓间的上行及下行神经通路都经过中脑,同时,中脑通过白质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相联系。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转载]头脑电波与气功关系β波,频率为每秒14-30赫兹,当忧虑与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一、α脑波α脑波,是当人们放松身心、沉思时的脑波。

它以每秒钟8~12周波的频率运行着。

当人们在做“白日梦”或遐思时,脑波就会呈现这种模式。

相关主题